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纪元】台湾与大陆的品牌牵手梦

人气 22

【大纪元10月13日讯】(新纪元周刊记者吴涔溪综合报导)最新公布的全球“百大品牌”排名中,亚洲国家中,仅日本六家、韩国两家品牌入围,两岸企业如何摆脱代工低毛利的宿命,跻身世界品牌高价值之列,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

今年初,富士康的连续跳楼事件以及大陆各地工资、土地成本快速上涨,所谓“两岸分工合作,赚进天下钱”的美梦,即以台湾管理和技术,加上大陆廉价土地、劳动力的分工模式,受到空前的挑战。

富士康——台湾首富郭台铭在大陆投资的集团,作为苹果公司最大的代工厂商,当苹果今年因iPhone 4手机、平板电脑iPad热卖,品牌价值暴涨至37%,全球品牌排名从20名跃升至17名,代工厂富士康却因调涨工资等因素,下修年营收成长目标。

如何打造国际品牌、赚取更高利润成为两岸民众和企业关注的话题。台湾大厂什么时候可以跳脱代工竞争的红海?大陆改革开放至今,少有自创品牌能在国际称雄原因何在?透过两岸间的分工合作挤进百大的“品牌梦”,究竟是一个新愿景?或是另一个迷思?

从代工起家的自行车龙头捷安特

上周,《华尔街日报》甫出炉的2010年“科技创新奖”,台湾工研院以超薄“多用途软性电子基板(FlexUPD)”显示器材料技术勇夺金牌。台湾在科技上的创新令人印象深刻,但从技术创新到打造世界品牌,旅程漫漫,其中的关键因素,令人好奇。

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可以先从世界级自行车品牌巨大“捷安特”(GIANT)的例子开始说起。

巨大发迹于台湾中部一个小镇的自行车代工厂,三十多年来,成为全球自行车品牌龙头。回顾其发展历程,1977年,巨大首先取得美国百年自行车品牌Schwinn的代工订单,当时光Schwinn一家订单占巨大总业务量的75%。

但巨大知道光做代工迟早得面对客户变心抽单的危机。果然,在Schwinn看上大陆低廉工资,与香港自行车厂合资后,逐步减少订单,促成巨大走上自创品牌之路。

巨大首先选择在荷兰建立子公司,前半年,欧洲公司在当地聘雇的总经理就是巨大最挑剔的顾客,抱怨、退货,在品质上严加把关中,逐步提高技术与品质。在接受全世界对自行车品质要求最高的欧洲消费者洗礼后,捷安特才逐渐打入美国、中国、日本市场。

为了塑造国际品牌形象、拉大与竞争者之间的距离,巨大率先将航太科技的碳纤维应用在自行车架的研发,并赞助环法自由车大赛,因为赞助的车队、车手多次荣获团队、个人金牌,在媒体高度关注度下,将捷安特塑造为高级自行车的品牌。

从代工到品牌的关键:了解消费者

然而,许多品牌行销学者都认为,有国际市场挑剔的消费者,才能孕育强大的国际品牌。台湾是一个岛国,市场既小又跟不上国际水准,为了让台湾的自行车消费水准跟上欧美,近几年,巨大转而塑造台湾的自行车文化,巨大董事长刘金标2007年就以73岁高龄完成单车环台,在台湾掀起一股自行车热潮。

捷安特逐步从专业、高级的自行车形象,转而塑造骑乘文化、探索生命热情的产品。从原本浓厚的制造思维,挹注感性的因素,从而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长期研究新兴国家品牌如何打入欧美市场的学者、台湾政治大学国际经营与贸易学系教授邱志圣指出,捷安特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他从代工勇敢地踏入自创品牌,顺利贴近不同国家、地区的消费者。这是需要相当大的资金成本、以及耐心。

“台湾在这一点有先天上的限制,国内市场规模太小,没有一个够大的市场可以练兵,一开始面对其他市场的消费者,风险很大。也因此,多半先发展代工,成为品牌大厂的生产线或研发部门,让品牌厂成为你最挑剔的顾客。”邱志圣说。

根据邱志圣的实地考察,新兴国家品牌要理解不同市场的消费者,需要大笔的行销费用和人才投入,以台湾企业的规模为例,往往缺少预算。他以韩国企业为例,为了让员工真正了解美国消费者,公司出资让员工及其家庭实地在美国就学、融入当地的生活,深入了解不同社会消费者的生活和思考模式。

“台湾企业没有这样的预算,即使是宏碁(acer)也没有这个钱!”邱志圣。台湾徒有很好的技术,但是,从技术到产品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其中,对于不同区域消费者的了解,成为台湾企业最弱的一环。

国家形象、执法严谨度 影响品牌声誉

由于台湾市场不够大的先天限制,不少产官学界人士主张,结合大陆的广大市场的资源和练兵,是台湾企业跨出世界营造品牌的第一步。邱志圣也点出了这项观点的迷思。以2008年大陆爆发的毒奶事件为例,中共对于相关受害的处理和善后负面声浪不断,影响的不只是奶粉、食品产业,在国际间更造成负面的国家形象,重创大陆本地所有产业的品牌形象。

“开发中国家的品牌要在世界市场上闯出一个名堂,本来就是困难,中国大陆国家形象不好,除了因为他是开发中国家之外,很多消费者都会认为中国大陆的法令执行不够彻底,其结果,是国家形象的损害,且伤害到中国大陆的任何一个品牌。”邱志圣说。

“一个国家法规、执法严格,对国家整体形像有帮助。”例如,节能环保产品的品牌若来自于欧洲,其形象肯定比来自台湾和大陆好很多,因为欧洲政府对于环保法规执法严格、在生态保护方面做得好,其形像在国际上会产生说服力。

此外,若以品牌打造的四阶段来说,邱志圣认为,大陆在第一阶段,“品牌产品的成本效益”和第二阶段“建立品牌定位与知晓”都没有问题,但是,问题最大的应是在第三阶段“建立一个稳定、可信赖的品牌”,更不用说到第四阶段建立“品牌的专属资产”。

也因此,有关两岸合作打造国际品牌的说法,或是,认为透过签订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就可共创品牌挤进全球百大之列的期待,可能过于乐观,同时对品牌行销的关键因素不够了解。

邱志圣认为,台湾要突破代工到成功建立国际品牌,或许无法学习韩国政府挹注、独厚少数大厂的模式,但是,可以在教育、品牌行销的知识面扩散、法规健全、软硬体建置上多做努力。而大陆方面在建立品牌信任度方面还需要很大的努力。◇

本文转自【新纪元周刊】193期“焦点新闻”栏目
http://mag.epochtimes.com/gb/195/8577.htm

相关新闻
印尼鲁昂火山爆发 对天气和气候有何影响
写电子邮件犯这些错误 你就太不专业了
工作太无聊有害大脑健康 失智风险增37%
月赚14万 亚马逊卖家:做副业要避三个错误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