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水河在呻吟(34)中国最大的土地纠纷案

──雅长伐木场与当地农户的冲突
韦登忠等
font print 人气: 7
【字号】    
   标签: tags:

四、中国最大的土地纠纷案——广西雅长伐木场

3.乐业雅长、田林百乐

一、两年来,贵州册亨、望谟在红水河南岸的几乎所有插花地--玉米地、甘蔗地、荒地、林地等已被雅长林场侵占。在雅长乡,2004年底前,村民的桐林被砍,玉米地被抢占栽松树,后来因反映到中央,林场才有所收敛,几年没见政府有什么动静,林场新一轮抢占土地又开始。

百康村有村民已栽有数百亩桉树,林场准备强行把桉树林收归林场,“你当初花了多少钱买桉树苗,我们就补你多少钱,因为这些土地都是林场的土地,无论你是否同意,我们早晚也要把它收归林场”。在百康村巴将屯等,雅长林场要抢占农民玉米地栽树,为了防止村民阻拦、反抗,林场还出动林场公安,有时还有乡府、乡派出所民警等到现场“维护秩序”。

林场可以造林,农民为何不能造林?

“水线下给你们,水线上归我们”。龙滩水电站淹没荒山、林地补偿还未兑现,将来兑现时政府打算给多少,只有等到钱到手才知道。而“水线上属于我们”,雅长林场想在哪儿栽树就在哪儿栽树,想在哪儿开荒就在哪儿开荒。林场的干部及一些县府机关干部是不会干那些苦力活,都是得到了造林款后发包给外地农户,“你们在上面栽树,树林郁闭前你们可以栽种包谷,收入大多都归你们”。

数百甚至上千年以前,从江浙一带南迁的一批批人群,到红水河沿岸定居繁衍,“这么多荒山,这么多森林,以后子孙们享福了”。殊不知过了多少代,二十世纪50年代,杀出一个程咬金--兴办雅长林场,“从现在开始,这些土地、林地都是林场”。

田林县百乐乡有20多万亩土地、林地被划归雅长林场,百乐街村民家园被淹,政府在那掌坡开挖场平,一、两百亩荒山灌木林没有一分补偿,因为“那些都是林场的土地”;百乐乡八洞村移民的家园被淹,凤凰山30多户移民想要不到10亩荒地开挖场平、开挖屋基,“林场还没有同意”,搬迁三年,他们还没有找到宅基地,还住在公路边的临时房子里。

雅长林场也即雅长伐木场,还有存在必要吗?

贵州黔西南州巧马林场(册亨)十多二十年把山上松树砍光,又几乎没有栽树,没有收入,政府只好宣布巧马林场解体,林场职工领取生活补助。为了红水河三级水电站--平班水电站淹没补偿,后来又有人借用本已经解体的巧马林场为名,在红水河上游南盘江边侵占农民土地,只是没有形成大气候,因为平班电站大坝不高,淹没面积小,想套骗淹没补偿的那些投机者也许有些失望。

广西乐业、田林两县雅长林区江北岸贵州册亨,那儿有一个“共青林场”,共青林场抢占当地农民土地造林,林场与农民的冲突20年来还没有熄灭,不管怎样,共青林场已造了上十万亩杉林,尽管害民,但利国。而雅长林场实质上是一个伐木场,不仅如此,林场砍到哪儿,就抢占哪儿的土地,有时是来不及砍树,有时是某些地方本没有树林,如当地农民的房前屋后、屋基等等,于是干脆宣称“你们都是林区内的农户,连你们的屋基都属于林场的土地”。

2008年10月,雅长乡某些群众写了一份〈库水清,泪水苦〉,关于雅长林场的叙述摘录如下:

“1963年3月,雅长林场发生森林大火,当时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打电话给广西百色专署专员赵世同,反复叮嘱:‘云南松在世界已经不多,在我国只有南盘江中游一带才有一些储量,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留作标本林’。如今,哪儿还有标本林?

自从1957年建立森工局和采育场后,开始伐木,大量外运。那时公路不通,靠水运,木头顺河而下,只有百分之三、四十到达目的地,百分之五、六十沉到江底,极少数木头被沿岸村民打捞上来当作柴火或解成木板;七十年代通车,一车一车往外运,至今四、五十年时间,海洋般的雅长林场已被砍光、卖光、吃光。百年树木,毁于一旦。雅长林场毁林不造林,年年跟国家要造林款,不知他们造的林在哪个地方?林场场长杨×,年年都把土地拨给外地来的农户种玉米,满山是包谷,每亩他收“过地费”50元,一年不知他收了几多万。

雅长林场破坏了红水河沿岸的山清水秀,砍断雅长人民群众的水源和财源,抢占了雅长人民的土地和荒地,砍掉、毁掉雅长村民已栽种的桐林……天理不容、国法不容,因此,我们雅长乡人民群众请求国务院取消‘雅长林场’单位”。

不知从哪一年开始,国家开始下拨造林款、退耕还林款,因为有了雅长林场,数百平方公里“林区”内的当地农户还不知道有这些款项。四海之内,皆属林场,哪儿有退耕还林?哪儿有荒山让你造林?好多年以来,林场年年都抢占土地造林,栽了枯死,枯死了又栽,第一年从上面得了一笔造林款在某一片地上造林,第二年又从上面得了另一笔造林款仍在那一片地上重复造林。雅长乡群众“他们年年跟国家要造林款,不知他们造的林在哪个地方?”

在数百平方公里一百万亩林区内也不是没有林场的人工造林,雅长群众“没看见”,我去过林区好几次,倒是看见了三处。百康河上游伟兰屯往上有一处人工造杉林,约有数百亩;红水河南岸雅庭村附近还有两处,也约有数百亩。也许是我孤陋寡闻,目光短视,错怪雅长林场吧。近几年发明“营养袋栽种法”,松树、桉树幼苗存活率较高,估计好几年后,在雅长林区内可以看到少许人工林。

4.雅长林场--即雅长伐木场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呢?

砍了半个世纪,近两年才栽活一些树苗,要是那些土地让农民栽树,不是两年才有树,而是二十年前就已有大量的人工林;只砍树不栽树,从国民利益出发,就应该让其解体。

如果没有雅长林场,数百平方公里“林区”内的乐业县雅长乡、逻沙乡、花坪镇,田林县百乐乡(两县共17个村220个屯)以及江北岸贵州望谟蔗香村、坝丛村,册亨坝恩村等数万农民就可以在山上(或插花地上)栽杉树、栽松树、栽桉树、栽桐籽树,也还可以种植玉米、甘蔗等等,那几万“林区”内村民的生活将有重大改观;并且,村民们不担心到山上开荒种地也会被以“故意毁坏财物罪”罚款、被关进牢房,不担心砍几棵松树搭牛圈猪圈、砍几棵树拿去卖也会被以“盗伐林木罪”投进监狱甚或判刑。

对于林场的领导或是政府机关的某些官员干部职工,有了雅长林场,造林款、退耕还林款源源不断,而且那些土地都是免费,随你开荒,随你造林,想要哪儿就要哪儿,想占哪儿就占哪儿;“造林”成功,将来的收益属于他们,“造林”不成功,土地是免费的,即使要还那些造林款,几年来外来承包户上交给他们的“过地费”就已足矣,他们绝不会吃亏。

有了雅长林场,田林县百乐乡那掌坡场平一、两百亩荒地林地征地费可以一毛不拔,凤凰山移民点不听话,可以让“林场”不给他们宅基地以示惩戒,“这就是你们不听话的下场”;有了雅长林场,乐业县结晶硅厂征用100多亩玉米地、桐林地,只按荒山给你们补偿,这还是“林场照顾你们的”;有了雅长林场,雅长集镇新移民点--丁书场平300多亩灌木林、荒地上百万征地补偿费也可以一分不给,还有“充分理由”派公安、武警镇压村民的抗议……

雅长林场是否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就看你是站在国民、当地农民利益的角度,还是站在林场领导、某一些官员干部抑或县乡政府利益的角度。(待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红水河在呻吟》记录的是红水河——珠江水系主干流沿岸农民的一些现状,正如战争是49年前中国的特征,阶级斗争是毛时代的特征,计划生育是邓、江时代的特征,《呻吟》也许算是我们时代的一个特征吧。
  • 《红水河在呻吟》不是小说,不是文学,也很少评论,她只是一堆堆材料,是红水河及南、北盘江流域农民生活的一些片段,是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这一带农民的某些历史记录;从某一角度,她即是当代中国农民的一些生活现状,兴许也是当代中国农村的缩影。
  • 隆林县天生桥镇详播村是原详播乡政府驻地,全村共有4个社(组),距离高坝只有几公里,是隆林县淹没最严重的村组。沿江一带原来都较为富足,详播有圩场,又是乡府驻地,其重要性在天生桥库区仅次于兴义巴结镇。
  • 1966年春,“四清”工作队有一位省公安厅下来姓白的处长提议在巴结公社中心大队一组、四组所属平桥、同昌一带造林。时任公社书记唐泽斌找到中心大队一队、四队商量,唐想法到林业局找种子,中心大队组织一帮年轻人(民兵)开荒播种,自带伙食,劳动工分由各个民兵社员所在生产队自行负责。
  • 一组、二组都认为他们应得到总额的40%,而不是40% 由两组共有。二组把一组告到法院,理由是淹没的是二组土地,40% 应全部属于二组,兴义市人民法院(1999)义民初字第342号《民事判决书》中,把林木补偿40% 中的60% 判给被告者么一组。
  • “农村移民补偿”第一大项是征用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共有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塘地、宅基地。在中国,有很多很多 “国家机密”不让农民知道,天生桥一、二级电站贵州、广西移民们的家园被淹究竟有多少亩? 按上级规定单价究竟应得多少补偿?
  • 2008年8月23日,巴结镇中心村村民代表王利珍、黄亨兴等向市政府又递交“遗漏项目报告”,共16项,其中第12项、第15项前有叙述,还有一些项目他们不了解,我将作一些补充。
  • 房屋属于个人补偿部分,每家每户房屋大小不一,结构也不尽相同,许多村民并不知道自己房屋面积有多少,两栋几乎一样的房屋,一栋给你180 平米,另一栋给你150平米,“双胞胎都有大小,何况房屋呢”,即使你请村组干部实地丈量,“你们丈量的方法不对”!
  • 巴结镇中心村共12个村民组,搬迁人口约3,000人,是天生桥一、二级水电站贵州、广西淹没最为严重的村寨。中心村历史悠久,文化较为发达,在外地工作的人也不少,为了移民补偿,中心村先有13人代表(因与移民部门关系紧密而被村民罢黜)以及后来又有王利珍、黄亨兴等移民代表数年来不懈努力…
  • 阿哩组与坝达章乡际山林村五组、米斗村五组情况相同,他们有些二次搬迁,有些三次搬迁。第一次搬迁到移民工作队测量确定的后靠点,建房后又被水淹;第二次搬迁到指定的后靠点,又因山体滑坡或是后备资源不足等第三次外迁或继续后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