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别支“和样书”

日本第一件书法遗迹的中国书法风格

容加
font print 人气: 57
【字号】    
   标签: tags: , ,

日本飞鸟时代是佛教的时代 ,此时期日本受到佛教强烈的影响,重要的书法书迹,存留下来的都和佛教的文物有关,包含写经和佛像上雕刻的铭文。书法风格已经受到中国书法文化的强烈影响,但是毛笔书写的书法遗迹只有一件留存下来,即《法华义疏》。

于公元615年,即日本飞鸟时代中,由圣德太子(名为厩户丰聪耳)所写成的《法华义疏》四卷(图1,部分缩影),是日本现存的第一件书迹,完全是中国汉字书法的表现,是古代日本学习仿效中国书法的明证,历史意义重大。《法华义疏》内容是法华经佛教教义注释的草稿本,也是日本最古的佛经注释书。

《法华义疏》既是法华经佛教教义注释的草稿本,很可能模仿佛经义疏体的书法。从其书写风格观察其中国书风的特色表现,可以说是混合了南北朝书风、隋朝书风和写经风格的综合体。 日本书法学者饭岛春敬则指出其扁平的字形比楷书具有古体隶书的残迹,这是中国六朝遗风的表现,是日本承受朝鲜传来的中国六朝文化的影响表现。

必须注意的是,日本书道史上所称的“六朝”之内涵和中国历史所称不完全相同,日本学者铃木翠轩、伊东参州着《新说和汉书道史》提到:“…吴晋宋齐梁陈虽习称六朝,书道史上为方便故,也将北朝计入直到隋的统一之前约三百七十年称为六朝时代”。 故而日本书道史上指称中国的“六朝”风,是泛指六朝加上北朝书风的通称。

神田喜一郎说,《法华义疏》用行草体书写,这是中国南北朝时代义疏书写的惯用书风,从西域出土的古书迹也有发现这样令人不能忽视的事实。 日本书法家及书法史家西川宁深入考究《法华义疏》指出,从别字、样式等特征判断《法华义疏》应是隋朝的型态;而《法华义疏》的笔迹风格纤细、锐利、宽绰,构造性比起北朝的厚重、强固来得纤细,西川宁认为这与笔者的个性、民族性有关,或是来自当时的文化媒介百济的书法影响。西川宁考证指出《法华义疏》原迹中充满涂改、贴纸重写的痕迹,充分显现《法华义疏》是草稿本的背景特色以及原迹的真实性。

《法华义疏》书迹推测写成的年代,和圣德太子向隋朝遣派使节年代非常接近,大约稍晚几年,故而其书风也有可能直接学自遣隋使输入的书迹。然而书法文化是长期学习浸染的结果,故而日本在遣隋使之前接收来自朝鲜半岛输入的影响也是不可轻易抹灭的。日本评论者一般认为本书迹,受到朝鲜半岛传入“南北朝”书风的影响。

在遣隋使之前,日本和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交往密切,已经透过朝鲜半岛陆路的传播传入中国书籍、书迹(作者另文<中国输入日本的第一件书迹>所述的我国《千字文》的传入即是透过百济),到遣隋使的派遣为止,其间有三百年左右光景。在此期间透过朝鲜半岛的传播,日本王室接触来自中国的佛教经典,应当普遍受到写经书法深入的熏陶。

《法华义疏》为佛经义疏、是写经的一种又是草稿这两种性质必然影响它的书写特质。笔者将它与北朝和晋人的写经(参考图2西凉《十诵比丘经》、图3 北凉〈增一阿含品第二十七卷〉、图4 晋人写经《诸佛集要》等部分缩图)做比较,的确看到其间的神似之处,不论是书体或是笔法。


图1日本第一件可考的书迹〈法华义疏(第一卷部分)〉(图作者翻摄)


图2 西凉〈十诵比丘经〉(图作者翻摄)


图3北凉〈增一阿含品第二十七卷〉(图作者翻摄)


图4晋人写经〈诸佛要义〉(图作者翻摄)


我们可以看到《法华义疏》快速书写的笔迹,它在横画的快速起头入笔,没有藏锋没有停顿的笔势上极为明显,这种风格宛然同于附图之晋人写经和西凉和北凉的写经;它部分的捺笔还留有隶书笔法的特性,呈现楷书的过渡书风,也与晋朝和北朝的写经风格神似。《法华义疏》整体带着快速书写的行笔特法也和《十诵比丘经》类似,一方面这是草稿体随手书写的特性,另一方面,这种流畅的风格反映书写者已经很娴熟于中国书法的运笔书写,其素养当非来自一夕。

整体而言,《法华义疏》非常明显带着中国晋朝、北朝的写经书法风格。@*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大陆敦煌学专家指出,敦煌文献中保存的两万多页硬笔写本,以实物推翻了以往“中国古代没有硬笔书法”的说法,将中国硬笔书法的历史上溯到两千多年以前。据新华社报导,目前发现和已鉴别出的敦煌硬笔写本达两万多页,多为纸本,也有绢本﹔有汉文,也有佉卢文、粟特、梵文、突厥、于阗、吐蕃、回鹘、西夏等十多种古民族文字﹔书写内容涉及文学作品、契卷书信、经帖杂文和佛经﹔使用书体包括硬笔楷书、行书、行草和草书。
  • 中国书法强力地影响日本书道史的形成与发展,从日本的第一件书迹开始直到近代约一千五百年间,一代又一代未曾断绝。
  • 在日本书道史的研究著作史上,毫无疑义地一向都肯定日本书法出于中国书法之说。从日本书道史研究著作所采的分期界标,也可以明显观察到日本书法的史脉和中国书法无可分割的深刻关连。
  • (shown)中国书法传入日本以〈千字文〉的传说最古。已故日本书道学者饭岛春敬提到“一般传说认为此时可说是习字的开始,日本书道史的第一步” 。
  • 现今有迹可考日本的第一件书迹《法华义疏》,是纯粹中国风的书迹,产生在七世纪初,带有中国南北朝的书风。
  • (shown)日本飞鸟时代“遣隋使”之时,中国书法透过佛教经典和写经的传播,开展了对日本书法深刻的影响之旅。
  • 中国书法传入日本有四大历史高峰期,经过了这些时期的收藏,使得现今在日本国内能见的中国书法书迹在数量与质量上着录成人类的文化遗产;日本的书道可谓是中国书法的旁支,而日本的书迹收藏,也是中国书法在海外遗下的一个宝库。
  • 文徵明以“白描法”钩出娉婷玉立的莲花,用极婉约匀称的细线来钩勒。为了显现花瓣的精气有神,画瓣尖,下笔时先以书法中的“顿笔”为之,再提笔上来,一上来就见真章了。我们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线条是那么细致温和,好像随手不经意地就画出来似的,柔中带刚,刚中有柔。显得韵味无穷。
  • 南梁 张僧繇《雪山红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轮廓线以外,不添加任何线条也就是没画皴法。 这幅画怎么和常见的中国山水画迥然不同呢?
  • 来自比利时的法兰德斯风格画家安东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公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画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所绘的肖像画,优雅地呈现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宫廷样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师,他善于运用色彩和大胆的笔触来表达光线、物体的移动和布料质地。这项特长也让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绘出高度精准却仍具有绘画特点的蕾丝质地。蕾丝这种非常精致又复杂的布料是16至17世纪时富有的艺术赞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饰配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