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释(34)

七、孔孟之道是封建社会的产物
黄鹤昇
font print 人气: 14
【字号】    
   标签: tags:

我们对孔孟之道“仁、义、礼、智、信”进行证述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其道德伦理是由两条腿支掌起来的。这两条腿就是“亲亲杀”和“尊尊等”。子思的《中庸》之道,就提出这两大道德观。孟子对此进一步发挥,从而奠定了儒学的道德基础。

在子思、孟子那里,讲仁,首先要讲“思事亲”,没有这个“思事亲”,反而害了“仁”,就是说,你仁者爱人,要有一个先决条件的,这个先决条件就是要看你对你的亲人怎样?你口口声声说你爱人,爱所有的人类,但你既照顾不好你的父母,照顾不好你的妻子儿女,那你就不是一个仁者,而且是损害仁的人。这就是儒的“亲亲杀”道德观。孔子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1也是这个道德观的反映。儒家与墨家的诀别,也是以“亲亲杀”为分界线的。儒攻击墨的“兼爱”,就是墨家没有儒的“亲亲杀”道德内涵。孟子说墨家是“无父”。

而儒的“尊尊等”,强调上下有别的等级关系,就是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关系。后儒发展为“忠君”的义理。由“亲亲杀”和“尊尊等”两者引述而成儒家的“仁义道德”。

我们要了解儒的“仁义道德论”为何要特别强调“亲亲杀”和“尊尊等”两大伦理观,就有必要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

中国大陆的教科书,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作准绳,一直以来,对中国的历史是作如此分段的:夏、商、周为奴隶制社会;自秦始皇始到清朝止为封建制社会。这种分法,以我看来,是无视中国的史实,生搬硬套地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理论装进中国的历史框架去。本人试图对中国封建制度作一简略考察,期以能还中国封建社会的本来面目。

中国的封建制度,起源于何时?有文字记载的,黄帝时期就存在了。《史记》记载说,“轩辕(黄帝)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黄帝)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2此一记载,说明“诸侯”早在神农氏统治时期就存在,在神农后期出现衰败,彼此互相残杀,由黄帝拿起武器,征服了各诸侯。如依太史公的说法,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早在神农时期就建立了。到了尧舜时代,史书亦有记载舜当了天子后,封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象去做一个诸侯国的王。在《孟子》一书也有讲这件事,有人问孟子,象凶残傲慢,几次谋杀舜不成功,舜还封他去做诸侯国的国王,舜还能称得上是圣人吗?孟子答说这是舜为了尽亲亲之义,正是圣人的行为。《史记》也记载尧帝死后,舜让帝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3从太史公说的“诸侯”、“中国”及舜“践天子位”等可以看出,在尧舜时期,封建制度已经作为一种常规的制度在实行。“中国”名称的来由,就是封建制度的产物,中国,即天子的中央之国,诸侯国分布于四周之谓。班固的《汉书》,亦有如此记载:“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是故《易》称‘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书》云‘协和万国’此之谓也。”4以班固对史迹的记载,在黄帝时期,就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封建社会。

毛泽东在文革时期,曾对其官员发出要“熟读唐人〈封建论〉”。这就是说,唐朝柳宗元所作的〈封建论〉一文,就是对中国封建制度作出界定的文章。以此来说,柳文所说的,对什么是“封建”,就具有代表性意义了。(待续)@

1《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56页。
2《史记》,中华书局出版,2005年3月第一版,3页。
3《史记》,中华书局出版,2005年3月第一版,23页。
4《汉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553页。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我华夏圣哲先贤,上观天象,下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缘人情而创礼,造就了多么辉煌灿烂的文化。
  • (shown)从先秦古圣贤对礼的记述来看,礼应该是人的最基本行为生活方式。即一种做人的生活准则。以通俗的话说,叫做“对得起天地良心”。
  • (shown)我们从人性的,非常人性的角度去看孔子,他所说的“知人”,即教你如何做人,如何辨别人的言行,提高你的人生境界而已。
  • (shown)孔孟辩“知言”(“知人”),是要提高你做人的境界,使你往上提升,做个品德高尚、智勇双全的君子、大人的人物。不要做那品德低下、无能无才的小人。
  • (shown)孔子说“知人”,并不是其最终目的,其知人只是一个中介,一个桥梁,最终目的是为了“知天命”。
  • (shown)从孟子与告子论性的言论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所说这个“性”,不仅说人有动物界(禽兽)那种性欲,而是更强调人有比动物更高一级的人性。
  • (shown)圣人治天下,不是靠他的作为,而是靠他的德性召感力而使天下太平的。而德性的至善,就是要通极天道。
  • (shown)我们从《易》和《中庸》两书看到,天命(天道)不可说,前面我们已分析过,他要在极虚静、无思、无为的境况下才能有所悟觉。
  • (shown)孔子何以不“打开天窗说亮话”,将天命摊开来说?实则是不可为也。“天何言哉?”所以“夫子以仁发明斯道,其言浑无罅缝。”
  • (shown)孔子以“知天命”作为最高理念,以礼作为实践行为,以知人之辩作知识论来巩固礼的实践行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