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桑林禱雨

成語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21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商史紀:成湯(1)時歲久大旱(2)。太史佔之,曰:「當以人禱。」湯曰:「吾所以請雨者,人也。若必以人,吾請自當。」遂齋戒、剪髮、斷爪,素車白馬(3),身嬰白茅(4),以為犧牲,禱於桑林之野。以六事自責曰:「政不節歟(5)?民失職歟(6)?宮室崇歟(7)?女謁盛歟(8)?包苴行歟(19)?讒夫昌歟(10)?」言未已,大雨方數千里。(《淮南子·主術訓》)

【註釋】
(1)成湯:姓子,名履,又名天乙,乃舜臣契之第十四代後裔。初居於毫地(今河南省商丘縣)為夏代之諸侯。夏桀無道,湯興兵伐之,放桀於南巢,遂有天下,國號商,在位三十年(西元前1783~前1754)崩。
(2)歲久大旱:年久沒下雨,大乾旱。
(3)素車白馬:素車:沒有華麗裝飾的車子。
(4)身嬰白茅:身上纏繞著白茅。嬰:圍繞;纏繞。
(5)政不節歟:政事雜亂無節製法度?節:約束。歟(音於)語末助詞,表示疑問。
(6)民失職歟:人臣失職,百姓失所?
(7)宮室崇歟:宮室修得太高太美?
(8)女謁盛歟:聽信女人弄權亂政?
(9)包苴行歟:官吏受賄貪污的風氣盛行?苴(音拘)
(10)讒夫昌歟:讒媚小人太猖獗?讒:顛倒是非,毀善害能的話。

【語譯參考】
殷商史書上記載:成湯在位時,年久無雨大旱。太史占卜之後說:「應當殺一個人來向神祈雨。」成湯說:「我所要做的事正是為了救人才求雨。要是一定要用殺人的方式向神求雨,請允許由我自己來充當那個人。」

於是成湯沐浴齋戒,修剪頭髮、指甲,乘著白馬,拉著沒有華麗裝飾的車子,身上纏繞著白茅,作為向神祈雨的犧牲品,在桑林曠野中向神禱告,在六件事上進行自我責備,說:「是因為我的政令有所不當還是由於我的管理不善,使得人臣失職,百姓失所;或是我的宮室修得太高,過於豪華,或是因為我聽信嬪妃弄權亂政;或者是我法令不嚴,致使貪污受賄公行;或是由於我用人不淑,使得讒媚小人得勢!」成湯的話還沒有說完,方圓數千里便下起了大雨。

【研析】
湯建國不久,起於夏桀時的大旱卻一直不去,整整延續了七年。在後五年,旱情很嚴重,烈日曝曬,河乾井枯,草木枯焦,禾苗不生,莊稼無收,人民困苦異常。因此自從旱災開始,商湯就在郊外設祭壇,祈求天帝解除旱災早日降雨。

到第七年湯見郊祀也不起作用,就命史官選了一個叫桑林的地方,在那裡設祭壇,他親自率領大臣舉行祭祀求雨,但祭了仍未下雨,商湯就命史官占卜,史官占卜後說:「應以人為祭品。」成湯說:「我是為民請雨,如果必須用人祭祀的話,就請用我之軀來祭天吧!」他並向上天禱告說:「罪在我一人,不能懲罰萬民;萬民有罪,也都在我一人。不要因我一人沒有才能,使天帝鬼神傷害百姓的性命。」並以六事自責,向老天反省,湯的這種勇於犧牲的精神,受到人民的敬佩和頌揚。

翻開中國歷史,每當遇到重大災害時,有仁德的帝王都認為是上天發出的警訊,是對自己統治不滿意的警告,要反省「修德」,甚至還要下「罪己詔」,把導致災禍的原因歸咎於己,讓天下寬恕自己的「失政」於民。此乃古時的帝王治國理念,「以德配天」。所以當一個帝王真心為民祈禱時,他的德行就會感動天地,流芳百世。而商朝的開國之君-成湯,就是這樣一位有仁德的君王,他以身為民求雨的事跡在《呂氏春秋·季秋紀·順民篇》、《墨子》、《荀子》、《國語》、《說苑》等書中均有記載。

【延伸思考】
1、在這個故事中,成湯認為歲久大旱的原因是什麼?他是怎樣做的?如何理解成湯的一念至誠 ──善念?
2、他自責的六件事在當今社會有什麼指導作用?你認為勵精圖治、興國安邦的根本是什麼?
3、在當今社會天災人禍不斷,如何正確理解這些事情的發生?

* * *
參考資料:
夏商史話 孟世凱著 台北市 貫雅文化 民79[1990]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淳於髡是齊國人。見識廣博,又善於記憶,學術上不專主一家之言。從他勸說君王的言談中看,他似乎仰慕晏嬰的為人,然而實際上他擅長察言觀色,揣摩人的心意。
  • 商朝末年,紂王日益昏庸暴虐,荒廢朝政。周武王見時機成熟,便在弟弟周公旦的幫助下,於牧野一戰將商紂消滅,並建立了周朝。周武王逝世後,便由他的兒子誦繼位,就是周成王。
  • 北魏的時候有個長孫慶明,皇帝賜給他一個名字叫做儉。儉從小為人端正,有著高尚的操守,即使在自己家中,每天也都非常莊重,因此文帝非常敬重他。
  • 孔子主張實行「德治」、「禮治」,這首先提出了對當政者的道德要求。倘為官執政者做不到「禮」所要求的那樣,自身的道德修養不夠,那這個國家就無法得到治理。當時社會上禮崩樂壞的局面,這情況讓孔子感到難以容忍。
  • 子貢說:「老師教的詩、書、禮、樂等,是表現在外在的、有形的、能觀察到的;而老師談的人的本性和天理(或說一切人事物的特性和原理),是隱藏於內在本質的、無形的、不能直接觀察到的。」
  • 孔子說:「一個人要是沒有仁心,如何能講禮呢?一個人要是沒有仁心,如何能講樂呢?」
  • 孔子在陳國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在魯國家鄉的學生志向遠大,而處事不夠周密;雖有文彩能寫成文章,卻還不知道該怎麼做適宜的裁剪。」
  •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面前要孝順,在外面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守信,要廣泛的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化知識。」
  • 孔子說:「嚴肅莊重的告誡,能不聽從嗎?聽了就改正錯誤是最可貴的。恭遜稱許的話,聽了能不令人愉悅嗎?但是聽了以後,要加以分析,這才可貴。只是愉悅而不分析,只是當面順從,而行為不改,像這種人,我就不知道能如何教化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