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保健
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炎熱的夏天使身體過度消耗,即使不生病,身體也會變得較虛弱。所以,抓住秋季調養身體對每個人都適宜。但養生不等於大吃補品,要懂得秋季養生之道才能真正的調養好身體。
《家庭保健報》特約科普作家賀軍成撰文表示,食鹽不僅是日常生活中一種不可缺少的調味品,還是一味物美價廉、療效非凡的好藥材。中醫認為,它性鹹,味平、微涼,無毒,具有調味和中、催吐利水、瀉熱軟堅、潤燥通便之功效。他指出食鹽13個鮮為人知的作用,包括可護膚美容、呵護咽喉。
(大紀元記者陳欣怡台灣台北報導)秋天氣候乾躁,容易感到口乾舌燥,眼睛乾澀,一般多補充些水分即可獲得緩解。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醫師劉佳祐表示,如果喝水或點眼藥水都無法改善不適,且症狀超過3個月,就要小心罹患乾燥症的可能性。
又到了換季的時節,在中醫來說秋天最需要注意的就是養肺!而且秋天比較乾燥,容易引發喉嚨和皮膚疾病,醫師建議可以多吃杏仁和紅棗,搭配穴道按摩,就能讓家裡老人家和小朋友身體更健康!
秋風一起,它和肺氣相通,肺是半閉藏的,主宣發與肅降。這時候你要讓氣血能跟著季節往裏走,要用一點秋梨。秋梨得金氣最重,開的花是白的。在秋天用—點秋梨搗汁熬膏(加薑汁蜂蜜佳),可以清痰止嗽,你就不會在秋天到來的時候由於肺氣不降而生咳嗽。
腦中風向來名列國人十大死因前茅,患者往往有血脂肪偏高、動脈硬化、血壓異常等心血管疾病,由於平日疏忽,遽然發生腦出血或栓塞的意外,導致肢體麻痺、半身不遂,甚至因而死亡的悲劇,不但是病人的痛苦及家屬的負擔,更是社會的嚴重損失。
秋冬轉骨風氣盛行,何謂「轉骨」?中山附醫中西整合醫療科潘天健醫師表示,轉骨是孩子從兒童期「轉骨發育」而順利「轉大人」的過程,不僅僅在「長高」而已,「轉骨」應該還有調整臟腑功能和改善體質的功用。
我們都知道,直接曝曬在陽光下會產生皺紋。但大家可能沒想到,即使在車內或溫室中,陽光穿越玻璃後,對皮膚的傷害仍不可輕忽。
上次我們從節氣講到了,秋天是肺金當令。難經說「形寒飲冷傷肺」,內經說「肺惡寒」、「寒收引」,肺經系統受寒,鼻竅就不利,為要把寒邪逼出,就要不斷的打噴嚏、咳嗽。吃冰品冷物,吹冷氣就會發作,所以少吃冷飲冰品為妙。
秋季從什麼時候開始算呢?今年是8月7日立秋開始,8月23日處暑,9月8日白露,9月23日秋分,10月8日寒露,10月23日霜降,直到11月7日立冬後進入冬季。中間還有9月22日的中秋節。一個節氣15天,五日一候,三候一氣,平常人說「氣候」就是這麼來的。
(據民視新聞報導)24節氣已經進入了「立秋」,正是青少年「轉大人」的好時機。因為在中醫理論有「秋收冬藏」,利用針灸,讓體內的氣達到轉骨效果。想要長高的少男少女,來求診人數多出一成。
(中央社台北7日電)今天晚上10點49分將迎來今年的立秋節氣,隨著夏末秋初的早晚溫差變化逐漸加大,人的身體極易出現倦怠乏力等現象,養生專家建議,冷熱交替期間,要十分注意飲食的合理搭配。
在秋日裡懷孕的媽媽,無疑是最幸福的。秋高氣爽,不僅夜間睡眠充足保證了生理代謝旺盛,而且秋季蔬菜、瓜果豐富,所以營養和維生素完全跟得上哦。
秋季人們常會出現陰虛火旺,如口乾舌燥、嘴唇乾裂出血、皮膚乾澀、便秘等現象,還有的人會出現燥咳症狀。為了防止秋燥,平時應不食或少食燥熱傷津之品,如煎魚、炸魚、炸雞、油條、辣椒等,可多飲食生津潤燥的湯水。
秋季氣候乾燥,常常使人感到鼻、咽乾燥不適。在這樣的季節裡,如果能吃一些生津止渴、潤喉去燥的水果,會使人頓覺清爽舒適。根據專家們的研究,這個季節帶有保健醫療性質的水果,要數梨和甘蔗了。
民間有「冬鯽夏鯰」的說法,這主要是從魚肉的味道來說的,冬季鯉魚、夏季鯰魚相對於其他季節更為肥美。而且,拿鯽魚來說,鯽魚湯有潤燥滋補的作用,更適合季節寒冷的秋冬食用。
蓮藕味甘,富含澱粉、蛋白質、維生素C和B1以及鈣、磷、鐵等無機鹽,藕肉易於消化,適宜老少滋補。老年人常吃藕可以調中開胃,益血補髓,安神健腦,具延年益壽之功。婦女產後產後忌食生冷,但不忌藕,是因為它能消瘀。肺結核病人吃藕有清肺止血的功效,最宜食用。
眼下正是葡萄大量上市的季節,作為世界四大水果(蘋果、葡萄、柑橘和香蕉)之一,葡萄除營養豐富、酸甜可口外,初秋時節多吃還能幫助機體排毒,解內熱。
立秋後,人們對自身的保健更加注意了,因為很多疾病都會從秋後復發,醫學界形象地稱之為「多事之秋」。在飲食方面,可以適當多吃些潤肺的食物,比如常吃些清熱、生津、養陰的蘿蔔、西紅柿、豆腐、藕、蜂蜜等。儘量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熱、油膩的食物。
在人體各器官中,肺是吐納空氣的大本營,是人體臟腑活動的動力所在,能夠協助心臟調節氣血運行。老師、播音員這種職業就需要消耗很多的肺氣,容易導致咽喉和鼻腔等部位的問題,應該尤其注意。其實判斷方法也很簡單,稍微注意一下自己的痰就可以。 乾咳是肺燥的原因
進入秋季,天氣由濕熱變得乾燥,氣溫明顯降低,晝夜溫差較大。此時皮膚病也進入高發季節,如皮膚瘙癢症、銀屑病、過敏性皮膚病等。
入秋後,皮膚問題一波波出現,不論是冬季癢、冬季濕疹,手腳皸裂,只是發生部位不同,事實上都和皮脂腺有關。皮脂腺負責滋潤皮膚及毛髮,但皮脂腺會隨著年齡增長退化,如果在皮脂分泌減少階段,遇上乾燥寒冷氣候,皮膚乾燥、粗糙、脫屑、皸裂、搔癢就出現了。
警惕:秋季睡眠的八大禁忌
時序入秋,夏季潮濕燠熱的天氣已明顯地轉變,早晚氣溫多了份涼意。秋天是調養身心的大好時節,《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載明:「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清,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歛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因此利用秋季做好養生,不僅能防治秋季常見病、多發病...
嘉義基督教醫院精神科主任侯育銘今天表示,秋冬轉換之際,溫度驟降易使憂鬱症患者發病,致自殺比例增加,呼籲民眾多關心、注意身旁親友情緒變化且協助就醫,以免憾事發生。
隨著秋冬季節的變換,氣候漸漸轉涼,感冒又開始肆虐,總是令家中有小孩的父母深為擔憂。美國健康網站WebMD的博客上,兒童健康專欄作家Janelle Sorensen女士提供10種實用的方法,讓你的家人輕鬆度過流感季節。
您最近可能可以感受到,天氣變涼 氣候必較乾燥,早晚的溫差變化也很大,這時候呼吸道也會出狀況。
容易過敏的人早上起床後,可先將手心搓熱,包住整個鼻腔使保暖並按壓,然後在鼻週的迎香穴及印堂穴間來回點按,有助於鼻腔的血液循環、溫暖滋潤,對鼻子過敏的改善會有幫助。
秋天最常出現的不適症狀,包括咳嗽、流鼻水、鼻子過敏等秋天的燥熱,也容易使人出現頭脹乾痛症狀天氣的冷熱不協調,中氣不足,胃腸較弱者容易導致腸胃不穩,造成噁心、嘔吐、腹脹等症狀。
(中央社記者黃國芳嘉義縣28日電)時序入秋,但大林慈濟醫院近日接到數名因中暑導致橫紋肌溶解,甚至急性腎衰竭緊急就醫的年輕個案,醫師提醒,戶外活動要注意補充水分,適時休息,不要從事太過激烈運動。
共有約 103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週三(4月17日),美國總統拜登在戰場州賓夕法尼亞州的競選活動中,稱中共「仇外(懼外)」(Xenophobic),且面臨經濟困境。他還進一步強調不會讓中共獲得美國先進芯片和技術,承諾對抗中共不公貿易行為,保護美國鋼鐵和造船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