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專題
路透社報導,一般認為多攝取維生素D可預防癌症、糖尿病及心臟疾病,但是研究員今天表示,體內維生素D濃度低可能不是健康出問題的原因,而是罹病的結果。
最新的研究表明,中年男性的許多突發性心臟病發作並非那麼突然發生,往往在發作前一個月就已有徵兆。心臟驟停往往由於其生物電傳導系統發生故障所致,在這時如果病人能立即得到心肺復甦(CPR)的治療措施並配合以電震除顫,讓心臟恢復正常的搏動節律,則可挽回病人的生命。遺憾的是在醫院外面發生的心臟驟停生存率不到10%。因此掌握心臟驟停發作的徵兆是關係到生命存亡的大事。
入冬首波寒流全台急凍,醫師提出警告,寒流來襲,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特別注意,尤其清晨六點到上午11點這段時間,中風的風險會增加2倍,因為清晨低溫,人的交感神經活絡,讓血管收縮、心跳加快,可能造成血栓,尤其動脈瘤的患者,更是高危險群!
位在雲林偏鄉的北港媽祖醫院,運用血管繞道、內視鏡及微創等手術,讓心臟照跳、手術照開,展現醫學中心級水準。
心臟衰竭的患者有福了,以往等待換心的病人只能待在醫院裡,不過現在國內有最新型的心室輔助器,裝在患者身上,不但沒有副作用,而且還能回到家中,過正常的居家生活。
台中市一名20歲的披薩店周姓女員工,外送時趕時間遭撞,疑因太瘦導致心臟破裂,幸立即進行手術,緊急縫合撿回一命。
日夜溫差超過10度,間接造成急性心肌梗塞,根據員林榮民醫院觀察,入秋以後心肌梗塞就醫的民眾就會倍增,近日一名47歲的歌唱老師吳昆霖,因為早上起床忽然胸悶、背痛到冒冷汗,所幸就醫後及時進行心導管手術,幸運救回一命。
混油連環爆,有民眾轉而自製豬油或買椰子油。營養師認為,這兩種油脂含有過多飽和脂肪酸,吃太多反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BBC)英國心臟專家有新說:黃油、蛋糕、肥肉之類食物中的飽和脂肪酸的害處被誇大和妖魔化了。
(大紀元記者徐翠玲台灣台北報導)停經婦女不只要面對肥胖困擾,心臟疾病更是一大威脅。根據調查顯示,女性停經後心臟病死亡率,以每5歲翻一倍速度飆高。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成人及中、老年保健組長陳姿伶19日提醒,50歲以後更年期女性,要特別注意心血管疾病。藉著規律運動、健康生活型態、健康飲食好好控制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大紀元記者林秀蓮台灣雲林報導)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心臟血管中心引進心導管新技術,內科部主任蔡佳醍副教授,目前正以臨床試驗先驅來證實心導管介入腎動脈神經電燒術可以治療頑固性高血壓、頑固性高血糖及頑固性心律不整這些難處理的疾病。
根據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公布的一份最新研究報告,居住在鄰近機場的民眾,長時間曝露在高分貝噪音,不僅容易中風,同時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較高。
發現老人家走路會越來越慢,據調查有近8成民眾誤以為老人家走路越來越慢是正常的,但可不一定是正常老化現象,研究發現可能是「肌少症」徵兆;奇美醫學中心醫師湯振青提醒,適當運動、補充營養及藥物治療,可提早預防或改善肌少症。
大多數民眾認為老人家走路愈來愈慢是正常老化現象,但醫師提醒可能是「肌少症」徵兆,可以運動、營養及藥物治療改善。
(大紀元記者林琮文綜合報導)今天(9月29日)是「世界心臟日」。由於飲食不健康、缺乏運動等因素,全球罹患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病患人數不斷攀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心血管疾病已正式成為全球的頭號死因,每年死於心血管疾病的人數多於任何其它死因。
我們日常生活中會藉由飲水飲食,攝取進少量的銀,不過過度服用不僅導致銀中毒,全身皮膚還會變成藍色,2008年有一名銀中毒患者,上美國電視節目談心路歷程,特殊的外貌震驚全美,而他在23號心臟病發,離開人世。
(大紀元記者徐翠玲台北報導)台灣大約每6人就有1人患心房顫動,每年1萬3千位腦中風病例合併心房顫動。心房顫動發生率隨年齡增高,65歲以上人口高達5%以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任張坤正13日表示,歐洲心臟學會建議,年過65歲,必須偶而把脈,一旦發現心跳不正常,即使沒症狀也應儘早就醫。
心臟疾病仍然是美國人的頭號殺手,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專家強調,簡單的生活改變,可以挽救更多65歲以下人的生命,每年減少20萬人的死亡。
以後治療心室中膈缺損,病患不用再挨一刀,最新醫學,採用內科心導管介入性治療,對比過去開心手術 近20公分的手術傷口,新技術只要在鼠蹊部 切開兩個0.3公分的傷口,置入鈦合金的新式栓塞,讓治療心臟病 不再那麼恐怖。
心衰竭是常見的疾病,也是最常導致病人須住院的原因之一,全世界有2千萬心衰竭病人,醫療成本高而且易致命。最近一項研究發現,車輛廢氣污染對人體的影響為害最大,略為降低廢氣排放量即可使數千人免於心臟病發作的危險,省下可觀的治療費用。
蔡姓男子因胸悶痛及呼吸不順暢,緊急送醫確診是急性心肌梗塞,所幸送得快,才獲得及時治療,免於生命危險。
根據最新的文獻指出Q10的型式對於心臟輔助的效果可能有所不同。在2008年美國Langsjoen醫師在醫學中心進行充血性心臟衰竭患者的研究發現經紐約心臟協會判定為第四級(臥床也會覺得喘)的患者,補充一般氧化型Q10對於其症狀與心臟強度的改善不如預期,但改使用還原型Q10(又可稱為QH)後,竟然觀察到在症狀上(如:易喘)明顯改善,心臟的心搏力量也有顯著增加,由...
一位陳姓準媽媽在快生產時有乾咳與喘氣的症狀,產後稍有改善,但是產後1個多月開始發生心臟衰竭的症狀,還有喘氣、下肢水腫、端坐呼吸(平躺時會感到呼吸困難,需藉由坐著或墊高枕頭得以緩解)的情形,經醫師檢查確認為周產期心肌病變。
美國聯邦政府數據估計,多達18%的美國成年人經常不吃早餐。但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不吃早餐男性的心臟病發作機率會增加。
美國研究今天指出,跳過早餐不吃的男性,心臟病發作或罹患致命心臟病的風險可能較高。
美國國家科學院(NAS)旗下的美國國家醫藥局建議,每天攝取鹽份若低於2.3公克也許對身體健康有傷害,但認為美國人平均每天攝取食鹽3.4公克(或約1.5茶匙的量)已過量,也會對健康有不利的影響。
(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灣台北報導)民國101年(2012)台灣人十大死因心臟疾病名列第二,心血管疾病也有年輕化趨勢,進一步分析,原因包括工作壓力大、不良的生活習慣,以及飲食不均衡。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建議,每天1湯匙堅果,加上全穀及蔬果,可有效降低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和膽固醇,遠離心血管疾病。
佳里奇美醫院近日接連收治多名急性心肌梗塞病患,醫師指出,忽冷忽熱環境容易造成血管收縮,呼籲常進出冷氣房的民眾注意。
(大紀元記者李擷瓔台灣嘉義報導)78歲李佳興爺爺,因從未接受過健康檢查,今年初因感冒喘不過氣至他院求診才發現有心臟衰竭的情形,但因年紀太大而不敢手術,僅是追蹤吃藥而已。直到5月27日因在家喘不過氣,緊急來到嘉義基督教醫院急診就醫。經過心臟內科陳政康主任為他做心導管檢查發現,李老先生不僅有冠狀動脈病變,還有嚴重的二尖瓣閉鎖不全,並已形成左心室瘤,心臟功能也只有...
加拿大新近研究發現,不健康的飲食對人體的影響,比先前研究所認定的時間還要早許多。年紀僅3歲至5歲孩童,其有些飲食會導致膽固醇濃度明顯升高,進而增加成年時期的心臟病風險。因此,為保護成人心臟健康,人為介入應更早實施。
共有約 920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比利時聯邦議會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埃爾斯‧范霍夫(Els Van Hoof)週四(4月25日)對媒體表示,中共間諜早在2021年就入侵了她的筆記本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