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欣赏:寻西山隐者不遇

季黛
font print 人气: 661
【字号】    
   标签: tags: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作者简介】

丘为(约公元701-804年间在世)字不详,苏州嘉兴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武后长安初年,至德宗贞元末年间在世,年九十六岁。累举不第,归里苦读。天宝元年登进士。累官太子右庶子。为人谦卑,事继母甚孝。有文集若干卷传于世。

【字句浅释】

题解:这是一首描写隐逸生活和情趣的诗,这类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比比皆是,但因它立意新颖,而使这首诗有其特殊与值得仔细品味的价值。

茅茨:茅屋。扣关:同“叩关”,敲门。巾柴车:乘车出游。差池:这儿指此来彼往,交叉而过之意。黾勉:殷勤。契:契合。之子:这个人,指隐者。

【全诗串讲】

深山绝顶之上一茅屋,离山脚有三十里之遥。
敲门没僮仆应承,窥室只见几案,杳无人踪。
若不是乘着柴车出游,必是临渊垂钓去了吧?
远路相寻,失之交臂,空负了一片景仰之情。
放眼四望:雨后草色,清新动人,阵阵松涛,回旋在向晚的窗隙里。
虽然没遇上主人,可这儿的幽情雅趣,是如此的与我相契合,这一切就足以使我荡涤人心、去除尘垢了!
虽失去了宾主相见之欢,可却获得了习静喜幽的清静真谛。
于是我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等你这个人呢?

【言外之意】

这首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到山中专程去寻访隐者,当然是出于对这位隐者的友情或景仰了,而竟然“不遇”,按照常理,这一定会使访者产生无限失望、惆怅之情。但却出人意料之外,这首诗虽写“不遇”,却偏偏把隐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现得历历在目;却又借题“不遇”,而淋漓尽致的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似乎比相遇更有收获,更为心满意足!谁能说作者这次跋涉,是入宝山而空返哪!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身多疾病、有志难展,本来该辞官归隐,但自己治下还有百姓因贫穷而逃亡,内心深感惭愧和自责,因此不能一走了之。在此进退两难、内心矛盾的苦闷中,自然盼望朋友早日来临,以便一叙衷肠,从友情中得到一些安慰和勉励。
  • 苦,是人人都希望回避的;但苦来自何方,却不是人人都知道。唯其如此,人们才不能有效的避苦趋乐。其实,如果人人都知道苦和乐都只是心的感受,是来自心的,因而一遇到苦就向心里找、一想要乐也向心里找,事情就大不一样了。人心,这才是苦乐的真正根源。
  • 这首寓言诗全用双关写法,句句都是在写鸟,但句句也都在说人。作者心中满怀哀怨之情,但总以和缓的口气说出,有君子温柔敦厚之风,写得哀而不伤,是为五言古诗之正法。
  • 此诗语言简淡平直,但却情、景相生,意、境相谐,形像生动,颇具诗歌艺术的写作技巧。长策:好的计谋或策略。穷通:“穷”即“不通”,“通”指处境顺利、仕途显达。浦:水滨。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家住绿岩下,远离尘嚣,不受俗人烦扰。没有人造访,庭前杂草丛生又有何妨?新生的藤蔓缠绕着树枝和崖壁缓缓的爬下来,将生命的信息悄悄涂抹在自然的画面上。千年古岩,冲天而起,在风雨的侵蚀中始终保持着凌人的气势。
  • 他还在卧病时卖掉了自己过去游历时骑的骆马,决计不再游览;又将多年来伺候自己的两个贴身小妾“放归”了,这无疑是一种剜心的舍弃,但同时也必然积了不小的德。说来也奇,年高患者,又断了医疗,他居然又恢复了下肢的功能。
  • 焦炼师已经得道上百年,她独自一人每天就炼丹。居住在孤峰顶隔世悠远,每天见三花似伴着春天。白鹤在青翠山气中飞翔,黄精长在幽深的溪涧边。我才知客居尘世的俗人,哪里比得上隐者在山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