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警之铭文 “座右铭”之由来

路圣石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1612
【字号】    
   标签: tags:

中华传统文化素以注重自身道德修养闻名于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内涵体现在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座名铭是其中之一。历代官吏、儒士通过撰写座右铭以表达自己对修身处世的观点和体会,以铭、箴、戒、训等文体,内容涉及处世、养性、居官、治学、家教等人生的各个层面。

座右铭溯源

“座右铭”一词典出于《文选.崔瑗》。东汉著名书法家崔瑗,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省)人,为著名学者崔骃之子。年少时即抱负宏远,睿智好学,知识丰富,但行事欠谨慎,好凭意气用事。

一日,其兄崔璋被人杀死,崔瑗闻之气冲牛斗,不顾邻人再三劝谕,手刃其仇,由此闯下大祸。按汉律,杀人致死者偿命,崔瑗于是只身逃亡。几年后,朝廷大赦,才回到故乡。崔瑗自知因一时鲁莽以致大祸,吃足苦头,遂作铭文置在座位的右侧,谓之“座右铭”,用以自戒。

一般来说,座右铭的铭文比其他铭文更为简短,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书写或刻印并置于座位旁边,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的言行。据《南史》记载,南朝时宋的名将吴阶,“善读史,有往事可师者,录置座右。积久,墙牅皆格言也。” 这可能是见诸于正史的有关座右铭的较早出处。

座右铭和“欹器”

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座右铭最初并非是置于座右的铭文,而是一种称为“欹器”的器皿,也常被称做“歌器”。

欹器是一种灌溉用的汲水罐器,据古书记载,欹器也被作为盛酒器使用。欹器有个特点:未装水时略向前倾而无法端正放置,即使把它扶正后,一放手它又会重新歪斜在一边,这就是所谓“虚则欹”;待灌入一定量水后,罐身就会慢慢竖直起来,并可端正地摆放在那里,这就是“中则正”;而一旦灌满水时,罐子又会一下子倾覆过来,把罐中水全部倒出来,尔后又自动复原,这就是所谓的“满则覆”。这种欹器给人以不能自满,自满就要翻跟头的启迪。

相传,“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生前非常喜欢这种欹器,座位右边总是放着一个欹器,用来警戒自己绝不可以骄傲自满。自满就会像欹器里装满了水,必然要倾斜倒覆。齐桓公死后,国人为他建造庙堂时就将此器皿放入其中供后人祭拜。

满则覆 中则正 虚则欹

有一次,孔子带着学生到庙里来拜祭,见到这种器皿,觉得很奇怪,于是就向守庙的人打听。守庙的人告诉他,这是“欹器”。孔子于是想起了有关齐桓公的故事。

他指着欹器对学生们说:“欹器空着的时候就倾斜,把酒或水倒进去,到一半的时候就直立起来,欹器装满了又会倾覆。所以过去齐桓公总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的右侧,用来警戒自己不可骄傲自满。”说完,他就让学生取来水倒进欹器。果然一切如孔子所说。

孔子很感慨地说:“唉!哪里有满了而不翻倒的呢!”回到家里,孔子也请人做了个欹器放在座位的右侧,用来警戒自己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满足。

清代紫禁城里也曾摆设有欹器,是清朝皇帝借欹器“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的特点喻示“满招损,谦受益,戒盈持满”的道理,并以此警戒自己。

后来,人们可能是感到用文字更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于是多用铭文代替欹器放在座右,于是,就成了名符其实的警戒和鞭策自己的座右铭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十二章纹,是中国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它们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称“十二章”,绘绣有章纹的礼服称为“章服”。明代称为“补服”。
  • “杭州雅扇”自古有名。尤其是南宋迁都临安(即杭州)后,制扇工艺更为发达,形成了许多的著名商号,如“徐茂之”、“青茂”、“陈家”、“周家”等品牌。自南宋以后,杭州制扇业极为发达,与丝绸、茶叶齐名,被视为“杭产三绝”,也是杭州“五杭”(杭剪、杭线、杭烟、杭粉、杭扇)之一。
  • 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隋唐之后,羽扇与纨扇大量出现,而这时期的文人墨客喜爱把玩扇子,视其为“怀袖雅物”,一些诗人词人,除了饮酒作诗,经常边摇纨扇边吟诗作赋。历代文人墨客们还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抒情言志,形成了独特的“扇子文化” 误点成蝇 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三国时,汉恒帝曾赐曹操一柄“九华扇”,十分名贵,其子曹子建特为此写了一篇《九华扇赋》。 曹操便请杨修为他画扇,不料杨修不小心将一滴墨掉到了扇上,他急中生智,将扇上的墨点画成一只欲飞的苍蝇,曹操看后竟误以为真,忙用手去拍打。从此,“误点成蝇”的典故流传至今。 唐伯虎巧画扇面 唐伯虎很擅长画扇面,他技艺超群,远近闻名,有好事者不服气,就故意出难题刁难。 一天,有人来请唐伯虎画扇面,要求他在小小的扇画上画100只骆驼。唐伯虎什么也没说,点点头就开始画了起来。只见他先画了一片沙漠,又在沙漠中间画了一座孤峰兀立的大山。随后在山的左侧画了一只骆驼的后半身,它的前半身正被山壁挡住;在山的右侧画了一只露出前半身的骆驼,正被主人牵着。画完后,唐伯虎放下了笔。 来人一看就急了,说:“这可不够一百只啊!”唐伯虎立即又拿起笔来,在旁边题了一首诗:“百只骆驼绕山走,九十八只在山后,尾驼露尾不见头,头驼露头出山沟。”来人一看,哑口无言,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没过几天,又一个秀才模样的人让唐伯虎画扇。他自己命了一个题,叫《花香》,但扇面上不要一瓣花。唐伯虎点点头,就在扇面的右边画出几片绿叶来,一群蜜蜂,一只蝴蝶,正飞了过去。然后,唐伯虎在扇面上题了“花香”二字。秀才看了,赞叹不已。◇
  • 【大纪元2011年03月18日讯】箫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箫源自远古时期的骨哨,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其音量较小,常用于独奏、琴箫合奏或丝竹乐演奏。由最初的四孔发展为现在的六孔(前面五个按音孔,后面有一个吹音孔)。 在秦汉至唐,“箫”一词主要用作指编管的排箫,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即直箫。 现代的箫可分为洞箫、南箫和琴箫。传统洞箫沿用古制,五音6孔;琴箫为8孔,为改进后降低声音,适宜与古琴合奏;南箫,由中国唐代尺八发展而来,与日本目前流行之现代尺八分别为唐尺八所不同的两个支派,目前仅见于民间和传统南音音乐。 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叠音等,但灵敏度远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等表现富有特性的技巧。但却适合吹奏悠长、恬静、抒情的曲调,表达幽静,典雅的情感。
  • 古筝作为中国传统弹弦乐器,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筝曲古朴雅致。
  • 一张八仙桌,或四边摆四张长凳、或两侧放两把椅子,吃饭饮酒、喝茶待客,显得稳定平和。
  • 埙(音同熏),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一种吹奏乐器,也是中国民族乐器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埙一般是用陶土烧制而成。因此又叫“陶埙”。这种乐器除了陶土制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制成的。
  • 笙是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在古代八音的乐器分类中(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笙属于匏类。
  • 九州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中国的泛称,其来源于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
  • 徽州民居的白墙灰瓦,徽州祠堂的底蕴厚重,徽州牌坊的宏大精美,被称为“徽州三绝”,已经成了今天徽州人的三大宝贵遗产。看了徽州牌坊的人都说:“徽州三绝,牌坊为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