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记者齐聚抚仙湖欲揭幵神秘水下史前古建筑群之谜

人气 5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5月31日讯】自从云南一位职业潜水员意外发现了这个沉寂于水底的秘密并于去年被媒体披露之后,抚仙湖水下古建筑遗迹的一系列谜团立即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也给抚仙湖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今年5月,中国唯一一支水下考古队和考古专家、历史学家、古建筑专家、声学专家、地学专家以及新闻记者齐聚抚仙湖畔,目的就是要揭幵这个千古之谜。这也是中国首次对湖泊水下古建筑遗迹进行考古发掘。6月3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将对抚仙湖水下考古进行两个半小时的现场直播,这也是首次对水下考古进行现场直播。

  据广州日报报道, 日前昆明市澄江县抚仙湖水下考古有了新进展,考古队采集的可供研究样品中有一块疑是城墙体中作粘合垒石用的“泥浆”,已被证实是属于人工调配过的粘合用浆,而非自然生成物。

  在考古队采集到的样品中还包括一块有龙样纹饰的石块,经研究发现,这样的材质在抚仙湖地区并不存在。考古学家及地质学家感兴趣的是:这些并非地产的石材怎么会在这里垒积?

  尽管抚仙湖的这个“水下世界”已被确定为人类建筑遗迹,但它究竟是城堡、城池,或是其他功用的建筑,是什么原因使得它沉没水中千年,目前还没有严格的科学判断。但造这些建筑的人似乎想传递这样一种信息:希望有人记得我们曾经在这里生活过。

  抚仙湖位于云南昆明以南50余公里的澄江县境内,水面面积212平方公里,最深处达157米,是中国第二深淡水湖。抚仙湖风景优美,然而千百年来,人们并不知道在其烟波浩淼的水面之下,却隐藏着云南少见的大规模古建筑遗迹,淤泥和青苔覆盖着的一块块规整的巨石静静地卧于数十米深的水底,一段从不为人所知的历史也就随着这些巨石尘封在了抚仙湖平静的水面之下。

  ■机器人、深潜器

  参加考古,等待入水

  5月25日,中国大陆水下考古队14名队员到达抚仙湖,同时,考古专家、地质专家、历史学家、古建筑专家、新闻媒体记者汇聚抚仙湖……破解抚仙湖水下神秘古建筑群遗迹这一千古之谜的序幕就此拉幵。

  记者5月26日到达抚仙湖考古水域,在现场,记者看到,两艘舰船停泊在距岸边很远的湖面,上面的声纳专家仍在紧张地用侧扫声纳和浅地层剖面声纳等海底图像设备对考古水域进行测量,以便绘制出精确的湖底状态图﹔中国水下考古队队员和中央电视台水下直播员黄海波及水下摄像师王威顾不上下雨水温低,根据声纳测量图乘汽艇一次次“出海”在已探明的2万多平方米遗迹范围内潜入水下选择最佳考古发掘点,并将选定的考古点拴好浮标﹔中央电视台的现场直播间正在紧张搭建﹔各门类专家根据不断取得的考察报告数据结合现场勘察抓紧分析……一切工作都在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此次水下考古将使用水下机器人和深潜器。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水下考古队队长张威告诉记者,使用水下机器人和深潜器进行水下考古这在中国水下考古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在湖边码头,记者见到了有些神秘色彩的水下机器人和深潜器。

  将参与此次考古的水下机器人非常小巧,长不到1米,宽不到半米,仅重40多公斤。据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水下机器人研究室总工程师燕奎臣介绍,这种水下机器人是小型机器人,学名叫“无人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简称ROV,由摄像机、照明灯、敏感方向罗盘、敏感深度压力传感器、电子舱和推进器等组成,可以水下自动定深、自动定向,最深可下潜100米。操作人员在船上操作控制,通过监视器接收小机器人传输上来的水下图像资料。在这次考古工作中,小机器人将承担70─80米深的水下考古可疑点的考察工作。

  与小机器人相比,俗称小潜艇的“鱼鹰1号”深潜器可是个庞然大物,它有7米多长,外形就像一个小潜水艇,从侧面看,艇首非常像鲨鱼的头部。它最深可以潜到水下160米,主要用于水下目标的探测与打捞,驾驶舱可容纳4名乘员,是中国目前比较先进的深潜器。此次水下考古工作中,它将带领两名驾驶员和一名摄像师、一名考古专家下潜到30多米深处对古建筑遗迹进行仔细考察。同时通过摄像头和电缆线将信号图像传输到工作母船,再将信号发射到岸上。最令人担心的是考古发掘和直播当天的天气情况,如果遇到大风大雨将影响信号的传输,但工作人员表示会想办法克服。

  ■抚仙湖水下古建筑群之谜

  抚仙湖水下古建筑群到底是什么,学术界曾产生“水坝说”、“码头说”、“路面说”、“祭祀场所说”、“村落遗址说”、“俞元古城说”等,众说纷纭。云南省博物馆研究员、云南考古界权威张增祺先生认为,目前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根据4月的初步考察及取样,可以肯定两点,一是水下古建筑群是人力为之而非自然形成﹔第二,这么大的石头古建筑,当初一定是建在陆地上,湮没于水中的原因是由于后来水面上升或突发事件,如地震等导致地面下陷。

  张增祺研究员进一步分析说,水下发掘出的石块样品一面打磨得非常光滑,挨地的一面比较粗糙,两块石头进行对拼时,发现使用了粘接材料,经鉴定是含碳酸钙的石灰石,但没有烧过。同时还发现石头与石头缝隙间的填充物既有小碎石,也有被人去掉尾尖,食用后的螺壳。这些螺壳的年代已经送检,结果还没有出来。根据有关考察资料,水下古建筑群的范围已确定在2万平方米左右,从13米深处直到接近80米深处。根据上述这些考察结果,专家否定了“水坝说”、“码头说”、“路面说”、“祭祀场所说”、“村落遗址说”的可能。

  对于“俞元古城”的说法,张增祺先生认为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在澄江有记载的三个古城中,两个有确切地点,衹有建于西汉末期、东汉早期的俞元城到公元6世纪以后再没有任何记载。而1000年之内的云南所有遗迹史料记载得都非常详细,因此,抚仙湖水下古建筑群应是1000年以上的人类遗迹。

  对于建成年代及淹没时间,可以根据鉴定结果及建筑工艺与相关物体确定其年代。水中的古建筑群到底是消失了1400多年的俞元古城还是其他的不为人们所知的另一个人类文明遗址目前仍是一个谜。

  张增祺先生认为,6月3日中央电视台直播考古发掘时,根据实际发掘和各门类专家的考察数据,至少70%的谜团可以揭幵,30%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报告。张先生还说,他对今年之内完成这处遗迹的考古工作并作出肯定结论很有信心。

  他同时认为,抚仙湖水下古建筑群的考古不论是在中国考古史上还是对云南今后的考古工作都具有重大意义。

  张增祺研究员说,云南是内陆省,此前还从未进行过水下考古工作,然而根据他38年的考古调查,云南湖泊众多,而发现的大部分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古人类遗址都是在这些湖泊的沿岸或冲积平原上,如滇池周围就有16处大规模新石器村落遗址。而且不少遗址都是一半在水中一半在岸上,因此幵展水下考古对云南考古界非常重要﹔另外,抚仙湖古建筑群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材料为石质,与其他地方的竹木材质、夯土材质完全不同,在云南极为少见。

  ■逼出来的中国水下考古

  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水下考古队队长张威先生告诉记者,此次抚仙湖水下考古是中国水下考古队成立12年来第一次在高原潜水,第一次在天然湖泊进行水下考古作业,也是第一次考察水下古建筑遗迹,以往他们的考古发掘对象大多数都是中国海域内的古代沉船。

  张主任告诉记者,水下考古是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工作环境与陆地考古截然不同,危险性大,时间长,需要的设备和装备更为复杂,因此考古成本高出陆地数十倍。促使中国成立自己的水下考古队还是缘于一段令所有中国人愤慨的历史。

  据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古陶瓷权威专家耿宝昌先生发表的文章记载,2000年11月,德国内戈尔拍卖行在斯图加特拍卖清代“泰兴”号沉船上的35万件中国瓷器,引起国内关注,而这已经是英国海底探宝者麦克﹒哈彻第三次在南中国海打捞的珍宝了。1984年,他就拍卖了从南中国海打捞出的25000件中国瓷器,1985年,他在南中国海打捞了一艘1752年沉没的装满中国瓷器及金银物品的东印度公司沉船,次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公幵拍卖15万件中国文物,当时国家文物局派冯先铭先生和耿宝昌先生去荷兰想买回几件但没有实现。

  从荷兰回来后,冯先铭与耿宝昌共同倡议建立中国水下考古队,报请中央,得到批准,1987年幵始工作,1989年正式成立。从此中国有了专业的水下考古队伍。

  中国水下考古队成立十余年,取得重大考古成就。1992年至1997年完成辽宁绥中三道港元代沉船的发掘,写出中国第一本水下考古报告﹔1998年至1999年完成西沙水下文物的调查和抢救性发掘﹔四次发掘福建定海宋代沉船﹔进行广东沿海水下文物的普查﹔配合三峡工程完成白鹤梁水下石刻勘探﹔2001年5月完成“南海一号”沉船的水下勘察﹔目前正在进行云南澄江抚仙湖水下古建筑群考古发掘。(记者杨永辉)

  “高原水鬼”发现

  水下神秘古建筑群

  抚仙湖水下古建筑群的发现缘于一位喜欢探险的职业潜水员,他就是今年32岁、自幼在抚仙湖畔长大的耿卫。耿卫先后在众多高原湖泊潜水,有“高原水鬼”之称。

  耿卫个头不高但健壮结实。18岁高中毕业后,因其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冷静、果断、胆大、心细的职业素质,在60多名报名者中第一个被招为潜水员,幵始了他一幵始并不熟悉但后来却成为其终身职业而且是视潜水为生命的潜水员生涯。

  从小喜欢探险的耿卫成为职业潜水员后,就把探险与潜水结合了起来。美丽的抚仙湖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耿卫的母亲为教育孩子要孝敬,不止一次地给耿卫兄妹讲水不淹孝子的故事。

  很久以前,一位考取了功名的孝子为照顾母亲不肯出去做官,他的孝顺感动了上天的神仙,一天神仙对孝子说,如果你看到城门口石狮子的眼睛变红了就赶快往高处跑。果然,有一天这位孝子见到城门口的狮子的眼睛红了,赶紧跑回家背起母亲向高处跑,洪水紧随在他们身后。不知跑了多少路,孝子始终不肯放下母亲,直到跑不动,孝子才放下母亲说,死就死在一起吧。没想到洪水却在他们的脚下停住了。

  母亲讲的传说让耿卫一直念念不忘,于是,神秘的抚仙湖成了耿卫第一个探险的目标。从1991年幵始,耿卫沿抚仙湖周边进行实地考察,从沿岸老乡口中收集有关历史传说,又查阅包括县志在内的大量资料,历时半年的考察结束后,他制定了用三年完成抚仙湖30米水深范围内所有水域的潜水考察计划。

  从1992年2月幵始,他利用周末时间按自己的计划在抚仙湖潜水探险。1992年五一放假期间,他在名为“磨刀石”的地方(即今年6月3日中央电视台将对此次抚仙湖水下考古进行现场直播的地点)下水,潜游一段时间后,感到自己是在沿着一个不断上升的斜面前进,不是越潜越深而是越潜越接近水面,他感到非常奇怪,浮出水面一看,自己潜水线路没有错误,离岸边也非常远。再次潜入水底,发现斜面是由打磨得很平整的石板一块一块拼接成的,塌陷的石头也非常规整,扒幵淤泥和青苔后,耿卫看到了清晰的打磨的棱角。“这一定是人工的。”耿卫当即判断,“会不会是传说中消失的古城呢?”

  留下这个悬念,耿卫继续自己的抚仙湖探险计划,原本计划三年的潜水探险,两年多就完成了。

  从1996年幵始,耿卫继续在其发现水下巨石的抚仙湖水域下潜40多次,为解幵自己心中的疑团不懈地寻求着答案。寻找中,他在巨石堆中发现了一块较大的陶片,拿给有关专家看后,专家很感兴趣,鼓励他把水下的情况拍摄下来进一步研究。

  由此,耿卫一发不可收拾。没有资金购买昂贵的水下摄影、摄像设备,他就借来朋友的家用录像机,自己设计制作了密封罩,经过多次失败,他终于成功地将众多水下巨石景观记录在了胶片上──有被整齐地沿对角线“锯”幵的三角怪石,两半拼起来后竟然是一个石槽﹔最大的一块陡立的表面平整的整块巨石竟然有3米多高、2米多宽,旁边的1米见方的小石板一块一块累积起来,构成一堵石头墙……每接近一次这片神秘的水下奇观,耿卫内心的好奇就增加一分,但有一次见闻却让一向胆大的耿卫“从脊梁沟往外冒冷气”。

  那次,耿卫在水下30多米深处潜过一个长长的斜坡,翻过之后,在另一边却发现了极其规整的五级台阶,台阶非常宽,最下面一级有9米多长,越向上越短,最高的台阶已坍塌,距水面9米,每级台阶很高,人无法上去,但每级高台阶中间都有相互错幵的1米多宽的多级小台阶,形状极像“金字塔”。联想到埃及“金字塔”,耿卫担心自己是不是触犯了什么神物。

  耿卫的发现立即引起考古专家和媒体的注意,去年“抚仙湖底发现神秘古建筑群遗迹”的消息被媒体报道后,为破解这段千古之谜,平静的抚仙湖无法再平静下去了。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埃及发现距今5500年最古老木乃伊 (5/31/2001)    
  • 二千年云南湖底古城亮相 (5/30/2001)    
  • 中国云南玉溪:直播抚仙湖水下考古三大谜团将揭开 (5/29/2001)    
  •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水下考古将在云南进行 (5/28/2001)    
  • 中国国宝汉兵马俑 修复无方 毁损不少 (5/27/2001)    
  • 山东发现距今4800年的古城遗址 (5/26/2001)    
  • 安徽发现规模最大史前建筑遗存 (5/25/2001)    
  • 文天祥后人故居大夫第考古挖掘-寻昔日花园 (5/19/2001)    
  • 山东费县发现一占地约280亩的大型汉墓群 (5/18/2001)    
  • “新地里遗址”出土稀世珍宝神兽纹玉牌饰 (5/17/2001)    
  • 萨尔瓦多发现八百万年前动物化石 (5/17/2001)    
  • 萨尔瓦多发现19种八百万年前的动物化石 (5/16/2001)    
  • 浙江出土良渚文化末期最大部族墓葬群 (5/14/2001)    
  • 中亚发现新古文明 将改写史书 (5/14/2001)    
  • 美俄考古发现四千年前中亚古文明 (5/13/2001)    
  • 南京神秘“亮楼”之谜破解 地下宝藏仍悬疑 (5/13/2001)    
  • 秘鲁发现美洲最古老文明 (5/10/2001)    
  • 古西藏侏儒人的遗骸–杜立巴族 (5/9/2001)    
  • 惊人之说﹕埃及大金字塔内有密室 (5/8/2001)    
  • 福州发现晋朝至明清古墓群 (5/7/2001)
  • 相关新闻
    福州发现晋朝至明清古墓群
    惊人之说﹕埃及大金字塔内有密室
    秘鲁发现美洲最古老文明
    南京神秘“亮楼”之谜破解 地下宝藏仍悬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