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吴孝子

莫求
font print 人气: 43
【字号】    
   标签: tags: ,

清代时,山东恩县有一位吴姓孝子。他身世可怜,从小就失去了父亲,而且还是个聋哑人。他家住在离城三四里的地方,因家境贫困,替城里一家当铺挑水,拿到工钱就交给母亲,从不敢随便乱化一文钱买东西吃。他虽然聋哑,可是人却很聪明,能根据手势、表情猜测出母亲的意愿。母亲也早已习惯,能用手势与孝子讲话。每日母亲想吃什么,孝子总呀呀请母亲示意,然后到城里去买来。如四个手指围作圆圈,就知道是大饼;手指并在一起覆在手腕上,知道是馒头;手指叉开成八字,知道是水饺;手掌伸平,知道是鱼;垂手像提东西,知道是肉,等等,百无一失。

其母年老多病,每次吃得少而慢,孝子就暗地里伤心。看到熟人,必用手比划,好像在说我母亲吃得很少,紧皱眉头一副忧伤样子。母亲如果吃得多而香甜,孝子会对着母亲呀呀呀,像在唱歌,又张开手臂跳舞.模仿舞台上演戏人的动作,让母亲欢乐高兴。见到熟人,又指指画画,好像在说我母亲吃得很多,一副快活的样子。吴孝子已经五十岁了,天天如此,从未变更过态度。每逢严冬,总是先用自己的身体温暖母亲的被窝,被窝暖和后,又穿好衣服起床,替母亲脱下衣服让她睡下。自己则蜷伏在床脚边,听到母亲沉睡的打鼾声,才悄悄去自己的草床睡觉。

每到夏天,门口悬挂芦席帘子,他让母亲睡在中堂竹榻上,自己就赤膊睡在门口,用意在于让蚊子叮自己,而不去叮咬母亲。孝子住处靠近乡野农田,按常理来说夏天蚊子应该很多,然而蚊子却在孝子家绝迹,人们都说是他的孝心感动神灵,才有此奇迹。当地人都敬仰他的品行,争相叫他吴孝子。然而毕竟因为家中赤贫,没有谁肯把女儿嫁给孝子,孝子也绝没有想过要娶老婆。他母亲常常对人说;“我宁可有孝顺的哑吧儿子,也不愿有忤逆的长舌媳妇。”

一天,吴孝子正挑水进入当铺,刚巧恩县梅太爷的公子穿着华贵衣服来到,不小心将水泼出溅到公子衣服上,公子怒声呵斥羞辱他。孝子却挺立不屈,毫无畏惧。此时当铺里的管事人急忙跑出,拱手向公子道歉说:“公子不要发怒,这是有名的吴家孝子。”梅公子惊问孝子的事迹,听说后立即转怒为喜,向当铺借五贯铜钱赠送孝子。孝子坚决推辞不敢接受,管事竖起无名指给他看。因为当时的哑语都以拇指代表天,食指代表地,中指代表父,无名指代表母,小指代表妻子。吴孝子一见,知道公子是怜悯他家有老母亲,这才跪倒地上叩头拜谢,呀呀指着天地,感激非常。

担水完毕,吴孝子带着钱回家,刚进村就看到母亲靠着门边等候,孝子喜欢呼叫,脚步忙乱,泥路湿滑,几乎跌倒。母亲见有那么多钱,惊问从何而来。孝子口中呀呀手指比划,咿咿晤唔讲不清一个字。母亲恐怕他由于贫困而误入歧途去偷窃,问遍周围邻居,都不知道钱从哪里来。母亲叱责他跪下,怒容满面的说:“我宁可有残疾挑水的儿子,也不愿有邪心偷盗的儿子!”她拄着枴杖亲自到当铺去,问过店里的人,才知道钱其实是梅公子赠送的,这才念佛而归。虽然往返只有五里多路,可是毕竟因为年老有病,步履蹒跚迟缓,老半天才返回村庄。只见孝子仍跪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母亲笑着安慰儿子,孝子也就擦干眼泪,又笑又舞拉住母亲衣裳,眼睛盯住母亲的床铺,意思是想替母亲换一床新被。当时的情景真是令围观者敬佩,令众人为之高兴、赞叹啊!

恩县县令知道后,赏给吴孝子一块匾以表彰他的孝行。孝子认为自己做的还不够好,便哭泣着不敢接受。村里人都敬佩吴孝子,因此就将匾悬挂在村子的土圩门上作为全村人的荣耀。后来捻军造反窜入该乡,见到孝子匾后,马上双手合十说:“这是孝子的故乡,不要惊动他。”后来又想瞻仰一下孝子的风采,就抬头对城上守卫乡里的人说:“假如肯让吴孝子登上城头,让我们见一面,我们就马上撤退。”吴孝子始终牢牢守护着母亲,双手乱摇不愿离开。捻军见孝子不愿见他们,不久也就自行离去。当地人全仰仗孝子的恩德才免去了一次刀兵之灾。

看了吴孝子的故事后,除了由衷的佩服之外,还可从中看出当时的人无论是朝廷官员、平民百姓还是造反的捻军都是敬佩孝子的孝行的,都是崇尚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的。可是现在的中共邪党却是靠着“无神论”反对传统文化起家的,它夺权后更是不遗余力的摧毁中国的文化传统与道德规范,甚至于“孝子贤孙”都成了邪党当时骂人的话。可见中共邪党既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王朝,也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起义造反的队伍,它就是一个反道德反人类反中国的邪恶势力。

再看看当地人因为敬重孝子,高挂孝子匾的缘故而免遭战火,使我想到今天被邪党迫害的法轮大法弟子们也同样是一群道德非常高尚的人。凡是认同“法轮大法好”的人,凡是真正敬重、善待大法弟子的人,未来都将得到福报;那么凡是参与迫害大法弟子的人,如不悔改将来必定难逃恶报,到时必后悔莫及。

(资料来源:《夜雨秋灯录》)

转载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曾传唱过一首名为《苏武牧羊词》的歌曲, 此曲约产生于辛亥革命后三、四年。传说作者是北京一位中学教师。其中“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这句歌词尤其激励人心。此歌内容采自古代历史故事: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单于囚禁冰窟逼降,他饮雪吞毡,坚决不从。后来又把他遣送到北海边上牧放公羊,说要等公羊产奶之后才能放他回朝。苏武不顾威胁利诱,不怕艰苦折磨,坚持十九年而终不屈服。今天我就讲一讲“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的故事。
  • 古人十分注重仁义道德,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会信守诺言,所以有“一诺千金”的成语。而且古人常说﹕“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就是说受到他人的恩惠,应该想着回报,不能忘恩负义。《太平广记》中就有这么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在唐朝末年,郑畋和西门思恭之间注重仁义的事迹。
  • 唐朝时,有牛生从河东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过华州时,在一个乡村小店里投宿。那天下大雪,牛生让店主人烧汤、烙饼,一会儿有一个人衣衫褴褛,也来投店。牛生怜悯他,要和他一起分吃,那人说:“我穷的弄不到钱,今天空着肚子走了一百多里路了。”连着吃了四、五碗,之后躺在牛生床前的地上睡着了,鼾声象牛叫。到五更天时,那人摇醒牛生,连连催促说:“请相公到门外来一会儿,我有重要的事要说。”
  • 皇上屡次颁布恩诏,乡官想报官府,为她领取粮食布匹,她都坚决辞谢了。有一年,官府又要为她请求旌表,建立碑坊,她死活也不同意。
  • 清朝雍正年间,河北清苑县,有位知事(官职名)姓邵,他为人廉俭正直,家里穷得叮当
    响。但他很有智慧,破案有方。人们讲他“是把心思才能,都用在办案上了。”当地人都
    称他是“邵青天”。
  • 郑板桥(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三岁丧母,是靠穷 苦的奶妈费氏,抚养成人的。长大后,先是以卖画为生,后在穷朋友的帮助下开始读 书。四十三岁时,考中了进士,随后担任了山东范县(现属河南)知县。
  • 先太夫人曾用这件事,告诫几位儿媳妇说:“这个尼姑所说的道理,真是闺阁之中解除怨恨的神咒。坚定不移地实行,没有不灵验的。如果有不灵验的,那还是因为没有坚持到底。”
  • 商辂,字弘载,浙江淳安人,明代著名史学家、思想家,历任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大臣,官至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他以浙江乡试第一(解元)、礼部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连中三元”,不仅才学出众,更以为官清廉、刚直敢言载入《明史》,在复杂动荡的时局中,他敢于为民请命,有“三元宰相”、“一代贤相”之称。
  • 和珅有一些宠奴,经常坐和珅的车外出,不论是谁,只要不合宠奴的意,他们便任意打骂,拳脚相加。路边的人,一见他们来了,都连忙避开,没有敢正眼看一看他们的。
  • 伶人回答说:“我们这些人,都是扮演女人的艺人,那么必须要把自己的心性,也变成女人,然后在表演时,才能表现出柔媚的神情姿态。使观众看后为之倾倒,为之消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