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100个为什么

为什么古人称隐居山林为“采薇”?

作者:心语
font print 人气: 304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在《诗经.小雅.采薇》中载︰“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采薇是〈小雅〉的篇名,此段大意是说,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已破土冒出绿芽。说回家啊!说回家,一年又快过去了。据载,此诗是借采薇起兴,描写久戍边界军士的怀乡之情。

薇,一种天然生长的野菜,就是俗称的野豌豆,是清贫人家日常生活粮食的补充,也是常备的青菜。采薇,又作采薇,即采撷野豌豆。

那么,为什么古人称隐居山林为“采薇”呢?

采薇,作隐居山林之意,则源自于《史记.卷六十一.伯夷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据载,孤竹国是商汤时受封的诸侯,姓氏是子姓、墨胎氏,为神农之后。伯夷、叔齐是孤竹君(国君)的儿子,父亲想立三子叔齐为储君,但等到父亲去世后,叔齐就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认为叔齐继位是父亲遗愿,于是离家逃走。叔齐不肯继承君位也逃避,国人只好立仲子(原孤竹君的二子)为王。

当时,伯夷、叔齐正好听说西伯姬昌尊老养老,两人商量后决定去投奔他。但他们到周地时,西伯姬昌已经去世,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父亲的灵位,禀明神主,追谥西伯为文王,就向东出发,准备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拦路拉住武王乘坐的马劝谏说︰“父亲去世了不埋葬,竟兴兵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身为臣子却弑君,能说是仁义吗?”武王的左右侍卫想杀他们,姜太公吕尚说︰“这两位是忠义之人啊!”于是扶起他们,让他们离开。

武王平定商纣的战乱,天下人都归顺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对周朝的行径引以为耻,坚守节义不吃周朝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采摘当地的薇菜来充饥,后来便饿死在山上。

他们快饿死时,作了一首歌叫〈采薇歌〉,后人谱为琴曲,称为〈采薇操〉,简称〈采薇〉。后来,人们也把“采薇”作为隐居山林的代称。

伯夷、叔齐并非为商纣而死,他们是为自己的国家殉难,表现了对国家民族的忠义精神;他们的言行,体现的是以仁德为重,廉让为先和坚守理想的固有中国正统文化。@#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葫芦挂上之后,疫情真的就很快控制住了,病人们逐渐的康复了。康复后的乡亲们无比的激动,非常感谢这个善良的妇女,同时也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人只要心存善念,真的可以得到神灵的庇护啊。人们从此都争着做一个善良的好人,当地的风气也越来越好了。
  • 董奉每年卖杏得来的谷粮,全都用来救济贫穷人家,及提供给旅行在外缺少路费的人...
  • 糟糠是穷人用来充饥的粗食,“糟糠之妻”就被人们用来比喻贫贱时共患难的妻子...
  • “桃李”原本用来比喻老师所培植的优秀人才,逐渐也把所栽培的后辈、门生都称为“桃李”,最后“桃李”也就成为学生的代称了。
  • 亭存在的历史久远,早期的亭并非供观赏用。周朝时,亭是设在边塞观察敌情的处所,如《墨子》上载︰“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为闺门两扇。”到秦汉时期,亭成为各地方的治安机构...............
  • 青鸟,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象征吉祥,据《山海经》记载,有三只青色的大鸟栖息在...
  • 古人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之分,讲究阴阳协调,所以石狮子的摆放也有一定规矩。通常是一雄一雌,双双对对,左雄右雌,符合男左女右的阴阳学说。石狮子在民间有辟邪作用,一般用来守门。往往摆放在大门左侧的雄狮,通常雕塑造型是足下踏一绣球,象征权力无限;右侧雌狮则是足下依偎着一幼狮,象征子孙绵延。
  • 郑国在秦国的东面,所以郑国自称为“东道主”。此后,客人就以“东道主”来称呼主人...
  • “露马脚”的典故,其实与古代一种叫麒麟楦的杂耍游戏有关。
  • 顶戴、花翎都是清朝官品的冠饰,也是区分官阶大小的重要标帜。清朝官吏品级,依帽上顶珠的颜色和质地来区别,称为“顶戴”,也可作顶带、顶子、顶珠,就是指装在官帽顶上正中的饰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