邏輯思考既是科學也是藝術(3)

麥肯納利(D. Q. McInerny)

人氣 24
標籤:

8 避免籠統和模稜兩可的語言
Avoid Vague and Ambiguous Language

在清晰和有效的溝通方法中,籠統和模稜兩可的語言是兩種典型的負面例子。籠統(vague)這個字源自於拉丁文形容詞「vagus」,意思是「迷失」(wandering)。模稜兩可(ambiguous)這個字則是源自拉丁文動詞「ambigere」,意思是「徘徊」(to wonder about)。

顧名思義,籠統和模稜兩可的語言在許多概念之間飄蕩,而非固定在單一、特定的概念上。這兩類語言的共同特徵就是缺乏固定和明顯的意思。

當一個字的指示對像(referent)難以辨認時,我們就稱為籠統。我們並不知道籠統的語言所談論的對象。「人們不喜歡這種音樂。」「他們說他不會尋求連任。」以這兩句陳述為例,聽到第一句陳述後,最自然的反應是:「哪些人?哪種音樂?」而第二句陳述的反應可能是:「他們指的是誰?」在上述兩個例子中,因為資訊不足,我們無法得知內容。

如果用以下兩個句子替代,意思就清楚多了:「在舊金山音樂學院受過訓練的人不喜歡西部鄉村音樂。」「候選人選拔委員會的成員說他不會再尋求連任。」一旦內容明確,我們就能作出回應。

基本上,越普遍的語言就越籠統。避免籠統最佳的方法,就是儘可能使用精準且明確的語言。你不應該強迫讀者或聽眾猜測你說的話到底是什麼意思。與他人溝通時,如果你想要表達的是搖椅、古董椅、牙科診療椅或電椅,那就清楚的說出是哪一種,不要光是說椅子。

通常即使用了籠統的語言,由上下文的內容來判斷,聽者也大概可以猜出句子的指示對象。但如果你不想冒險,就採用具體的語言。

愛、民主、公平、平等、善、惡等語言都很籠統。它們籠統的原因不是因為沒有意義,而是意思太過豐富和廣泛。因此,兩個人可能同時用了「愛」這個字,但對「愛」的認知卻大不相同,有時甚至互相矛盾。當使用這類文字時,切記要表明你的意思。在說服別人某某狀況不公平之前,先解釋你所謂的不公平是什麼意思。

模稜兩可,在邏輯語言中又稱為含糊或曖昧(equivocal)。模稜兩可的定義是,一個字有一種以上的意思,且從內容中無法辨別哪一個意思較為合適。

山間步道的分岔口有一面警示牌,標語寫著「Bear to the Right」。這句標語有兩種解釋,可能性比較大的是指示登山客行走右側步道,但立這面警示牌的森林管理員很有可能根本不是這個意思,他是想要警告登山者不要走右側步道,因為這條步道通過的區域正好是灰熊棲息地。

管理員立下這句標語時是犯了無心之失,但不同的解讀方法卻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防止模稜兩可的語言只有一個方法──把事情交代的越清楚越好。「請走左側步道,請勿進入右側步道,此處為灰熊出沒之地。」

在中文中也有類似的例子,例如有人在分岔路口立下告示:「路不通行不得在此小便」。由於沒有標標點符號斷句,有人會誤解為:「路不通,行不得,在此小便」,但立告示者真正的意思是:「路不通行,不得在此小便」。

9 避免不負責任的措辭
Avoid Evasive Language

語言如果直截了當,那麼只要聽眾有一定程度的專注,產生誤會的可能性就非常低。但這不代表你必須選用冷酷無情的語言。清晰的語言不等於尖酸刻薄的措辭。

委婉語法(euphemism)在邏輯語言中佔有一席之地。但委婉語法在使用上要特別小心,免得淪為逃避議題的工具。有人曾用「最終解決方案」(final solution)這種措辭,來掩飾滅絕整個民族、令人髮指的屠殺計劃。

當人們運用不負責任的措辭說話或寫作時就會產生問題,因為這種語言並不直接表達原意。不負責任的措辭產生的問題有兩個層次:第一、很顯然不負責任的措辭有欺騙之嫌;第二、常用不負責任的措辭的人其實不知不覺中也毒害了自己,因為他們對於事實的感知能力會漸漸遲鈍。

人們能塑造語言,語言也能塑造人們。如果我們常常使用扭曲事實的語言,總有一天我們也會被自己編織出來的花言巧語所矇騙。語言的能力就是這麼驚人!乍聽之下,「文化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和「教育再造」(reeducation)這些言詞似乎並無害處。

事實上這些言詞背後所隱藏的,是最令人難以想像的威權暴行。
口出駭人之語是不成熟的行為。但話說回來,如果是為了矯正模糊概念、釐清事實,那麼寧願語不驚人死不休,也別使用不負責任的措辭。

10 真相
Truth

在邏輯學中,推論的最終目的就是建立事物的真相。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因為真相有時是難以理解的。但只講邏輯而不講求真相則是荒謬到極點,因為追求真相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不過,無止盡的追求永不可得的真相,則同樣荒謬,因為這表示我們的行動根本毫無意義;換句話說,這樣毫無理性可言,而且把真相視為虛構之物。

真相有兩種基本形式:「存在的真」(ontological truth)和「邏輯的真」(logical truth)。這兩者之間存在的真是比較基本的。存在的真講求的是事物的實體或存在。

如果某件事物的「存在的真」成立,表示它是真實存在,它有形體。我桌上的檯燈具有「存在上的真」(ontologically true),因為它實際存在,它不是假相(illusion)。存在的真的相反就是不存在的事物(nonexistence)。

可想而知,邏輯的真是我們邏輯學家直接探討的真相。邏輯的真純粹研究陳述的真實性。廣義來說,只要能在人類思維和語言中表現出來的事物,我們就認定它邏輯的真成立。以下我們將仔細探討邏輯的真的理論,因為這些理論在後面幾個章節十分重要。

之前已提過陳述的定義為:一種語言形式,必須能引導「真」或「假」的回應。肯定(affirm)陳述的意思就是肯定其真實性,而否定(deny)陳述就是否定其真實性。

當陳述忠實呈現事物時,我們就認定這項陳述是「真」。「船栓在碼頭。」這句陳述如要成立,就必須真的有一艘船、真的有碼頭,船也確實拴在碼頭上。

真實的陳述之作用是在說明,也就是透過語言作為媒介,連結內在概念(主觀事實)與外在世界中的實際狀態(客觀事實)。如果陳述內容和實際狀況不一致,那麼「船拴在碼頭」這句陳述則為假。

當人們相信或想要相信某件事情,而我們也判斷該信念的確是建立在事實基礎上,那麼在此案例中,真相就被確立。真相的最高宗旨就是在主觀和客觀之間,達到和諧與平衡。

但我們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在客觀事物的秩序上面。如果我不確定「狗在車庫裡。」這句陳述的真實性,光是用我自己主觀的概念解釋狗、車庫和彼此之間的關係,完全不能解決問題。我必須走到車庫去看一看。

現在你應該明白,在存在的真和邏輯的真這兩種形式中,為什麼前者比較基本。判斷陳述是否為真或假的方法,就是找出現實世界中是否真有此事實存在。而邏輯的真,換句話說,就是建立在存在的真的基礎上。

在此順便解釋一下謊言(lies):說謊並不是邏輯的問題,而是心理的問題。當我說謊時,我並不是對外在世界中實際存在的狀況有疑慮,只是我發表陳述時,有意識且選擇性的反駁這項事實。我明明知道「A是B」比較接近事實,但是我故意說 「A不是B」。

誠如上述,邏輯的真之重點,就是陳述內容(也就是陳述發表者主觀的概念)和客觀事實必須相互對應。這種對於真相本質的探討,理所當然地被稱為「真相對應論」(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另外,「真相相容論」(the coherence theory of truth)則是從對應論衍生出來的附屬理論。

真相相容論主張:只要陳述符合(相容於)任何公認的思想理論或體系,那麼這份陳述就是真。就以愛因斯坦(Einstein)提出的特殊相對論 (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為例,如果有一項特殊陳述與自然世界有關,且該陳述符合特殊相對論的主張,那麼在邏輯上我們就斷定該陳述為真。

這項判斷有一個合乎邏輯且可靠的依據:特殊相對論這個理論本身探討的就是自然世界的現象,這個理論與客觀現實相對應。由此可見真相對應論必須先成立,真相相容論才能建立,因此我們說對應論是相容論的直屬理論。

但運用相容論時要特別謹慎,因為這個理論時常遭到不當使用。也就是說我們常因為陳述的「優點」(virtue) 符合某種公認的思想理論或體系,就誤以為真相相容論也適用,但實際上這套思想理論或體系卻可能不符合現實,或不完全符合現實。

比如說,馬克思經濟理論(Marxist’s economic theory)本身還沒有受到肯定,如果我們打算用這套理論來證明某項經濟陳述為真,那麼陳述的下場就會跟這套理論一樣遭受質疑。@(本文完)

摘 自 《邏輯力:邏輯思考的入門書》 久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掌握概念勤演練 張蒔曦基測學測都拿滿級分
53種妙招打造好腦力(6)
無毒生活是生命的新層次(2)
邏輯思考既是科學也是藝術(1)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