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释(37)

七、孔孟之道是封建社会的产物
黄鹤昇
font print 人气: 12
【字号】    
   标签: tags:

我们对中国封建制度作一粗略考察后,对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应该有一初步的认知:中国的封建制度,并不是一无是处,它比秦以后的君主制优越很多。中国文化灿烂辉煌时期,都是在封建社会下发达的。儒、道两大中国文化哲学的发端,也是在封建社会下进行的,老子和孔子,都是生活在封建社会时代。中国传统所称的“圣人”:黄帝、尧、舜及孔子,没有一个是君主专制时代的人物,全都是诞生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如果说,没有古希腊文明,就没有现代西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那么也可以说,没有中国早期的封建文明,也就没有中国传统文明的儒、道文化发展。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人都知道,中国文化有一历史界说,叫做“先秦文化”,即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的文化。其实这个“先秦文化”,就是封建文化,是在封建制度下生成、发展起来的文化。至于秦汉以后的文化叫什么?在君主专制时代下的文化,称之为“皇权文化”或许合适些。

如果我们将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作个概观,所谓的中国文化:儒、道(释除外)两家,都是在封建社会下形成的。秦汉以后的王朝只不过是继承、发展这个文化而已。故我们称三皇五帝的时代是中国高度文明发展的时代,是圣哲聪明的时代。这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全赖于这个“封建制度”。我们以中国封建制与君主制作个比较,封建制也优越于君主制: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或说五千年),封建社会和君主制社会时间大约各占一半(以秦为分界线),封建社会只经三个朝代(夏、商、周。若说五千年,追溯到神农氏时期,封建社会更长。),而君主制的朝代就多达二十几个。以长治久安而言,封建制比君主制更有合理性。君主制是一人独裁,封建制是分而治之,封建制可以说更能发挥人的能动性。如依现代的经济眼光来看,封建诸侯国就如现代法人独立的公司,他经营好坏、赚多少钱都由他负责;而君主制的“郡”,相当于现代的国营企业,这个管家的是皇帝派去的官员,这个企业赚多少钱与他没有多大的关系。两者谁属优劣,就很分明了。当然,我们以现代民主制度来看封建制度,它是有缺陷的。它以“亲亲之义”来分封诸侯,即以裙带关系来分封。这种世袭爵禄是造成社会不公的一个最大弊病。中国人念念不忘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是打洞”的血统论观念至今还很流传。这一封建余孽据说始作俑者乃夏禹的儿子启。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都是禅让制,启做了天子后,就一直世袭了。可以说,当初的封建制,强调的是以“德”来选拔人才,对世袭制也讲,但不是作为首选条件。这一世袭制度,在君主制时代得到进一步加强。清初学者顾亭林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1(《日知录.正始条十卷》)国已与种姓紧密连系在一起。君主制国家,亡国即“易姓改号”,并非制度的改变。可以说,君主制虽继承了封建礼教(儒教)的内容,但并无封建制度的形式。我们仔细品味孙中山先生说中国历史上的战争都是为皇帝一人而战就不无道理了:君主制的皇帝独揽大权,已堵死其他王子发挥才能的路子(没有分而治之的封建制形式),宫廷斗争不激烈才怪了。儒家两大礼教内容:亲亲杀和尊尊等,就成为儿戏了。没有达成权力分享的制度,如何“思事亲”(《中庸》语),行亲亲之义?因这个皇帝不是靠竞争、德性好得来的,这个“尊尊等”不就成为一句空话了?“亲亲杀”和“尊尊等”,是在早期较为合理的封建权力分配下所设的“礼”。尧舜时期,做天子的是靠德而立,谁的德性好,诸侯就拥护他,他就成为天子。而后来发展为氏族传承制,几代以后,其家族子孙还是坐享其成,这就造成极大的社会不公。春秋战国,是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败时期,孔子记《春秋》:“杀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也。”2后期的诸侯国,已没有封建的本质(已不再封建),诸侯的子孙及臣子都在为争夺权力而互相残杀,这个儒术的“亲亲杀”及“尊尊等”就得不到制度的保障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那来“亲”?那来“尊”?汉武帝实行的是君主制,既用旧瓶装新酒,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皇帝老子的尊严可能是立起来了,但“亲亲之义”引发宫廷斗争更激烈了。(待续)@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社,1985年3月第一版,58页。
2《史记》,中华书局出版,2005年3月第一版,2492页。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孔孟辩“知言”(“知人”),是要提高你做人的境界,使你往上提升,做个品德高尚、智勇双全的君子、大人的人物。不要做那品德低下、无能无才的小人。
  • (shown)孔子说“知人”,并不是其最终目的,其知人只是一个中介,一个桥梁,最终目的是为了“知天命”。
  • (shown)从孟子与告子论性的言论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所说这个“性”,不仅说人有动物界(禽兽)那种性欲,而是更强调人有比动物更高一级的人性。
  • (shown)圣人治天下,不是靠他的作为,而是靠他的德性召感力而使天下太平的。而德性的至善,就是要通极天道。
  • (shown)我们从《易》和《中庸》两书看到,天命(天道)不可说,前面我们已分析过,他要在极虚静、无思、无为的境况下才能有所悟觉。
  • (shown)孔子何以不“打开天窗说亮话”,将天命摊开来说?实则是不可为也。“天何言哉?”所以“夫子以仁发明斯道,其言浑无罅缝。”
  • (shown)孔子以“知天命”作为最高理念,以礼作为实践行为,以知人之辩作知识论来巩固礼的实践行为。
  • (shown)《论语》记载孔子说“仁”很多,据统计,仁字出现109次。其对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我们试举几个例子......
  • (shown)孔子这个“仁”,确是有些含糊其辞,但你要找出它的毛病,又找不到。其下,则与道德伦理相联结,其上,则与天命相连系。
  • (shown)如果我们将孟子“自得”之道与牟宗三先生说圣人无体,不可言且无可训来看,孟子这个“仁”,还是“有执的存有论”。如依庄子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来看,这三者孟子都未能达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