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和尚皇帝–梁武帝萧衍

山行
font print 人气: 208
【字号】    
   标签: tags: ,

萧衍,字叔达,南朝(420—589) 南兰陵中都里人(今江苏武进县),生于公元464年。

萧衍是汉代相国萧何的后代,在位48年,寿86岁,是秦始皇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二长寿皇帝,仅次于清朝的乾隆。萧衍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武都精专的帝王。《资治通鉴》说梁武帝“博学能文,阴阳、卡篮、骑射、声律、草隶、围棋元不精妙。”而其天生就具备的文采和军事才能,在他7、8岁时就给他带来了显赫的声誉。

萧衍少时就聪明且喜欢读书,是个博学多才的少年,尤其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当时他和另外七个好友被称为”八友”,其中包括历史上有名的沈约、谢眺、范云等。沈约后来写了《宋书》、《齐纪》等书,而谢眺则是这时期有名的诗人。不过,这八个人当中,萧衍的胆识却是其他七个人无法相比的。

萧衍做皇帝时间长达四十八年之久,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

萧衍做皇帝初期的政绩是非常显着的。他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自己勤于政务,不分冬夏春秋,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他为了广泛的纳谏,听取众人意见用好人才,下令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当时叫函),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未能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没有良才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给朝廷提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

萧衍很重视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他要求地方的长官一定要清正廉明。萧衍还下诏书到全国,如果有小的县令政绩突出,可以升迁到大县里做县令。大县令有政绩就提拔到郡做太守。政令执行起来后,梁的官治状况得到显着改善。

不做皇帝一心向佛

南朝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发展时期。尤其梁武帝萧衍极力推崇佛教,使佛教在江南得以广泛传播。梁武帝在位期间曾四度舍身,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位“和尚皇帝”。

梁武帝年轻时信奉道教,登基第三年,他便率僧俗二万人举行大法会,宣布自己“舍道归佛”。他希望通过“以佛化治国”的途径,将人们从对现实名利的关注引向对生命永恒追求与超脱。

梁武帝皈依佛门后,曾四度舍身同泰寺。527年,他在同泰寺里住,便房睡素床,用土瓦茶具和碗,每日晨钟暮鼓念诵经文,还与寺僧一起打扫佛殿。国不可无君,文武大臣们苦苦哀求,才把梁武帝请回到了皇宫。529年9月,梁武帝在同泰寺里举行“四部无遮大会”,他带领群臣拜完佛后不愿回宫,当晚便住在同泰寺里。

第二天,他在佛堂上为四部大众开讲《涅槃经》,大臣们百般劝说无果,于是,朝廷自公卿以下的群臣出钱一亿万(古代一亿为十万)奉赎,梁武帝方才于10月还宫。546年,83岁的梁武帝再次舍身,结果群臣花钱二亿万再次将他奉赎。一年后,梁武帝第四次舍身同泰寺,他“升光华殿讲堂,坐师子座,讲《金字三慧经》”,一共出家37天。贵为皇帝却舍身出家,梁武帝以身弘法极大地扩大了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

由于帝王的推崇并以身事佛,南朝佛教至梁达到了顶峰,上至帝王宗室,下至世家大族、平民百姓都崇信佛事,佛教乃成为国教,兴盛空前。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富争议色彩的人物。秦始皇正面的作为,对于中国之大一统、政制的创建、中国版图的确立等,起到了关键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说过:“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 老子是春秋时代楚国苦县曲仁里的人,姓李,名耳,字伯阳。传说他的母亲有一次看见空中大流星飞过后就怀了身孕。老子生于开天辟地之前,是天的精灵神魄,由于是上界的神灵之气出现在李家,所以老子生下後姓了凡人的李氏。
  • 中国有一句成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现在被用来形容女子的美貌,但其实它最早是专指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贵妃。上述成语中的“沉鱼”,指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美女西施。
  • 东方朔的父亲张夷活到二百岁时仍面若童子。东方朔出生三天后,母亲田氏死了,这时是汉景帝三年。一邻家妇女抱养了东方朔,这时东方刚刚发白,就用“东方” 作了他的姓。东方朔三岁时,对天下任何经书秘文,都过目成诵,还常常用手指着空中自言自语。有一次,养母忽然发现东方朔丢了,过了一个多月才回来,养母就打了他一顿。
  • 清明节扫墓活动,来源于寒食节。寒食节在黄历三月,清明的前一、两天。汉代以前的寒食节,禁火时间较长,约一个月,后慢慢减少,至唐宋时期已减为清明前一天。
  • 据《后汉书》记载:郑玄曾拜马融为师,马融当时已经是很有名望的大师,有学生四百多人,所以,只有高级学生能够听到他亲自讲课。郑玄和其他同学一样,只能听高级学生转述老师讲过的内容。即使这样,郑玄没有因此懈怠或偷懒,依旧勤奋研读,如此三年而不辍。
  • 岳飞对子女教育极为严格。他每天对子女们的文武功课抓得很紧,学业完成之后,岳飞还要他们拿着畚箕,扛着铁锹,到菜园里劳动。
  • 武训(1838~1896)是清代平民教育家,今冠县柳林镇武庄人。因在兄姐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名训则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武训7岁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14岁后,多次离家当佣工,屡屡受欺侮,甚至雇主因其文盲以假账相欺,谎说3年工钱已支完。武训争辩,反被诬为“讹赖”,遭到毒打,气得口吐白沫,不食不语,病倒3日。吃尽文盲苦头,决心行乞兴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