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国演义》(上)

书兹
font print 人气: 476
【字号】    
   标签: tags: , , ,

做为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能够流传几百年,深入人心,特别是今天的人更是研究不透。只是从表面上去研究《三国》,甚至否定《三国》中的精华部分,认为是写小说神话。今天我想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来谈谈我对《三国演义》的一点看法。

首先是书名《三国演义》。为什么叫《三国演义》?演义?什么是演义?为什么叫“演”,而不叫“释”,或者其它的什么名词呢?其实现在的人是理解不了古人的,古代的人不比现在的人不聪明,古人的道德不仅高尚,而且创作的作品内涵是现代的人所不及的,因此现代人怎么都研究不透的。

其实,人类的历史就像一部漫长的巨大的电视剧。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电视剧,那只是某个历史的一个小小的缩影而已。我们经常说人生如梦,人生是一场戏,确实如此。《三国演义》讲了一部断代史,重点讲了一个“义”字。什么是“义”?“义”是什么意思?“义”的内涵又是什么?

看过《三国演义》之后,人们都知道了“义”的表面与深层内涵以至行为的表现。既然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戏,那么《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都在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在演绎着不同名词的内涵。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书名叫《三国演义》了。

古代的作家不像现代的作家写书不负责任,瞎编滥造,凭空想像,歪曲历史。古人的题材来源也绝不是空穴来风,任意发挥,古人尊重历史。历史上很多记载历史的官员,为了给后人留下真实的历史,宁可掉脑袋也要记录真实的材料。《三国演义》讲述的历史跨越近百年之久,人物更是层出不穷,规模宏大,上至历史大事,下到人物细节,均在《三国演义》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那么,三国的故事离明代《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所在的年代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一千多年过去了,不说人们流传的三国故事发生了多大的扭曲,就连当时的文物在当时都是凤毛麟角。那么罗贯中是怎么写的这本书呢?是靠在民间到处收集,道听途说?或者是参考《三国志》等一些书籍吗?那也是非常有限的,也写不出那么详细那么生动那么细致的《三国演义》来。

现在很多研究《三国演义》的专家甚至于都在说罗贯中在写小说,任意发挥想像力,根据自己的喜好瞎编。那只是现在那些所谓作家的一种臆想罢了,他们是理解不了古人的。其实中国古人的科学和现在的截然不同,中国古代没有像今天这样复杂的社会状态,古人讲入世儒教,出世则道教,佛教。古人生活简单,清心寡欲,重视参禅打坐,天人合一,进入静的状态就会有超常的效率。

扁鹊见蔡桓公,既没有望闻问切,也没有深入了解,为什么一见蔡桓公便知道他身体里面有病呢?华陀一见曹操,就知道曹操脑中有瘤子呢?其实古代的大医学家都具有今天人所说的特异功能,能够直接看到病人的病灶部位。既然是各行各业都是这样的,那么写《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也不例外,他要想写出一千多年前的故事,还需要写的那么详细,没有特异功能是绝对写不出来的。

就像气功界讲的宿命通,能够看到过去的已经发生的大事,以至于细小的事情,人物的心理,当时的具体情况甚至年代都能清楚的看到。作者罗贯中正是具备了上述的条件才能创作出一部流芳后世的巨著。

再看《三国演义》中表现的内涵。前面讲了《三国演义》重点表现了一个“义”,有“桃园三结义”、“关羽约三事”、“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义释曹孟德”、“义释严颜”等等,把“义”的表现完全展现出来。今天的人一谈到“义”,就隐约的知道其深层的内涵反映。

虽然有些人没有读过书,但骨子里的灵魂深处都知道其中的内涵所在。《三国演义》中表现“智慧”的内涵也是非常大的。我想重点谈谈诸葛亮与给人留下的文化,诸葛亮是三国中举足轻重的一个角色。在三国中,诸葛亮不仅充分表现了“仁义礼智信”,更是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不仅仅是修道的,还具有超常的功能。

著名的《隆中对》即反映出了其超出常人的智慧,虽未出山,就已经知道世间的格局和将来的历史走向,甚至连千里之外的人物其性格、习性、特点都洞察自如,了如指掌。即老子讲的“不出户,知天下”。诸葛亮着有《马前课》,甚至准确的预言了近代发生的事情,他既然已经知道汉室气数已尽,为什么还要出山辅佐刘备呢?如果历史是有定数的,那诸葛亮也是一角色,也是“演员”吧,他就要留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文化,同时也留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做人典范。

说白了,历史选中了诸葛孔明,赋予了诸葛孔明那么大的智慧,他不出山也不行,就是要留下这一历史,这也是他的使命。虽然《三国演义》的结局不尽人意,虽然诸葛亮的宏愿没有实现,虽然后人都在叹息,但是诸葛亮也完成了他自己应该做的。

历史不但要留下正面的例子,还要留下反面的教训,其实都是留给今天的人做参照的。在智谋方面,诸葛亮的智慧达到了人类智慧的极致,一般的常人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大的智慧。在“三气周瑜”中,周瑜可以说是一个很有胆略,很有智慧的一个人,但在诸葛亮面前却显得一筹莫展,处处受挫。

在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较量中,可以说是古今中外罕见的一场高层次的智慧比拟和展现。有正就有负,历史要汉室灭亡,就出了司马懿这样的诸葛亮的对手,虽然司马懿赢不了诸葛亮,但司马懿占了天时,拖住了诸葛亮,诸葛亮在有生之年也未完成他的夙愿就走了。所以做什么事情都是顺天意才会成功,逆天意就会失败,纵然你就是拥有诸葛亮的智慧也不可能成功的。(待续)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华大地被称之为神州,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燧人、伏羲、神农三位神人的出现,神也将陶器制造传给了人。陶瓷中蕴含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凝聚着历史的真实;各个朝代中陶瓷器的造型、制作工艺以及装饰,其工艺水准和艺术品味以及独特的韵味和魅力,都无不体现出不同朝代之特点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
  • 制陶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手工业,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就有了“陶”字。
  • 秦代陶塑突显生动、开朗、写实的风格,西安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形象生动逼真,充分显示出秦代陶塑的精湛技艺。
  • 汉代时期的陶制品无论在质地、品种、工艺以及装饰手法等诸方面都非常繁盛。
  • “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和“道”字组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中国五千年辉煌的传统文化只是追求一个德字,讲究一个德字,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它们各自的文化都是建立在德字上。
  •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萧山、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等著名窑址。
  • 古诗的律与韵不是古诗本身的特点,而是汉语及文字的抑、扬、顿、挫的规律在古诗体裁上的自然体现。自然、无为是古诗的特性,其实也是中华神传文化之共性,而古诗最能体现传统文化半神文化的特点。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瑰宝,并赋予人们许多处世的哲学与智慧。逐渐被人遗忘的“古琴”就具有这样的功用。
  • 唐代手工业产业的空前繁荣,这与当时朝廷对手工业发展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官府设置“将作监”、“少府监”等政府机构,对陶瓷、金工、漆器、染织等进行管理。
  • 道就是德,德就是道,道德一体;道就是心,心就是道,道心不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和根本内涵,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迷人之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