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墾
鄧墾
鄧墾
鄧墾
鄧墾
鄧墾
鄧墾
鄧墾
鄧墾
鄧墾
鄧墾
鄧墾
鄧墾
鄧墾
鄧墾
他一定住在附近某個角落里,因為他常常在這一帶出現。五十歲左右,滿臉胡須。一頭披肩長發,但決不是現代青年藝術家的那种長發,是蓬頭垢面的那种。春秋穿一件遮不住肚皮的單衣,但決不是現代女青年的那种薄透露,而是紅衛兵時代的那种。夏天赤膊。冬季裹一件破棉襖,腰系一根麻繩。趿著一雙破鞋,濟公的那种。
鄧墾
鄧墾
我的老師杜遠澍,是不幸的,又是有幸的。不幸的是他生活在一個知識飽受踐踏的時代。有幸的是他澆灌出了許多芬芳的桃李。他孑然一身,有許多無人知曉的感受与真情。他深受蹂躪,有許多無處訴說的隱痛与悔恨。杜老師最強烈的感受也許是“咸陽執教累青春,悔讀詩書悔入秦”。這是我与杜老師分別四十年后相逢“菱窠”時,他送我的一張照片后面題贈的几首舊作中的詩句。
】《詩友》复刊,是舊病复發的結果。 心中有塊壘,有人借酒銷愁,有人供佛燒香,我們則以文泄憤。這土地、這人世,不平事太多。我們的最大不平,就是不慣于喉嚨被鎖著鏈子;我們的喉頭在痛苦地發痒。因此,我們唱出了這集子。 這只是蓉滎兩地友朋圈子內隨意哼出的心中的歌。談不上技巧,但卻很真實。人們從這集子中,能找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臨近尾聲的一些人的所思所想,所尋所求; 能听到他們狂躁的心跳!  
1979年,全國民主運動以近万家民辦刊物的形式迅速在各地蔓延開來。
鄧墾
在同根同鄉的巴金跨入“不惑”之時,在地球的另一半,盟軍的諾曼底登陸5個月之后,我來了,自號野鳴,一個中年的人力車夫把我拉進他的家門。我來時,篤信基督的母親在成都陝西街教堂沒有听到鐘樓敲響祝福的鐘聲。我來后1個月,羅曼.羅蘭扔下他的那本我當時讀不懂的“獻給各國的受苦、奮斗、而必戰胜的自由靈魂”的書,离開紅塵。
鄧墾
鄧墾
久居鬧市,心煩意亂;夏日炎炎,酷熱襲人。偕妻攜子乘火車,轉汽車,終于躲進峨眉山中。
今年夏天熱得早,周末避暑是人們的自然選擇。
鄧墾
公元1979年的2月,是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二月不可同日而語的,也大大超出了"乍暖還寒"的境界。這時節,北京民主牆發出的各种聲音与中越邊境震耳欲聾的槍炮聲撞擊著中國的天空;這時節,云南十万知青正在窮山惡水中,以罷工、臥軌、絕食、下跪、自殺等形式向世界發出"救救我們吧"的悲號;這時節,成都、重慶、北京、天津、上海、昆明等各地民眾紛紛上街 游行集會,呼喊著 "救救孩子!";這時節,成都鹽市口、文化宮等鬧市街頭,聲援云南支邊青年的大字報,与《516導彈-- 炮轟華國鋒、火燒趙紫陽》、《還我河山、還我秋海棠》以及形 形色色的申訴,喊冤的大字報擠在一起,引得市民圍觀爭睹;這時節,成都南河濱江公園一帶,青年男女們一批又一批地自帶著各种樂器,赶集似的涌占岸邊的各個空地,拉起一個個圈子,狂跳著國際舞在成都南河臨江東路与十二北街交匯的轉角處,零亂地聳著几間搖搖欲墮的平房。其中一間房外院中,用殘磚壘起半截牆,隔出一小塊空地;一道 "防君子"的柴門外有一棵孤零零的槐樹,這就是陳墨的家。
    共有約 66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