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狂风暴雨式的李登辉新闻

何博文

人气 1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7月8日讯】  美国人之爱做调查的。不管风气怎样改变,不管历来学院里的学派怎样来来去去、此起彼落,美国社会骨子里依然是坚守“实证主义”立场的。凡事都必须搜集、归纳证据,凡事不是“眼见为信”,而是“有调查方为信”。

   华尔街分析师为何快速失势?

  美国众多的高等学院里,聚集了庞大的调查资源。美国的高等教育理念中,将教学与研究紧密连系在一起,一方面是相信受教育是人的基本权利,所以广设大学不遗余力,另一方面又笃守“不出版就毁灭”(Publish or Perish!)的学院学术行规,结果就是美国有众多在压力下非做研究做调查不可的教授们。

  这种特殊状况造成了美国格外发达的调查文化,在其他国家其他地区很少见的,像台湾不能说不重视教育吧,最近几年大学院校简直以比老鼠繁殖还要快的速率衍生。而且台湾教育体系又深深受到美国的影响,不过台湾会有许多教授许多老师,却不会有那么蓬勃的调查活力。我们把“不出版就毁灭”稍稍改头换面引介入台湾,成了“没著作就不能升等”,压力还是有的,可是面对“著作”之必要时,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教授的优先选择,往往是去翻译去抄书,而不是去做调查。

  这就是文化的差异。在底层里,台湾人仍然对文字有高度尊重,不觉得非得在实证现象蒐查整理领域中才找得到真理;再加上文字抄来抄去剪剪贴贴又刚好比较省事省钱,也就得过且过了。从我们习惯的角度看美国人做的调查,当然有很多我们要忍俊不住,觉得他们真是小题大作,不过毕竟还有更多调查,是会让我们扼腕叹息:“如果我们也有类似的调查,调查也能发挥类似的影响就好了!”

  举个例吧。美国最近有个学术机构,耐心地对过去12年来股市分析师曾经做过的各种实际建议──该买该抱还是该卖哪些股票──全面搜集,然后以电脑详细地计算,结果发现:如果都按照这些明星分析师给的明牌去进出市场,12年下来,没有任何一位分析师的建议整体绩效抵得过银行基本利率。换句话说,搞了半天,这些分析师明明白白没帮人多赚到一毛钱!

  注意,不是全部加起来的结果,而是没有任何一位分析师帮客户真正赚到钱。这样的调查对分析师们来说,当然打击很大。他们纷纷提出各式各样的说明解释,尤其真正着重强调最近这波不景气吃掉太多累积的利润,才使得他们的成绩那么差。不过投资者不管那么多,反正刚好现在股市状况也不是太好,他们索性不要分析师了,短短几个月内,华尔街的股市分析师这行,过去呼风唤雨多么不可一世的这群新贵们,快速失势。这中间固然有大环境变动的因素,可是也千万别忽略了一项扎实完整调查可以散放出的恐怖杀伤力!

   美国观众喜欢哪种电视主播?

  再例如说,最近几年每到选举,我们会开始关心起媒体公平性的问题。不过我们的调查顶多只做到统计几则新闻多少秒数的量的累积,连正面或负面的质的分析都做得很少很粗浅,可是你知道美国人在这方面调查已经做到什么程度了吗?

  早在近20年前,1984年时,一群心理学家就做过新闻主播非意识性的好恶偏差。他们的做法是剪出当时三大新闻网夜间新闻主播,一般被认为最成功最具公信力的Peter Jennings、Tom Brokaw及Dan Rather三个人播报选战新闻的片段,每一段只有两秒半左右。这些新闻牵涉到共和党候选人雷根和民主党候选人孟岱尔,可是心理学家却把它们全部消音,不让受测者听到任何新闻内容。

  这些受测者看着一段段没有声音、不知道内容的画面,专就萤幕上主播的表情打分数。从“最负面”到“最正面”给0到21不等的分数。

  Dan Rather和Tom Brokaw两个人的得分都满中性的,而且报的是雷根的新闻或孟岱尔的新闻,也差别不大。比较特殊的是Peter Jenmings,他报选举新闻,整体比其他两人都来得兴奋些,而他播报到与雷根有关的新闻时,从得分上看来简直就是“喜形于色”。

  算秒数,甚至分析新闻本身的正负面,美国三大新闻网却不太可能犯下让人抓住不公正把柄的错误,然而心理学家精密设计的调查,却泄露了专业主播心底的秘密。

  不只是这样,调查进一步还发现,虽然新闻界的普遍评价认为Peter Jennings所属的ABC(美国广播公司)整体上是对共和党及雷根最不友善的,然而看ABC夜间新闻的观众,投票给共和党及雷根的却高于投给民主党及孟岱尔的。

  还有更值得注意的。虽然在新闻成就上,这三位主播难分轩轾,三个人也都各有特色,然而几项调查结果,Peter Jennings却是被评为最受欢迎的主播,而受欢迎的主要理由是他最具有感染力。

  将各项调查拼起来,我们发现:观众其实不爱看真正客观公正、理性没有情绪的新闻资讯,观众喜欢的是适度的好恶表现,而且这种好恶表现会受欢迎,因为它会刺激出反应,当然不只是正面的反应。

   李登辉为什么会变得那么重要?

  回顾美国十几年前做的调查干什么?一来是我很希望这样的调查在台湾也可以照抄来做一下。测试一下各个电视新闻媒体在播报到李登辉的新闻时,播报者的表情。我大胆预估那里显示的“负面指数”一定会非常之高。

  为什么遇到李登辉的新闻,这些人就会变得这么激动,而且往往表现为抑制、掩藏不住的厌恶、忿恨与愤怒呢?要追究这个问题,就得要详细分析台湾媒体的特殊生态,以及在这种生态下产生的特殊价值偏向,如此的分析可惜不是这篇文章里能够处理的。

  光从现象上来看,我要提醒的是:李登辉之所以会变得那么重要,李登辉之所以一有新闻就那么轰动,很多时候不是新闻本身牵动议题的力量,而是我们的新闻界在处理他的新闻时,自然而然地变得那么有情绪。

  换句话说,如果由主播的表情评分来看,最有可能透露的讯息是:李登辉才是新闻界真正的煽情新闻。媒体弄了一大堆血腥的社会新闻、一大堆偷情与婚变的八卦,然而君不见这些所谓的“煽情”内容,根本没有煽动主播和主持人的情绪,处理讨论到这些新闻时,他们是冷静的、客观的,甚至是惫懒的、不耐烦的。

  可是李登辉能够真正触动这些媒体工作者的情绪,而他们一旦带着情绪处理新闻,不管怎样包装掩藏,观众很快就会意识到、就会把这样的新闻自然视为是重要的新闻。

  李登辉的重要性,尤其他的新闻冲击力,其实真是被夸大了。而吊诡的是,之所以会被夸大的原因,在于我们新闻界有太多真心讨厌他、受不了他的人。这些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也不曾打算真正按照新闻教科书讲的那样去控制情绪,反而大大增强了李登辉的感染力。

  一碰到李登辉,即使是最琐碎的消息、即使是再中性的现象,台湾都要经历狂风暴雨式的情绪动员。情绪动员逼大家都看见李登辉、谈论李登辉,大家的谈论与注视,倒过来又逼新闻媒体去盯紧李登辉,在自我矛盾里刺激出更多情绪来。

  当然,我们如果把李登辉讲话的画面也剪成小片段,也都加以消音处理,然后拿给任何人去打分数,他们大概都难免会给他两极的分数。李登辉对人对事,不是极正面极肯定,就是极负面极不屑,这是他和其他政治人物,甚至其他公众人物很不一样的地方。他的这种情绪特质当然也会推波助澜把自己老是推到新闻最前线去。

  在这一点上,陈水扁具有的动能显然就逊于李登辉,虽然陈水扁目前身为总统,尽管也有许多人对他有着高度的好憎情绪,不过陈水扁本身的表达,就没有李登辉那么戏剧性、没有那么丰富。

  在排山倒海而来的情绪狂潮前,就连陈水扁也得让路给还会继续冲击台湾社会的李登辉新闻吧!

——原载《新新闻》(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接机 展现民众望治心切 (7/6/2001)    
  • 接机 我不是被动员去的 (7/6/2001)    
  • 自动自发到机场迎接李登辉 (7/6/2001)    
  • 认同之战开打 (7/5/2001)    
  • 激动返台 李吁国人再拼一拼 (7/4/2001)    
  • 黄主文:新政党月底提前成立 (7/3/2001)    
  • 开除李登辉 国民党立委反应两极 (7/2/2001)    
  • 张志鹏是预备犯 李登辉则为既遂犯 (6/29/2001)    
  • 康大演讲 李登辉:阿扁没经验 要给他时间 (6/28/2001)    
  • 李登辉访康大受热烈欢迎 (6/27/2001)    
  • “一起死”?国民党不同解读 (6/27/2001)    
  • 法新社:李登辉呼吁支持民进党政府 (6/27/2001)    
  • 李登辉:死也和国民党一起 (6/26/2001)    
  • 英报指李登辉访美使中共孤立行动的再度受挫 (6/26/2001)    
  • 李登辉访美/洛杉矶台北办事处接到炸弹恐吓电话 (6/26/2001)    
  • 施明德:李登辉中南部实力不可忽视 (6/26/2001)    
  • 李登辉:与国民党共生死 (6/26/2001)    
  • 严防李系抢票 三党全面戒备 (6/26/2001)    
  • 李登辉否认筹组政团 (6/25/2001)    
  • 李登辉抵洛杉矶 欢迎反对两派对阵 (6/25/2001)
  • 相关新闻
    李登辉抵洛杉矶  欢迎反对两派对阵
    李登辉否认筹组政团
    严防李系抢票  三党全面戒备
    李登辉:与国民党共生死
    纪元商城
    这种肥皂不会耗损 永远陪伴你
    每日更新:春天里的素色清道夫 不知疲倦
    这种杯子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个被捕
    这些亚马逊好物 让你生活品质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