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說典故
眾所周知,藥性是藥物固有的屬性,是決定藥物功用的內在依據。只有掌握藥物的藥性,才能從根本上把握藥物的功用。因此,藥性理論自古以來就是《本草學》極其重要的內容之一,也是臨床運用本草治療疾病的最基本依據。正如張志聰所言:「知其性而用之,則用之有本,神變無方。襲其用而用之,則用之無本,窒礙難通。」(《本草崇原·序》)
中國的針灸醫術是非常高明的。據記載,古代的針灸術就已經很高明、很發達了。例如《內經》中的《靈樞》部分,已經詳細的敘述了經絡、孔穴、針灸的時宜等。《針灸甲乙經》的撰著者皇甫謐卻覺的沒有很適合針灸學習者的完整書籍。於是,想到要集結一些針灸方面的資料。
針灸是神傳的,所以有其特殊的機制。就是說,神傳的東西,就有神賦予的靈性與能力。當用針灸治病的時候,針灸的靈性就會與天溝通,從而得到天的幫助。不僅是針灸,中醫師在凝神靜心、心無雜念的為病人診治的時候,也自然就與天溝通了,會得到天的幫助。
長期以來,中醫學術界認為《內經》中的藏象學說雖散見於有關各篇,但學術思想一脈相承,基本理論原則也前後一貫。這種認識忽略或迴避了《內經》藏象學說中不同體系的差異甚至矛盾之處。《內經》中的內容並非一家之言,其中就有「針經家言」、「脈經家言」、「運氣家言」和「藏象家言」等,「藏象家言」又是各種具體的「各家之言」的集合,他們並非一脈相承,理論原則也並非前後一貫。
今天的西醫很了不起,有CT、超聲波、核磁共振、電子顯微鏡,可以較輕鬆的觀察分子水平的細胞的變化。也能研製出許多分子水平的有效藥物,對很多細菌、病毒都能有一定的抑製作用。然而,卻無法根治,這是因為,有許多病不是一個單個細胞的問題,它是一個面、或整個體系的問題,或是與這個體系相關的另外的許多體系的問題。
再有一例,亦是朋友拿來求算的,生於壬午年,庚戌月,辛酉日,戊戌時,八字中,辛酉、庚皆屬金,壬屬水,午屬火,戊戌皆屬燥土。
脈診是中醫診斷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診斷上的作用十分突出,是中醫學的偉大成就之一。晉代,王叔和對脈診法進行了第一次全面的總結,撰成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脈經》。
1082年,唐慎微編成了本草史上劃時代的巨著《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代表宋代藥物學發展的水準。
古代飲食店  先秦時代的市集上,已經有了飲食店。東周時代,飲食店在市鎮上當有一定規模和數量了,《論語·鄉黨》有「沽酒市脯不食」的孔子語錄,《史記·魏公子列傳》有「薛公藏於賣漿家」的故事,《刺客列傳》有荊軻與高漸離「飲於燕市」的記載,都是直接的證明。
陰陽學說,認為宇宙間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對立又統一的陰陽兩個方面,經常不斷地運動和相互作用。這種運動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源。
報紙上不時報導一些癌症病人的心路歷程,幾乎都是涉及到這樣的問題:為什麼上天偏偏選中了我? 為何這樣對待我們這種人? 究竟命運要我們去了解些什麼?他們在生與死的邊界上顧盼,惶然不知所措。
聞診即通過聽聲音和嗅病氣測知病況,聞的內容具體來講,可以分為聲音、語言、呼吸、嘔吐、腸鳴和病氣等。
以神農為本草之宗的神話已經流傳了幾千年,近年來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發現一些早期古代文獻的記載並非僅僅是旨在尊聖尚古,而是以歷史真實性為依據的。
納卦取穴法分為靈龜八法與飛騰八法兩種,都是用易經八卦與奇經八脈的八個交會穴相配,按時取穴的開穴療法。納卦取穴法源於道家修煉,道家修煉是走脈的,其中就有一種奇經八脈周天的修煉方法。明朝大醫學家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的序中講:「內景隧道,唯返觀者能照察之」,即可引為佐證。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言扁鵲能「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曰:「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聲音而知所苦」。而《難經》則將聞診與其他三診相提並論,以望、聞、問、切為序,確立了聞診在四診中的位置,強調了聞診的重要性。
中國的針灸醫術是非常高明的。據記載,古代的針灸術就已經很高明、很發達了。例如《內經》中的《靈樞》部分,已經詳細的敘述了經絡、孔穴、針灸的時宜等。《針灸甲乙經》的撰著者皇甫謐卻覺的沒有很適合針灸學習者的完整書籍
中醫很早就開始研究夢與生理疾病的關係。中國最古老的醫書《黃帝內經》提出了「邪淫發夢」說,其基礎是「氣為本」〈黃帝內經‧陰陽應象論〉的理論,認為人是陰陽兩氣相合而成,兩氣合則人安,兩氣不合則惹夢。
中醫診病,講究辨證施治,先行望、聞、問、切,而後據證擬方,一帖處方往往有多味本草入藥。然而,昔時也有“另類”處方,方中竟無藥石可煎,實爲虛擬意療之方,卻能彰顯世間百態,治心濟人,且看以下五帖“另類”妙方。
中醫,一個古老但至今仍然生機勃勃的辭彙。時尚,一個流行、品味、潮流與生活的交集辭彙。二者似乎沒有多大的關聯,但是,如今當我們靜下心來品察二者的關係時,不禁感歎:原來中醫已然是種時尚。
我國是花的國度。我國民間的歲時八節中,就有一個花朝節,也叫花神節,俗稱百花生日。它的由來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書》中已有記載。至於“花神”,相傳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傳說她善於種花養花,被後人尊爲“花神”,並把花朝節附會成她的節日。
中醫的脈診對許多人而言,是一種古老而神秘的診病方法。即使到了科學發達的今日,脈診對中醫的疾病診斷,仍然是一個重要的環節。《說文.部》提到:「脈,血理分袤行體者。脈,脈或從肉。」「脈」或「脈」一字是屬於會意字,篆文從血,從(水支流),會像水一樣流動的血脈之意。也就是說,中醫所認知的脈,比較像是河川的意象,而非西方解剖學所認識的血管與脈搏的概念。
五色配合五脈:在《四診心法》中說:「色脈相合,青弦赤洪,黃緩白浮,黑沉乃平。」在診斷之時,色與脈應該相合,如果發現這個病人表現有青色,應是屬於肝病,肝病的脈應該是弦脈;病人表現有赤色,應是屬於心病,心病的脈應該是洪脈;病人表現有黃色,應是屬於脾病,脾病的脈應該是緩脈;病人表現有白色,應是屬於肺病,肺病的脈應該是浮脈;病人表現有黑色,應是屬於腎病,腎病的脈應該...
黃帝內經》算是最早期系統性將中醫理出頭緒的文字記載書籍。這個書籍分成兩大部份,《素問》、《靈樞》。舉凡望氣色之診、切脈之診,天氣陰陽變化,草木的性味等都在這本《內經》典籍中詳盡的理出了一定的方向和大綱。
中醫早期重要的參考書籍有《黃帝內經》、《難經》。有學者謂《難經》是根據《黃帝內經》的範圍寫的,卻沒使用《內經》的語言。
 眾所周知,「杏林」—詞是中醫界常用的辭彙,醫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然而「杏林」一詞典出漢末三國閩籍道醫董奉。
想像古人沒有汽車、大廈、醫療設施,過著原始的生活,物質條件比露營還不好,又與猛獸搏鬥受傷,或不敵大自然風雨之侵襲而生病時,利用樹皮、青草、泥土包裹傷口治病的情形,此大概為「中醫外治」的緣起。
講究實證的現代醫學主宰醫學界近百年後,種種弊端漸漸顯露,人類在邁向二十一世紀之時,漸有回歸自然,重返純樸的渴望,西方歐美人士重新審視、評估替代療法或另類療法(alternative medicine),輔助療法(complementary medicine)之價值,最近更把焦點集中在傳統的中國醫學上。
中醫與氣功二者聯繫密切,茲簡述如下:
中醫流派是指中醫學同一個學科內,因不同的師承而形成的以獨特的研究旨趣、技藝、方法為基礎的不同學術派別,如歷史上著名的嶺南醫學、新安醫學、少林醫派、平樂正骨流派、陳氏兒科流派等。
共有約 102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