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100个为什么

为什么寺院的钟要敲一百零八下?

作者:心语
font print 人气: 5382
【字号】    
   标签: tags:

唐朝诗人张继《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韵钟声流传千古,寒山寺也因此诗而扬名天下。另唐诗人张岱《西湖十景‧南屏晚钟》诗︰“夜气滃南屏,轻岚薄如纸。钟声出上方,夜渡空江水。”更将杭州西湖边南屏山麓的“净慈寺”美妙悠远的钟声,描绘得出神入化。

不管是寒山寺或慈净寺,这两座古刹的钟声都是圆润洪亮、纯厚绵长,并能震撼人心而传颂千年。那么,为什么寺院的钟要敲一百零八下?

钟,庄重平稳,端正安详,自古即为寺院中重要的法器之一。据传,寺院撞钟传统源自于南朝梁武帝,他曾向高僧宝志和尚请教︰“如何才能摆脱地狱之苦?”宝志和尚回答︰“人的苦痛不能一时消失,但如果能听到钟声敲响,苦痛就能暂时停息。”于是,梁武帝就下诏寺院每日要撞钟。

寺院的钟依其用途可分为梵钟、唤钟两种。梵钟专司召集众人,或为朝夕报时之用;唤钟则为法会、节庆通告佛事开始之用。其实,钟也是寺院里的号令,举凡日常的起床、吃饭、睡觉,或召集僧人上殿、诵经礼佛等等,都是以钟声为信号。如唐朝怀海禅师所制《百丈清规‧法器》上载︰“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

佛寺大殿前左右两边通常都建有钟鼓楼,分别放置钟、鼓。寺院僧人于每日朝课与熄灯之前都会敲击钟鼓,用来作为警惕与自励,称为“晨钟暮鼓”。

据《百丈清规.法器》中载︰“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慕(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引杵宜缓,扬声欲长,凡三通各三十六下,总一百八下。”所以敲钟也有讲究,晨晓敲钟,是警醒世人自无明长夜中觉悟;晚暮敲钟,是唤醒世人的昏暗迷惑,又称为幽冥钟。

寺院敲钟是早晚各敲一百零八下。晚上先击鼓再敲钟,一边击鼓一边持咒,击鼓后再敲钟,晚上的敲钟先慢后快,慢十八下,快十八下,反复三次,计一百零八下。早上则反之,先敲钟后击鼓,钟先快后慢。

至于,为什么每次敲钟都要一百零八下,则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易经》认为“九”寓意吉祥,一百零八是九的倍数,是至高无上的象征。另一说,佛教认为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种烦恼,钟响一百零八次,则除尽人间所有的烦恼。所以,佛珠也是一百零八颗,念经或持咒都是一百零八遍。

还有一说,撞钟一百零八下,即为一年之意。因为一年有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五日一候),共一百零八,象征年年循环不息,天长地久。如明朝学者郎瑛撰《七修类稿‧事物类‧钟声数珠》上载︰“钟声,晨昏扣一百八声者,一岁之义也。盖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正得此数。”

古人还有除夕夜“撞钟祈福”的传统习俗,据汉朝班固撰《白虎通义》中载︰“钟者,动也,言阳气于黄泉之下,动养万物也。”大意是说,钟能聚集地下的阳气,敲钟可以把阳气从地下唤出来,滋养万物。故除夕夜撞钟,人生的一百零八种烦恼,随着悠扬的钟声“随夜尽”,新的一年“破晓来”。@#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目前教育机构授予的最高学位,我们称为“博士”,如哲学博士、医学博士、文学博士、教育博士等。但是,为什么卖茶卖酒的人也被称为“茶博士”、“酒博士”呢?
  • 不管是在唐朝白居易的诗《长恨歌》︰“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或古籍史书《后汉书.延笃传》:“大将军椒房外家,而皇子有疾,必应陈进医方,岂当使客千里求利乎?”中,都有“椒房”一词,那么“椒房”是指什么?又为什么是古代后妃的代称呢?
  • 在古籍史书的图片或古装戏剧节目中,我们常会看到皇帝或他的大臣们,身上所穿的官服总绘绣着许多精致的图案,不同的官阶,官服上的图纹或数量也不同。那么,为什么官服上要绘绣这些图纹呢?
  • 我们经常看到上演古代帝王事迹的电视剧,如唐太宗、康熙皇帝、雍正皇帝…等等,而皇帝常常一开口就是“朕”…如何如何,也都知道“朕”说的就是皇帝自己。但是,皇帝为什么要自称为“朕”呢?
  • 不管是睡觉、作梦或打瞌睡,俗话都可以说是“梦周公”或“去见周公”。但是为什么不是梦孔子、梦老子、梦…等等,就是非要梦周公呢?
  • 在《后汉书.卷六十四.卢植传》上载:“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另《南史.庾肩吾传》记载:“至如近世谢朓、沈约之诗,任昉、陆倕之笔,斯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这两个记载所出现的“楷模”一词,都有典范、榜样的意思。那么,为什么榜样又称为“楷模”?
  • 通常人们对于一些德高望重、有卓越成就而深受众人所景仰的人,会用泰斗来赞扬这些杰出人物。如文学泰斗、武术泰斗、学术泰斗、中医泰斗、音乐泰斗……等等,那么为什么要用“泰斗”来形容呢?
  • 人与人之间除了言语沟通外,书信的往来也是一种方式。书信让人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体会,不管多远都能得知彼此的近况。在古代,官府的书信传递大都是由信差骑马,透过驿站来接力传送;军队间的情报传递,就利用信鸽传递;而一般平民百姓则靠口信或亲友传递信件,如唐朝诗人岑参《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那么,为什么书信又称为“鸿雁”呢?
  •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使用到“毛病”这个名词。专挑别人的缺点,我们会说挑毛病;东西出现了差错、故障,就说是出毛病;长期好不了的疾病或有不良的嗜好、习惯,则叫作老毛病。那么,为什么把缺点或错误称为“毛病”呢?
  • 往往有人对来访的客人不是很欢迎时,总会明示、暗示的催促客人离去,客人就会说自己被主人下“逐客令”了。在《聊斋志异?卷十一?陈云栖》也有记载:“若不下逐客令,俾得长伴老母。”另清朝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二位如再喧哗,不独耽误娇音妙舞,恐金母要下逐客令了。”那么,为什么驱赶客人称为“逐客令”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