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长河】心境如荷 杨翠华画出千年之约

人气 39
标签:


经过了一路的波折,尝过了五味的人生,此刻办展,仿佛酝酿了千年,要吃足够的苦,扛起足够的阅历与风霜,才能履行这千年的誓约……

文 ◎ 邱馨贤
 


展场一幕。(摄影/吴柏桦)

获全世界华人人物写实油画大赛铜奖的杨翠华个展正在台北展出。递来一张展览小卡,乍看之下以为她要办摄影展,原来是油画。

一到展场,强烈的光芒射入眼帘,感觉眼睛有些睁不开,这朵朵艳光照人的荷花,就像看3D立体视觉的画面一样,远看就如同真花、天花,是前所未有的观展经验,在场的来宾也啧啧称奇:“奇怪,这花近看是平的,怎么越远看越立体,而且还能透明、发亮,真是不可思议!”有人面对眼前的奇景,感受到光明、青春的正向能量以及对生命的无穷希望。


观众细细品味杨翠华全球华人油画大赛优秀奖作品“红莲”。(摄影/吴柏桦)

而几位杨翠华的旧识则表示无法置信,认为与他们过去所认识的杨翠华判若两人,以前的画用笔粗犷潇洒,颇似男子的不拘小节,现在竟然能把荷花明净典雅的内涵表现出来,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她有这么大的转变呢?

意气风发的求学时代

杨翠华从小在金门长大,小学二年级的美劳课上,一张着色本中的长颈鹿让老师赞誉有加,这份肯定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真是很大的鼓励。

国中时遇到了影响她颇深的美术老师唐敏捷,唐老师在校组了一个美术社,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中午时间画静物素描,杨翠华余暇时就和这些同学们出外画些水彩写生。国一时参加全台水彩比赛得到优秀奖,国二时又得到金门县全县国中写生比赛第一名。就读金门高中时开始接触油画,得到校内美展油画第一名。

无论水彩或油画,杨翠华仿佛一接触就上手。得奖的荣誉给了她莫大的信心,她认准了习画的路,意气风发的憧憬着未来。

叛逆的艺专生涯

但是考入艺专国画组,拿手的西画只能当成兴趣,加上学校与原来的想像有落差,她开始不太画画了,经常跟着登山社同学到处爬山,也读哲学、看老庄,还常偷空去钓鱼。不过凭着自己在美术上的天分,让她只需花很少时间,就能临摹学习得很像,有一回寒假作业要交二十张国画,她在开学前夕仅花了二天就完成了临摹齐白石、八大的作品,老师看了还认为“几可乱真”,从此对她另眼相看。

在班上,她是那种上课爱捣蛋,影响别人、我行我素的人。在专业练习上,她似乎也是走极端,要嘛很久不写,要嘛可以一夜临帖,直到天亮;个性鲜明的她,也不愿以传统的国画方法创作,总要加一点西画的因子在里面,例如用色块来画采莲图等等,当时她并不想耐住性子用心去体会和学习传统,而是很想表现自我,因此她现在不无遗憾的说:“三年颓废,没画什么作品!”

坎坷的职场之路

专科三年,国画没培养出浓厚兴趣,而西画也荒废了,因此不想走专业画家的路,毕业后她只想立即投入职场赚钱,好栽培弟弟妹妹实现理想。不过这时她所进入的竟又是一个她完全不熟悉的领域——广告摄影印刷设计。

从事设计的都知道,这是个争分夺秒的行业,竞争激烈、压力很大,熬夜是家常便饭。结婚生子之后生活更加忙碌,几年下来就把身体弄坏了。二十年的辛勤工作,“付出了很多,得到的却比想像中的少”,除了一股怀才不遇的抑郁之外,这时她真的怀疑人生到底为了什么?

还没放弃画画的杨翠华,这时又试着拿起画笔创作,画了几张作品后拿给在高中时一起画画、此时已颇知名的专业画家学弟欣赏,说起高中,这可是她飞扬跋扈的年代呀,不料学弟却对她说:“你已经失去了以前的灵气。”也许是吧,这时在她脸上刻画的必然是生活的沧桑,但此刻听在她的耳里却格外刺耳,强烈的失落与挫折感袭上心头。

最终她还是相信了命运,“人各有命吧”,她开始找人算命,好像一切都绝望了、放弃了……但正如电影《阿甘正传》里阿甘的母亲告诉他:“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会吃到什么口味。”就在这时,算命理的朋友给了一本改变她命运的书——《转法轮》,因着这样的机缘,她走上了修炼之路。奇妙的是,当她决定修炼之后,画画的感觉又回来了,有一次画海芋竟一口气画了十几张,当时真的很感动,不敢相信自己还能再画。

重拾画笔 一切从头

当她第一次看到工笔花鸟画家简美育的作品时,对于她所画出圆润劲健的线条感到震撼不已,后来有幸接受她的指导,杨翠华对简美育的追求完美印象深刻,“当时在她家画兰花,以铅笔白描,一天要画十几个小时,反复修改练习,甚至还要拿放大镜去观察,对于线条的粗细变化、结构的合理性十分严苛,完成一张兰花铅笔白描竟要花上三十几个小时……”她终于知道画画不是那么随兴的,也认识到了基本功的重要。而且她知道修炼要扎扎实实的,画画也是要扎扎实实的。

于是从二零零五年起,她开始到专业画家的画室从素描开始学起,一切放空,学习透视、比例、明暗的关系与结构,厘清步骤,找回过去的记忆,让一些基本的原理经过实际的练习而更加熟悉。

直到二零零六年看了美国纽约神韵艺术团来台的表演,演出中展现出她前所未见的纯洁明净与极致高超的技术,终于让她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也知道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其标准与要求有多么高,于是她下定决心走向专业,要认真磨练自己,用心追寻纯真、纯善、纯美的艺术价值。

首次个展 履行千年誓约


白莲似玉。


青趣。

终于,杨翠华举办了第一次个展“千年之约-心境如荷”,经过了一路的波折,尝过了五味的人生,此刻办展更具意义,就像她的展题一样,这展览仿佛酝酿了千年,要吃足够的苦,扛起足够的阅历与风霜,才能履行这千年的誓约呀!那为何选择画荷?杨翠华说她本来就喜欢花,三年来她不断的观察和写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质又很能表达修炼的意境,因此她对荷花一直情有独钟。

杨翠华的荷花都很大,以油画这样的媒材创作这么大朵的荷花,应该是前无古人了,原来这是因为修炼之后杨翠华了解到“微观”的道理,“微观就是要放大,放大后可以看到自己的问题,而且经由放大,更能看到花的原始本质,本来你忽略的部分,这时你能注意到。”

“灵气”与“本质”一直是杨翠华所追求的。杨翠华以光、影来展现花的姿态,而且她还发现荷花在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个性和味道,就像人一样,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会有不同的习染,所以她画荷就像画人一样,就是在展现那种独特性。

仔细观察会发现杨翠华的荷花构图简单,用色明亮、用笔也不繁复,虽然立体如真花,但却不是刻画出来的,因为她希望以绘画语言呈现,所以多以“面”来处理,即使是暗面也采用明亮色,使花的光感、透明与纯净的特性充分展现,且刻意避开荷叶而专注于荷花的千姿百态,于是每朵花更像是放大了的她自己。

作品“专注” 如有神助


看展观众专注欣赏杨翠华全球华人油画大赛铜奖作品“专注”。(摄影/吴柏桦)

展场中还有一件名为“专注”的作品让杨翠华一举拿下新唐人电视台主办第二届全世界华人人物写实油画大赛铜奖。这张作品难在以黑白的色调、完全对比的方式处理,而且是逆光,这是最难画的角度,她却选择以这样高难度的画面来参赛。原来是有一年去罗浮宫参观,一进雕刻区就看见一位老画家正在画一尊石膏像,“他那认真专注的神情,瞬间就觉得很感动,当时的光线又非常好,空间感很强,就想把他画下来。”

“感觉画这张画有诸多的巧合,”杨翠华如是说:“画中的石膏像正拿着笔记录着来来往往的游客,而画家在画对面的石膏像。看他那专注的眼神,罗浮宫的游客是相当多的,但都没有干扰到他,而我正在画他。”原来这张画还有这样一层层的关系,呈现了如“画中之画”般的巧妙意境。

这样一张既写实、难度又高的画,一般都要琢磨很久,但却没想到竟异常的顺利,整个过程现在想来,杨翠华依然觉得不可思议:“好像不是自己画的,如有神助。”

如荷之心 如初之心


池塘荡漾。

如今,在杨翠华的心里,对艺术有着十分明确的定位了,她知道绘画不是画家情绪宣泄的出口,也不需要苦思什么观念,或是画一些让人摸不着头绪的题材,杨翠华肯定的说:“艺术家应该有着责任和使命的,要画出真正好的东西,去影响别人,带给别人最美好的良善,这样对社会的风气、道德的提升都会有正面积极的作用。”加上她的修炼背景,使她对名利的执著看得越来越淡,这份淡泊无意中也提升了她的画境,因为她只需要专注于创作出真正的好作品,轻松而自在,只要走进大自然,去找寻万物的本质,然后很真实的呈现这本质的面貌即可,而不必在乎一张画可以卖多少钱。

现在,画画是她生命特质的自然展现:真诚、简单、光明、善良,而这朵朵净莲所映照的,是杨翠华的初始之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