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
韓信打下漢室天下,享受戰果卻詭計多端厚顏無恥的劉邦,將叱吒風雲功高蓋世的一代戰神蒙上「謀反」的罪名冤死在長樂宮中,留下一段千古遺恨。
劉邦在韓信等諸侯王的推舉之下,登上了皇帝的位子,史稱漢高祖。正如武涉和蒯徹的預言,隨著勝利的到來,韓信的境遇每況愈下。
在中國歷史上,同一時期誕生兩位神級名將是極其難得的,秦末卻出現這一盛況:一個是千古無二的霸王,一個是用兵如神的兵仙。戰場上雙方主帥一出場,不等交鋒,勝負即已決對出來,那就是誰的能量層次更高。對於韓信,他戰勝楚霸王證明了自己的天才智慧能力以及歷史地位,成為後世兵家稱道的兵仙;對於項羽,即使最終敗北,輸在韓信手下,也不算辱沒堂堂霸王之威名。
齊國地大人多,實力雄厚。楚漢相持,齊國保持中立,坐山觀虎鬥。趙國被破後,齊國為防止韓信進攻,派了二十萬大軍在邊境嚴陣以待。儘管劉邦陰險狡詐,又奪韓信兵權,韓信對漢仍然忠誠如初。他馬上招兵買馬,重組了一支新軍,為攻打齊國做準備。韓信治軍有方,招募的新軍經過短時間的訓練就成了善於作戰的精兵。劉邦擔心新軍人數不足以對抗齊軍,調曹參和灌嬰來幫忙,順便監視韓信。
彭城大捷之後,項羽把劉邦當作主要目標。他調整兵力,聯合了齊、趙、魏等國和九江王英布準備南北夾擊,直搗關中。正在這時,歸屬劉邦的魏王豹見劉邦勢衰,起了叛逃之心,與項羽聯手,計劃從側面夾擊劉邦。劉邦必先派辯士酈食其前去勸說,無功而返。不得已劉邦只能再次起用韓信,任命他為左丞相和大將,和曹參、灌嬰等率兵擊魏。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六月,劉邦擇良日、設壇場、齋戒、沐浴、具禮,拜韓信為大將軍。拜將之後,劉邦問韓信可有妙計回到關中。漢軍兵弱將少,根本不是項羽的對手,因此劉邦也沒有更高的目標,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做關中王。 韓信首先指出劉邦東爭天下,最大的敵人是項羽,他請劉邦在勇敢、強悍、仁厚、兵力方面與項羽相比,誰強誰弱。
鴻門宴之後,項羽率領諸侯進入咸陽。當時秦王子嬰雖然是敗國之君,仍是王的身份,項羽不僅沒有給他應有的禮遇,反而殺了子嬰和所有秦國的王族、宗室和大臣,又一把大火燒了咸陽宮和秦始皇陵,大火三個多月不滅。這場大火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造成了對中國文化的巨大破壞,使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辛苦建立起來的所有檔案和先秦以來眾多的文化典籍毀於一旦。秦以前華夏文明數千年的記錄幾乎都被付之...
戰國末年,諸侯割據的分裂局面被統一的秦王朝所取代。秦始皇在位的第三十七年,出巡途中突然在沙丘離世。始皇遺詔公子扶蘇主持葬禮,使之返都即位。管理詔書的趙高勾結丞相李斯矯詔賜死了扶蘇,擁立少子胡亥為皇帝,即秦二世。
韓信,史稱「國士無雙,兵仙戰神」。他創造了一個歷史,五年之內結束了秦朝末年天下群雄逐鹿的混亂局面,中原大地再次統一。漢得天下,皆他之功。他成就了一段神話,戰必勝、功必克,千古無二的霸王項羽亦是其手下敗將。他乃歷史上多少年不遇的大根器之人,懷王霸之志,忍胯下之辱,無故加之而不怒,完美詮釋大忍之心。
一頓飯值千金,比喻厚厚地報答恩人。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
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韓信是「漢初三傑」之一,更有「兵仙」美譽。在秦漢之交的戰亂年代,他不是武功最高強的,手下軍士也不是最強悍的,但他卻能通過近乎神一般的軍事謀略,化腐朽為神奇,打下一個個勝仗。
項羽和韓信,一個是力能扛鼎、霸氣沖天的王者,一個是料敵先機、用兵如神的兵仙。秦朝滅亡後的那幾年,與其說是楚漢的帝王之爭,不如說是項羽和韓信的精彩對決。 一場垓下之戰,最終為這段歷史畫上有力的句號。
龍且戰敗,齊國平定,天下大勢的走向已經十分明朗。楚漢最終的決戰在即,人們也逐漸看清,楚漢爭霸真正的主角不是項羽、劉邦,而是兵法與謀略都無人能及的大將軍韓信。他的一舉一動,牽連著歷史命脈。
楚漢爭霸以來,韓信領兵以少勝多,在歷史上留下許多耳熟能詳的典故,比如暗渡陳倉、木罌渡河、背水一戰、破趙會食、十面埋伏等。其中有一場戰役,從根本扭轉了楚漢局勢,創造了水淹楚軍的奇蹟,那就是濰水之戰。
在謀士李左車的建議下,韓信「尺書降燕」,齊國成為繼項羽之後唯一的強大諸侯國。因而,韓信的下一步計畫是征服齊國。
韓信領兵,戰無不勝,堪稱歷史上用兵第一奇才。在韓信的戰爭生涯中,或許只有一人能與之比肩,獲得像老師一樣的尊崇待遇,他就是趙國著名的謀臣李左車。歷史上關於李左車的記載不多,他的故事主要圍繞韓信展開。
漢王劉邦宣布將任命大將軍,軍中上下暗自高興,都認為自己會得到任命。最終,韓信登上了拜將台,全軍譁然。他們不解,這個未建尺寸之功的無名小卒,為什麼得到大王的青睞?在一次次的戰役中,將士們逐漸找到答案。
大戰在即,兩軍隔河對峙。如果一方軍中僅有少量船隻,他們應如何渡河克敵,並將損失降到最低?楚漢爭霸期間,過於自信的劉邦由於對韓信的猜忌,不斷製造「麻煩」。而具有將帥大才的韓信,總能化解危機,反敗為勝。
公元前206年6月,漢中舉行了一場隆重而盛大的任命儀式,漢軍營長期空缺的大將軍終於有了確定人選。心思縝密的韓信成為劉邦進軍關中,進而謀取天下最倚重的國士。按照韓信的計畫,劉邦起兵的第一個目標,是三秦地區。
楚漢爭霸之前,項羽擁兵40萬,劉邦去封地時只帶走3萬兵馬。而論身世,項羽是楚國貴族,世代為將聲望很高,而劉邦發跡前只是個小亭長。面對實力這麼強的對手,劉邦要如何以弱勝強,統一天下呢?
秦朝滅亡,胸懷遠大抱負的兵仙韓信,在各路諸侯中把目光轉向處於困境的劉邦。公元前206年,他僅帶領3萬兵馬奔赴漢中,韓信就是其中不起眼的一員。歷史告訴我們,韓信最終成為劉邦的大將軍,那麼他是怎樣做到的呢?
秦末的民間,流傳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公元前209年,陳勝起義,建「張楚」政權後,天下豪傑並起,項羽、劉邦也作為楚人後裔先後起兵。相對平靜的淮陰縣中,韓信和他的寶劍一樣,等待出鞘的最佳時機。
被譽為「兵仙戰神」的韓信,無疑是楚漢爭霸時期響噹噹的主角。他在五年之內,襄助漢室打天下,終結秦末群雄紛爭的混亂局面。都說亂世出英雄,韓信的出現並非偶然,他從少年時期就表現出異於常人的言行和志向。
秦末漢初叱吒風雲、並開兩漢之基的大將軍韓信,可以說是戰無不勝。《漢書補注》引唐朝大將李靖的話說:「張良所學,《六韜》、《三略》是也;韓信所學,《穰苴》、《孫武》是也。」《穰苴》和《孫武》都是古代著名的兵書,《穰苴》的作者是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軍事家田穰苴,《孫武兵法》又稱《孫子兵法》,是同時期吳國的將軍孫武所著,該書計十三篇,被譽為「兵學聖典」。
漢之世,盛行佩劍之風。君子佩劍,服之象德。匹夫佩劍,拔之相鬥。韓信方為布衣之時,也常常腰懸三尺之劍,落拓而行於淮陰的鄉亭、城下的溪濱、熙攘的市井。而他高大挺拔的身形,沉毅慷慨的奇節,無論走到哪裏都透出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如玉在璞,無華其表,涵彩其中。
韓信,漢初軍事家。淮陰(今屬江蘇)人。年少時父母雙亡,家道貧寒,卻刻苦讀書,熟演兵法,懷安邦定國之抱負。苦於生計無著,有時也到淮水邊上釣魚換錢,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和冷遇。一次,一個惡少當眾羞辱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時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劍你的配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跨下鑽過去。於是,韓信當著許多圍觀的人,從那個屠...
楚漢相爭,西元前202年8月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為界,「中分天下」、「割鴻溝以 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互不侵犯。項羽依約,撤往東邊,漢軍卻暗地設計擊楚。同年冬,彈盡援絕的楚軍被漢軍和各方諸侯兵馬困在垓下。
岳飛雖然忠心耿耿,一心想要報國,可惜「時不我予」。他生在一個不適合英雄存在的年代,也沒有意識到在他周圍的全是一幫為自己私利打算的小人。岳飛的收復失土的願望,恰恰是宋高宗所擔心害怕的。他怕迎回徽欽二宗、收復失土之後,自己的帝位就將不保,加上秦檜等小人慫恿,讓岳飛真是有志難伸啊。
韓信是輔佐漢王劉邦成就霸業的大將軍,戰功卓著。公元前203年,韓信平定了齊國後,劉邦將其封為齊王。隨即又派韓信去征討楚國。
劉邦拜韓信為大將後,向他請教爭取天下的計策。韓信認為東進爭天下的勁敵是項羽,他分析了劉邦與項羽的長短,認為劉邦應舉兵東進,首先可輕取關中,所謂三秦可傳檄而定。劉邦大喜,自以為與韓信相見恨晚,積極部署東攻目標。
共有約 38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過去48小時,是聖誕節期間,大陸文體界再有6人病亡,包括27歲曾獲冠軍的冰壺運動員王一博、被稱為中國羽毛球奠基人的王文教,原上海電影廠廠長嚴定憲及著名演員葛優的母親施文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