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神曲》(二):地狱之旅

王昊天
font print 人气: 1399
【字号】    
   标签: tags: ,

二、解读但丁地狱之旅

《神曲》的第一部分为《地狱篇》。但丁游览的地狱,外形象是一个漏斗,共为九层,从上往下走去,越往下罪灵承受的刑罚越重。

1.“地球的中心”喻意

既然上天安排但丁进入天堂,但为何不直接进入,而是先下地狱历览罪灵受罚之后。诗文第十六首,但丁在地狱对他的同乡说:“我现在正在摆脱罪孽的苦水,去寻找我那位言而有信的老师许诺我得到甘甜的果实,但事先我必须一直降到地球的中心。”这里“地球的中心”意为苦难的中心,在这个中心,人的身体和心灵都在承受痛苦。在修炼界,众所周知一个事实,一个生命要想修炼,就必须下降到宇宙的中心—地球,在无明的迷中吃苦修炼,直到罪业还净后,才能返回自己的天国。

2.解读“伟大的灵魂”及“三种美德”

但丁最先进入的是地狱第一层。这一层居住的灵魂有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这些伟大的灵魂。这里对读者有个很大的疑问,为何这些圣贤学者,先知并未犯任何过错,也会进入这万劫不复的地狱,却又不会受到什么刑罚?诗文第四首写到:这些伟大的灵魂并没有过错,只是因为先于基督而生没有受洗,无法对上帝做应有的崇敬。但是头上戴着胜利王冠的那位,曾经从这里救出了摩西、挪西、亚伯、以色列及其父以及他的子孙们。

这里“伟大的灵魂”是对所有拥有美德,拥有思想和智慧人士的统称。其实,在修炼界有一个共识,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角度上看三界,如果谁一旦进入三界,就和进入万劫不复的地狱,没有什么差别。“头上戴着胜利王冠的那位”指已经获的神位的人,才有足够的能力进出地狱,并以其威德,拯救出地狱中那些伟大的灵魂。也只有在这一层的人,才享有被神圣的王主拯救的资历,而其他各层却没有。

我们可以在《炼狱篇》第七首中找到一些论述,维吉尔说:我与那些不曾身着三种美德的人呆在那里(指地狱第一层),他们并无过错,而且还奉行其他一切美德。

这里的三种美德,即喻为“真、善、忍”,因为没有经过“真、善、忍”法理的熏陶,没能亲自见证这一法理的美好,尽管还在遵守人类的道德,但暂时还不能从这“万劫不复”的人的状态中解脱出去,足可见这三种美德的威力与重要,直接涉及到生命是否能获的拯救。

3.但丁的使命

但丁的地狱之行,常碰到有罪灵,向他讲述他们以往的罪过,但丁便把他们的情况如实的带回尘世,让更多的人知道真相。由此可见,但丁历览地狱,是上天安排他告诉人们事实真相的重大嘱托,善恶报应法则的存在,不会由人的不信而不存在。无论当时,还是现今,听闻真相,渴望世人知道真相,便是神安排但丁写出地狱景象的原因,目地还是神慈悲与人,要挽救人类道德,不希望人类面临痛苦的灾难,因此才安排但丁把地狱的惨状如实的表述,以对人类生命示以警戒,寻找真理,向善从善,是神赋予人类生命存在的主题。写到此,不禁联想到,当我们在听到法轮功学员讲真相时,也许,那也正是上天慈悲的安排,请一定要万分珍惜,不要错过机缘!

4.“佛罗伦萨”的真义

诗文中曾多次提到“佛罗伦萨”,从现今的意义来看,已不在是指意大利当时的那座城市,而是对所有充满妒忌、暴力、贪婪、淫欲城市的泛指。但丁在诗文中,曾痛心疾首:“佛罗伦萨啊!新来的人和暴发的财富,已使你变的傲慢无礼,放肆无度。这样会使你陷入更深的折磨而哀声痛哭。”,“你采取的措施如此的精细,而你十月纺成的线,却无法维持到十一月半。在人们可以记忆的时间里,你有多少次改变了法律,货币,职业和传统!”诗人在第二十六首中对城市现状的未来结果,明确写到:“佛罗伦萨,你暂且享受吧!既然你是如此的伟大,你展开双翅,便能翱翔在天涯海角,而你的恶名却早已传遍了地狱。”

对比诗文观看现今,充满暴力、贪婪淫欲的城市也一定是没有道德信仰的城市。当今世上,由中共恶党以无神论谎言暴力掌握的政权,对善良中国人的蓄意残害,最为卑劣。虽然中共以经济手段,要挟收买各国上层,但因其对佛家上乘大法法轮佛法及其信仰“真、善、忍”的大法弟子的残酷迫害,使其邪灵的丑恶面孔和卑劣行径,早已传遍地狱,为天地神人所震怒。

5.但丁为何谴责教宗

但丁写诗的目地是为了颂扬天国的美好,颂扬上帝以及诸神对善良有三种美德生命的仁爱和恩泽。但我们看到在但丁的诗文中,曾用大量笔墨谴责神职人员的所作所为,并且正义之神对披着宗教外衣的教宗、枢机教主、修士的惩罚非常的严重。从地狱第四层往下,几乎每一层都有对神职人员的惩罚。

但丁诗文问世至今七百多年来,一直在世间经久不衰。尽管诗文包含对宗教形式的谴责,但还是经过了七百多年风风雨雨的考验,加以见证了他对真正信仰的理解和阐述。世人没有因为他对宗教形式的谴责,而对他有什么偏见与不满。反而,冠之他的诗文为“神圣”。这也足见,世人从但丁的诗文,明确了信仰的真义:信奉宗教,并不等于信奉上帝;宗教形式搞的再大,也并不等于是真正的皈依上帝,神祇看人心。

众所周知,神职人员在世人的眼里,是上帝选择的“神的器皿”,创世主造就了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当然也包括地狱。但为何在世间,代表上帝嘱托的神职人员的所作所为会在地狱里却受到很大的惩罚,读者一定很奇怪吧,为什么会是这样?

在此,我们先看看诗文的表述。《地狱篇》第十九首中但丁写到:教宗尼可洛三世在世时是尊贵的法衣,但他买卖圣职,贪婪的把钱放进自己的口袋,同时又想使其子孙平步青云。但丁对正在被火烧的通红的石棺中受刑的教宗说:“因为你的贪婪使世风日下,凄惨不堪。你把好人踩在脚下,却把恶人捧上天。……你们用金银制造上帝:这使你们与偶像崇拜有什么差异?”对于神职人员伪善的恶行,但丁写到:“那长袍是镀金的,金光闪闪的,却令人头晕目眩;但是里面却全部缀满了铅。”

在第二十七首的描述中,即在地狱的第八层,但丁看到正在烈火中煎熬惨叫的教士奎多,受刑的罪灵说:“我曾是武士,后来又做了方济会的教士。我以为,我系上这条腰带就能赎清罪恶,我的愿望本来可以实现。但是大司铎的诱惑,使我把原先的罪加倍犯重。我精通各类奸猾狡诈之术,能使我在世界上声名远扬。但是欺骗瞒哄,使黑色的天使把我带进了地狱。”

但丁的老师维吉尔看到神职人员不遵守神的嘱托,犯下的罪受到比平常人更加严重的惩罚,说:藐视自然和自然的恩宠,藐视上帝,公开诽谤神的人,都被打上了特别的烙印。大自然给人们建立了爱的纽带,而伪善,谄媚,妖言惑众,买卖圣职,做淫媒者,把爱都置于脑后。神的正义对打击伪善,买卖圣职的人,是非常凶狠严重的。

在地狱第九层,对于那些利用宗教搞分裂,挑拨离间,灵魂早已背叛上帝的神职人员,承受最最严重的刑罚。罪灵在地狱中自己把自己撕裂,有的则被割裂全身器官,有的要承受永远的冰刑。但丁在看到这些惨状说:我很恐惧,没有证据来证明它的惨状。只有良心才使我感到安心。人的良心是个非常好的伴侣,他能使人得到保护与解脱,因为有良心能使人自觉清白无过。受刑的罪灵说:因果报应的法则在其身上真实的体现。

看看诗文的表述,也许人们方才明白:信仰果真是严肃的事情。因为信仰表达的是对神的承诺,修心向善的承诺,救度众生的承诺。如果对神贞洁的誓约一旦变异为求取金钱利益,沽名钓誉,或者打击异己的手段、权利,或者参与对其他正信的迫害,阴谋构陷正信之徒,便已是对神的违背和欺骗。以神的名义来欺骗普世大众,便是罪上加罪的重重之罪。

本文无意对当今社会上的神职人员进行责难,而仅仅只是围绕但丁的诗文,对神职人员为何也会下地狱,这些难以理解的疑问,进行思考和引证,辨别真伪,明晰善恶,以免把读者带入歧路。同时,在此也真诚的希望那些正在参与迫害“真、善、忍”的神职人员,请立即悬崖勒马!

--摘编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3世纪末,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前夜,佛罗伦萨诞生了位伟大的诗人,这就是被恩格斯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阿利盖利椰B(1265—1321)。
  • 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者——但丁(Dante Alighieri, 1265-1321),和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一样,均属于大时代转捩点上的关键人物,被誉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第一位诗人”和意大利第一位民族诗人。
  • 公元1265年初夏,被誉为欧洲文艺复兴开拓者的但丁.亚里基艾利( Dante Alighieri ),诞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斯一户没落的贵族家庭。
  • 七百多年来,《神曲》在欧洲一直被誉为是一本难以读懂的奇书,诗文涉及丰富的天文、科学、哲学知识,也引用了大量的宗教典故,众多的历史人物。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