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唐诗:杜甫〈望岳〉

撰文/ 明珠
font print 人气: 7219
【字号】    
   标签: tags: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全唐诗.卷216_05》)

这首诗据近代学者考证,它是现存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诗集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杜甫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这首诗就是在漫游的途中写的。诗名为“望岳”,顾名思义,他是在远处看泰山,也只有在远处看泰山,才有这么开阔的视野。当然诗的意境与人的心境是相关的,没有那么博大的胸怀,也写不出这样的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为什么把泰山称为“岱宗”呢?因为“岱”为泰山的别称,《说文》:“岱,太山也。从山,代声。”泰山旧谓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称“岱宗”。出自《尚书.舜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孔传:“岱宗,泰山,为四岳(去掉中岳嵩山即四岳)所宗。”

“夫”,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夫”字是语气词,无实际意义;而笔者认为“夫”字在本诗中应该是代词“它”。“夫”字在古文中常见做第三人称的代词,如《春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所以,“岱宗夫如何”的大意是:“泰山,它(到底)怎么样呢?”或者“泰山,(我)应该如何来描述它呢?”

我们都知道,泰山是延绵的山脉,它北依济南,南临孔子的故乡曲阜,济南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齐国的地界;而曲阜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鲁国的国都。“青”即青翠。“未了”,《汉典》及现今很多学者写的赏析中都认为它的意思是“无穷无尽”或“无边无际”。笔者详细的考证了《全唐诗》及《全宋诗》中所有用到“未了”这个词的诗句,发现都没有“无边无际”这种意思;唐代以前也没见谁用“未了”来表示“无边无际”,那么不可能只是杜甫一个人这样用。从齐(济南)到鲁(曲阜),这个有限的区域中,如果用“无边无际”来形容“青翠”,也显得很牵强,因为按古代的路线齐鲁之间的距离也就是500里左右(现今济南到曲阜的直线高速才136公里,也就是古代的272里)。笔者认为“未了”在本诗的意思是“没有结束”或“没有间隔”。“齐鲁青未了”的大意是:(泰山)从北到南青翠的山脉延绵不断,没有间隔。

首联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起句,“齐鲁青未了”既写出了泰山的壮丽,又写出了泰山的生机勃勃。杜甫从泰山的北部向南部漫游,一路上看到青翠的山脉延绵不断,所以杜甫用“青未了”来形容。各位读者如果有机会坐飞机经临泰山上空,也许您会发现,“齐鲁青未了”的景色已经发生了变化,也就是有的地方山顶及山腰都光秃秃的,青翠的森林或植被已不再是延绵不断了,齐鲁之间有了间隔,这是由于现代人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及对泰山的生态破坏造成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造物主(神)。出自《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钟(动词),聚集、汇集;这种用法见于《国语.周语》:“泽,水之钟也。”神秀,神奇秀美;东晋.孙绰《〈游天台山赋〉序》:“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

太阳初升的时候,泰山被日光照射的一面为阳,背日光的一面为阴。一边为晓光,一边为昏暗,如同被山给割开了那样,所以说:阴阳割昏晓。

颔联的大意是:造物主将神奇和秀美都聚集在泰山了,那延绵起伏的峰脊如刀似的分割开了阴阳和晓夕。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云,层云;重重叠叠的白云。在古汉语中,“曾”通“层”,这种用法出自西晋.陆机《文赋》:“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荡胸生曾云”是说:重重叠叠的云层在泰山的胸部生出并飘荡着。这句的言外之意是形容泰山的高,因为云层只在它的胸部飘荡。(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有很多讲评中将“荡胸生曾云”意思理解为:层层叠叠的云飘浮而来,荡涤胸怀,使人胸襟宽阔。笔者有不同见解,因为杜甫这时是望岳,也就是从远处看泰山,而不是站在泰山上。)

决,意思是“断裂、裂开” ;眦(音字),眼眶;“决眦”的字面意思是“睁大眼睛好似眼眶将要裂开”。在本诗中引申为“极目远眺”。“决眦入归鸟”大意是:极目眺望,远处的飞鸟回归泰山的怀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一定要;这个词在古诗文中很常见,有学者认为它是唐人的口头语,其实不是。现存的古文中最早用到这个词的是三国魏.丁仪〈刑礼论〉:“上古虽质,宜所以为君,会当先别男女,定夫妇,分土地,班食物,此先以礼也。”(《艺文类聚》卷五十四)凌(动词),升、登上;绝顶,山的最高峰;泰山的最高峰是玉皇顶。一览,举目纵观。

尾联的大意是:(有那么一天)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举目纵观,群山在我的脚下会是那样的渺小。

此诗虽名“望岳”,实为赞美泰山的一首诗。诗圣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所有的赞美之辞均于大处着笔,而且是一个境界一个境界的突破,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境界中去体会泰山的美。结句更是将读者领到了绝顶之上,让您在体会了泰山之美的同时也体会了唐诗的文学艺术之美。《唐才子传.卷二.杜甫传》中有这样一句评论:“观于海者难为水,游李、杜之门者难为诗,斯言信哉!”因此笔者就从文学艺术及境界上再详细的谈谈自己读了这首诗的一些浅悟:

齐鲁青未了――充满生机的泰山

如果让我们想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泰山的景色,可能很多人会想起杜甫所写的,“齐鲁青未了”。也就是从齐到鲁,她的青翠延绵几百里没有间断。既写出了泰山的壮丽,又写出了她的生机盎然。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泰山也一样。在我们这个空间她是一座山或延绵的山脉,在另外空间她也有不同的显现形式。如果泰山是一个小世界,在她的这个世界中,也有无数的生命。比如泰山中有无数的植物、动物、物体等等。

首联一问一答的写作方式,让我们从诗圣这首诗中学到了一种写诗的艺术手法,赞美大自然中的景物,写她的生机勃勃是很好的一种方法,因为景物充满生机的时候是最美的。

杜甫的这种写作方法被宋代很多诗人直接借用了,如:

宋.戴复古〈桐庐舟中〉:“吴山青未了,桐江绿相迎。”宋.黄庭坚〈次韵君庸寓慈云寺待韶惠钱不至〉:“马祖峰前青未了,郁孤台下水如空。”宋.杨万里〈题盱胎军东南第一山〉:“万里中原青未了,半篙淮水碧无情。”

阴阳割昏晓――神奇的景色

如果细细的说出泰山的神奇和秀美,那可能要写很长的诗也写不完。而杜甫却用一句诗概括了,也就是造物主将神奇和秀美都汇集在泰山了(造化钟神秀),至于如何的“神秀”则留给读者去遐想。作者只是点出了其中的一个神奇景色:“阴阳割昏晓”

杜甫的这一句诗,无意中道出了一个天机。前面我们讲了,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泰山也一样。那为什么泰山的自身能够生出万事万物呢?有一个因素是她自身存在着阴阳。从表面上看,这个阴阳是由太阳给形成的,其实事物存在于这个宇宙中,它们相互之间都存在着关联;如果我们仔细体察,就会体察到一些大自然的奥秘。太阳的升起降落是有规律的,这个有规律的运动给泰山的每一天都产生了一个奇妙的变化(或景色),也就是拂晓时,山的东面为阳,西面为阴;黄昏时恰好相反。就在这个周而复始的变化中,阴阳的交替更迭中,生命在泰山这个小世界中孕育、生长、凋零……直到有那么一天,也许经过了几千万年,沧海变成了桑田,泰山也不复存在。

人世间的几千万年,在更高级的生命看来,也许就是那么一瞬间;挥手之间,沧海变成了桑田。如果从这一点来看,人的一生就更可怜了,也就那么短短的几十年,有的人还为了那些转眼就没的东西跟别人争来斗去的。为什么看不开这些呢?为什么不去寻找一种能使自己生命永恒存在的方法呢?如果您真有这颗心,也许神佛就会帮您。以上是读了杜甫的这句诗而引发的一番感慨。

一览众山小――登太山而小天下

泰山,她是那么的高大,云海在她的胸前生出、涤荡(荡胸生曾云)。而当黄昏来临的时候,鸟儿不管飞去了多远,都要回归泰山的怀抱中栖息(决眦入归鸟)。

当诗写到第三联的时候,杜甫已经完全把自己溶入到了泰山的境界中去了,他希望自己就是一座山,也有山那样的胸襟。因此他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尾联的意境出自《孟子.尽心章句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东汉.赵岐注:“东山,盖鲁城东之高山。”孟子这段话的大意是:“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

为什么孔子登东山会觉得鲁国变小了呢?因为登上了东山,鲁国的国都尽在眼底,一目了然。而当人在城中的时候,觉得那个都城很大,走了半天也看不到城墙。其实做人也是这样,在人的境界或人的这个层次中,你遇到事情的时候,用人的理来衡量,也许你看不到其中的因果。可是当你通过真正的修炼,或在正统的文化中去修心得到提高后,你回头再看看人类社会的那些事情,一目了然。有的人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在名利情中去争去斗的,搞得一身病。到老了才明白,原来人的一生就是那样,来一身空、去一身空,你就是有万贯家财,啥也带不走。

明白了这个理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孟子所说的:“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他的言外之意是说:见过更高境界中事物的时候,就不会被低层次中的东西所吸引;明白了高层次中道理的时候,就不会被常人的情理所左右。用杜甫的话说就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你真正的提高上来之后,你就把人世间的一切都看得小之又小。“众山”是借指人世间的一切事物。

结语:杜甫的这首诗前三联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泰山的景色,而且这些景色基本上是泰山所特有的,特别是“齐鲁青未了”,只能用于形容或赞美泰山。前三联又紧扣题目中的“望(岳)”字。此诗的尾联则是杜甫用自己看泰山时的感受或体会来诠释孟子所说的话。自古以来,咏泰山的诗很多,但杜甫的这首〈望岳〉是其中的翘楚。@*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泰山自古以来是很有灵气的山脉,李白在泰山上遇到仙童,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 描绘了辋川如诗如画的秋暝之景,并且展现了一位修佛之人的境界和襟怀。
  • 王维的这种写作手法就是先声夺人,人未至而声先到。这也说明了作者善于捕捉场景来表现自己所要表达的意境……
  • 经历两年多的战乱,京都失而复得,朝廷百官能够与各国使者聚在一起重新到大明宫朝觐天子……
  •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这一联受到古代诗评家的交口称赞,都说王维叠字运用巧妙…
  • 人生于世,光怪陆离,“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王维写出了自己的真实心境。
  • (shown)乍一看,好像是在描写一个世外的桃源,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理想的社会生活。其实,这首诗呈现的正是大唐的记忆…
  • 〈留别王侍御维〉是孟浩然对自己到长安求官过程中心态的一个描述及反省。
  •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其中“鸥鹭忘机”典故出自《列子‧黄帝》,也作者的修行感悟。白居易《放言》:“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辨物如此,识人亦然,不仅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还因此而衍生出了其它名句。如“路遥知马力,岁久见人心。”
  • “巴山夜雨涨秋池”言外之意是说,本身秋天因为天时的关系,河水开始上涨,河道开始畅通,就让人有想回家的冲动,更何况是因夜雨河水都上涨了,河道已经畅通,能不想念吗?而第三第四句中重复“巴山夜雨”四个字,是为了说自己在这个时候最想家。《唐诗绎》评曰:“于寄诗之夜,预写归后追叙此夜之情,是加一倍写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