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
澳洲研究發現,一天喝兩杯葡萄酒,罹患口腔癌的機率就會增加百分之七十五。
根據衛生署統計,十個口腔癌患者當中,九個有嚼檳榔習慣,而喝酒加上抽菸再加上嚼檳榔的話,罹患口腔癌的機會更高達123倍,為了協助有嚼食檳榔習慣的民眾戒掉檳榔,高雄縣衛生局特別訓練了一批志工,將深入全縣27個鄉鎮市,協助紅唇族戒掉對身體一點好處都沒有的檳榔。
國人最新十大癌症登記報告今天出爐,專家分析,檳榔是導致口腔癌暴增原因,至於飲食西化與晚生子等,則與,年輕女性得乳癌、子宮體癌增加有關;癌症與生活習慣有密切關係,呼籲民眾,應該拒絕檳榔、把握飲食均衡多蔬果原則,勤防曬。(徐韻翔報導)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耳鼻喉科醫師黃正池今天指出,據統計,從 1992 年後,口腔癌發生率及死亡率攀升,到去年已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六位,男性十大癌症死因第四位,發病平均年齡下降,每年發現新病例及死亡人數都超過千人;預防之道,注意口腔檢查為首要,早發現治癒效果好。
家住台南縣麻豆鎮的吳鳳源是口腔癌患者,開刀治療、化療、電療讓他失去下巴及部分左臉。知名的紀錄片導演林育賢以他的例子拍了「遺失的微笑」紀錄片,吳鳳源坦然入鏡,盼紅唇族以他為鑑,及早戒嚼檳榔。
台中縣一名52歲張姓男子,四月份在醫院檢查發現右側口腔內有硬塊,疑似為口腔癌,切片檢驗結果卻是良性。七月再至童醫院耳鼻喉科檢查,疑為惡性腫瘤,經手術治療,證實為口腔癌早期。
「十個口腔癌九個吃檳榔 快戒檳榔保健康」
台北市衛生局進行檳榔防治宣導時,發現一位口腔癌病患,多年前因為親友的慫恿,好奇接觸檳榔,一個月吃不到一、兩次,竟然還是罹患了口腔癌,現在這名病患接受治療,病情好轉。衛生局表示,不要誤以為檳榔吃不多,不會罹患口腔癌,現在台灣口腔癌的盛行率高達16%,而患者當中,高達九成都有嚼檳榔的習慣。(林麗玉報導)
口腔癌前病變症狀
口腔包括唇、頰黏膜、牙齦槽、臼齒後三角區、口腔底、硬顎及舌前三分之二。一旦上述區域產生不正常的癌細胞謂之「口腔癌」,常侵犯到周圍正常的組織,甚至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進而危及病患健康。
駐加特派自由時報記者張伶銖/溫哥華報導大小有如一個烤麵包機的牙科檢測儀VELscope是加拿大卑詩癌症研究中心與牙醫設備公司共同發明,售價約合新台幣14萬元,主要特色是有一條蛇形的探頭,末梢可發射出藍光。
台灣男性癌症死亡率激增最快的是口腔癌,近五年來新病例增加二成,而且嚼食檳榔者也有年輕化趨勢,以致口腔癌新病人以三十到四十歲為主流,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推估,如此下去,台灣的男性口腔癌發生率遲早攀升到世界第一。
世界牙科聯盟年會昨天在深圳閉幕,在年會舉行的學術報告會上,華西口腔醫學院教授胡德瑜表示,中國人的口腔疾病患病率依然很高,其中,口腔癌的患病率從過去每年每百萬人中有八十一人患病,劇增至現在每年每百萬人中有兩百零二人患病,每年還有一萬人死於口腔癌。
治療口腔癌,國內發展出一項新的「光動力療法」:以LED光照射、殺死腫瘤細胞,對於早期口腔病變的治療十分有效;醫師表示,傳統大多以「手術切除」來治療口腔癌,但是如果病變範圍很大、切除後無法縫合,不但皮膚必須移植、外觀也會留下疤痕。而採用新的療法就不會留下疤痕。(徐韻翔 報導)
長期嚼食檳榔可能導致口腔癌外,還可能造成口腔肌肉纖維化無法張口進食的問題,花蓮慈濟醫院指出,一天嚼食四十顆以上檳榔,且嚼食檳榔一、二十年的民眾,容易造成口腔纖維化的現象,早期可由戒食檳榔改善,但如嘴巴完全張不開則須動手術解決。
許多紅唇族雖然知道嚼食檳榔對身體健康的危害,特別是產生口腔癌,但一些似是而非的誤解,常造成宣導戒除檳榔運動的阻力,例如:檳榔內的紅灰、石灰等添加物才會對人體有害,只要避免這些成分就無妨。也有人認為,與包葉檳榔相比,吃菁仔檳榔對口腔黏膜的刺激性較小,比較沒有關係等等。
口腔癌是中部及山地鄉深具死亡威脅的癌症,一位十七歲的少女繪出口腔癌開刀
目前癌症已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一位,其中口腔癌的盛行率亦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據統計,口腔癌居台灣癌症死因的第六位,每年有近兩千人死亡;其發生率也高達第七位,每年新增三千七百多人,發生率五年成長高達兩成。
國內口腔癌新增個案,每年多達三千七百多人,目前必須靠牙醫師目視、或是對黏膜病變部位染色判斷,最近美國有學者研究,只要零點五西西的唾液,檢驗其中是否有跟癌症相關的蛋白變異,就可以知道是否罹患口腔癌。並且找上榮總合作,希望共同開發這套檢測方式。(黃玉芳報導)診斷口腔癌未來可能只要零點五西西唾液就OK。台北榮總牙科部主任張哲壽表示,目前除了靠著目視及病變部位染色...
目前治療口腔癌患者,大都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的部位,或配合放射線及化學治療為主。至於術後切除腫瘤部位所形成的缺損區如何重建,台中榮總牙科部贗復牙科醫師鄭中孝今天指出,可採用瓣膜手術或配載贗復體的方式進行重建。
挪威口腔癌專家舒德博的律師表示,舒德博已坦承,他在刊登於著名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等的研究報告中捏造研究數據。
瑞典媒體今天引述一份新發表的研究指出,一些口腔癌的案例,似乎是因為口交時感染的病毒引起。
英國國會通過新法,下週起酒吧可以二十四小時販賣酒精飲料。英國癌症研究學會警告,過量飲酒將大幅提高罹患口腔癌的風險。目前口腔癌已成為英國第一大健康殺手,殺傷力甚於子宮頸癌和睪丸癌。
加拿大卑詩省癌症署開發出一種螢光視鏡,讓牙醫在為病患檢查口腔時,即可發現原本肉眼無法看出的口腔病變,從而幫助他們及早查出口腔癌病例。
紅唇族注意!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最近接獲一名罕見病例,患者嚼檳榔二個月後,口腔黏膜變白,並出現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等口腔癌前的病變。醫師表示,該患者可能是抵抗力較弱,但口腔癌的高危險群紅唇族仍應及早就診。
自由時報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三軍總醫院昨日發表一起罕見病例,一名才二十歲,沒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等不良嗜好的女大學生,誤以為自己的口腔潰爛只是「火氣大」,拖延一年、直到淋巴腫大就醫,才發現竟是口腔癌末期。有鑒於高達六成口腔癌患者錯過最佳就醫時機,醫師呼籲,口腔有白斑、紅斑或是顏色改變,口腔潰爛逾兩週未癒,最好就醫檢查﹗
口腔癌患者的口內黏膜一般會出現異狀,但許多病患卻因為誤以為是普通潰瘍、或火氣大而延誤就醫,醫師今天提醒民眾,如果口內黏膜連續兩週以上出現潰爛、白紅斑、表面粗糙或腫大等異狀,一定要去醫院作病理切片,以免傷口出現惡性轉變。
〔自由時報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口腔癌與子宮體癌已分別成為男女癌症的新殺手! 衛生署的「九十年癌症登記報告」發現,這兩種癌症五年來的新增率都超過二成七。子宮頸侵襲癌則下降二十一點三%,顯示子宮頸抹片檢查,發揮了成效。
台灣去年調查男性癌症死因中,口腔癌排名第四位,與民國八十年相比較,死亡人數也增加超過一倍;衛生署台南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蔡行生建議,高危險群平日不妨「弄唇舔舌」一番,自我檢查、早日預防。
〔自由時報編譯魏國金╱德通社里昂八日電〕根據新的研究顯示,科學家認為口交因能傳遞引發女性子宮頸癌的HPV病毒,而增加罹患口腔癌的風險。 法國研究小組發現,一種透過性交傳染、並引發女性子宮頸癌的HPV16病毒,也可於口腔癌患者之大部分腫瘤內發現到。這份發表於「科學家」雜誌的研究指出,從事口交的口腔癌病患,其腫瘤帶有HPV16病毒的機率高於沒有進行口交者的三倍...
共有約 94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近日,四川省與重慶市等地的居民家中的燃氣表被更換後,燃氣費用大幅上漲的消息滿天飛,在網絡上持續發酵,已經蔓延多個城市,事件背後的黑幕在網絡上被曝光,引起民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