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100个为什么

为什么古人夏天也能吃到冰镇食物?

作者:心语
font print 人气: 10790
【字号】    
   标签: tags:

炎炎夏日,酷热的天气使人食欲全无,此时若能吃到冰冰凉凉的东西,则暑意全消。当然,要想吃到冰镇食物就得有冰,可是古代没有冰箱,那么为什么古人夏天也能吃到冰镇食物呢?

对人类来说,冰的用途广泛。人工制冰发明之前,人类都是利用天然冰。古籍中早有取用天然冰的记载,也因此得知,古人会将冬天下雪结成的冰块,储存起来留待夏天使用。

早在周朝,就设有专门机构管理和“冰”有关的事务工作。在《周礼》中古人对于“冰”的管理,有很清楚的记载。据《周礼‧天官‧凌人》上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宾客共冰,大丧共夷槃冰。夏,颁冰掌事。秋,刷。”

这段记载大意是说,凌人掌理藏冰、出冰的政令,每年十二月命令属下入山凿冰,以预计用冰量的三倍藏入冰室。春天来临时,要准备盛冰块用作冷藏食物的冰鉴。凡是内、外饔所供的肴馔在二月后,都要放入冰鉴里冷藏。凡是三酒、五齐、六饮等酒浆也是一样。

祭祀时,要供应冷藏食物的冰鉴,赠送来宾的食物与祭品都要供应冰块。天子、皇后及其世子的丧礼,要供给冰尸体夷盘所需的冰块。夏天天子以冰颁赐群臣,要负责执行与处理。秋天时,要刷洗冰室预备冬天贮藏新冰。

由此可知,“凌人”是掌管冰政的官吏,主要工作就是在冬天时要派人凿冰、藏冰,春天时要开冰、出冰,夏天颁冰,秋天清理冰室,随着季节变换而调整藏冰事务。

另外,“鉴”同“鉴”,原意是古代用来盛水、冰的青铜大盆。如《说文解字》上载︰“鉴,大盆也。”汉朝经学家郑玄对《周礼‧天官‧凌人》中“鉴”的注解︰“鉴如甀,大口,以盛冰,置食物于中,以御温气。”

古人将冰块放入“鉴”容器内制成冰鉴,再把熟食或酒浆等物放入冰鉴中冷藏。所以,“冰鉴”是指置冰于其中,用来冷藏保存食物新鲜,其功能类似现代的冰箱。

由于“鉴”是古人用来盛水装冰的容器,最初的“鉴”为陶制,盛水、冰后能够照见形象,后来“鉴”都为铜铸,也被用来当作镜子使用。因此,古代的镜子也叫作“鉴”,声转为“镜”。如《广雅》︰“鉴谓之镜。”及《新唐书‧卷九十七‧魏徵传》:“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现在人们将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称为“借鉴”、“借镜”;而以过去的经验作为教训,就称为“引以为鉴”、“前车之鉴”、“鉴戒”等,都是由此引申而来。

古人藏冰的地方为凌阴、凌室。凌阴,藏冰的地窖。如清朝富察敦崇撰《燕京岁时记‧打冰》︰“周成王命凌人掌冰,岁十二月,敕令斩冰纳于凌阴。凌阴者,今之冰窖也。”又《诗经‧豳风‧七月》:“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毛传:“凌阴,冰室也。”

凌室,古代藏冰之室。如《汉书‧惠帝纪》︰“秋七月乙亥, 未央宫凌室灾。”颜师古‧注:“凌室,藏冰之室也。”及《宋书‧礼志二》:“孝武帝大明六年五月,诏立凌室藏冰。”

古人为保证藏冰的质量,多在深山溪谷中凿取冰块,因为那里低温持久,冰块质硬、干净。同时为了长期保存,对于冰块尺寸也有规定,太小易融化。如《唐六典》中载︰“凡季冬藏冰,(每岁藏一千段,方三尺,厚一尺五寸,所管州于山谷凿而取之。)”

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所撰《本草纲目‧夏冰》上载︰“伤寒阳毒,热盛昏迷者,以冰一块置于膻中,良,亦解烧酒毒。”可见将冰块外敷于穴位或身体某部位用来降温的方法,和现代医学使用冰枕降温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代虽没有冰箱,举凡食物保存、消暑、祭祀、医疗保健、尸体保存等,都源自于古人的藏冰制度——冬藏夏用,却也充分的展现出先人的不凡智慧。@*#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晋书‧卷四十五‧刘毅传》上载:“昔郑武公年过八十,入为周司徒,虽过悬车之年,必有可用。”又《汉‧蔡邕‧陈实碑》载有:“及文书赦宥,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四门备礼,闭心静居。”另有《汉‧班固‧白虎通道德论‧卷四‧致仕》上说:“臣七十悬车致仕者,臣以执事趋走为职,七十阳道极,耳目不聪明,跂踦之属,是以退去避贤者。”这些古文里的“悬车”之年、“悬车”告老、“悬车”致仕,意思都是指年老﹙通常为七十岁﹚辞官退休。那么,为什么用“悬车”来表示退休呢?
  • 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而官员戴乌纱帽则起源于东晋,但成为“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是开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在宋朝修改后加上了双翅,一直到明朝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当官的代称了。
  • 我们从报章杂志或新闻媒体可以知道,近代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用“内阁”这一名称,来称呼各国的最高行政机关,而不管是内阁制或总统制,组阁、阁揆、阁员等称呼也时有所闻。那么,“内阁”这个称呼是如何产生的呢?
  • 黄历的三月初一被称为“蝴蝶节”,主要是源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
    梁祝的故事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之一。在流传的过程中,人们将他与民间的节日联系起来,使节日形成了独特的情趣,也使故事的意境深刻。
  • 从史籍记载中,我们常会发现负责管理一县的长官,因朝代不同而有县令、县长、县尹等不同的称呼。但到了明清时期,掌管一县政事的长官被称为知县,如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一‧苏知县罗衫再合》:“正说间,后堂又有几个闲荡的公人听得了,走来帮兴。”另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忽听窗外锣响,许多火把簇拥一乘官轿过去,后面马蹄一片声音,自然是本县知县过。”那么,县的长官为什么称为“知县”呢?
  • 在古籍史书的图片或古装戏剧节目中,我们常会看到皇帝或他的大臣们,身上所穿的官服总绘绣着许多精致的图案,不同的官阶,官服上的图纹或数量也不同。那么,为什么官服上要绘绣这些图纹呢?
  • 古代游子要远行时,会在北堂种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记烦忧。于是,萱草遂成为中国的母亲花。
  • 端午节,是夏季中最重要的传统节庆,当日有许多民间习俗活动,除了划龙舟、包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外,还有插艾叶、菖蒲,挂钟馗像,戴香包,喝雄黄酒等驱邪避疫的民俗活动。
  • 在中国古代,“画麟阁”或“入麟阁”代表著作为臣子的卓著功勋或最高荣耀。李白诗云“功成画麟阁”,杜甫抒怀“志在麒麟阁”。这一典故因何而来?这要从汉宣帝甘露三年说起。那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起辅佐有功之臣,于是命人在未央宫麒麟阁绘制了十一名功臣的图像。
  • 本世纪罕见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记者对日食如此反应?科学研究表明,观看日食可以强烈影响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发原始的归属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