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溪古砚天下奇 古人与端砚

路圣石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922
【字号】    
   标签: tags:

端砚,在中国四大名砚中尤以称着。端砚历史悠久,据清代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出于唐武德之世。”

端砚石出产在广东肇庆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七星岩北面的北岭山一带,石质细腻、滋润,发墨不损毫,呵气能研墨,石品花纹丰富多彩,研出的墨汁油润发亮,层次丰富,虫蚁不蛀。宋朝著名诗人张九成赋诗赞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

端砚始名

端砚界有一个妇孺皆知的“梁举人”的故事。相传唐代初年,一次科举会试时京城大雪,应试者们研磨出来的墨汁很快就结成冰无法写字,而一位来自端州的梁举人,竟以自家宝砚“呵气成墨”完成考试,皇帝得知,即将其列为贡品。于是“隆冬极寒,他砚常冰,而水岩独否”的端砚开始名扬四海,成为文人雅士心仪之物。

唐太宗与端砚

开创大唐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十分欣赏端砚。据《砚谱》记载,他曾将一方御用的端溪石渠砚赐给开国功臣、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

褚遂良如获至宝,引以为耀,随即刻上“润比德、式以方、绕玉池、注天璜。永年保之,斯为良”的砚铭以珍藏。褚遂良经常用御赐的端砚临写王羲之的〈兰亭序〉,可谓名人、名砚、临名帖,被传为佳话。

宋徽宗与端砚

宋绍圣二年,赵佶受封于端州为端王。元符三年,赵佶继承皇位称徽宗,重和元年宋徽宗用端砚御书“肇庆府”赐守臣,自此端州更名为肇庆,取“开始带来吉祥喜庆”之意。宋徽宗对端砚视之如宝,明诏限定到肇庆任官者每人最多拥有两方端砚。宋徽宗的“瘦金体”和许多绘画作品都借助端砚流芳百世。

米芾与端砚

米芾(公元1051~1107年),字元章,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历官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知淮阳军等职。尤其擅长书法绘画,得王献之笔意,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其书法与苏东坡、黄庭坚、蔡襄等齐名,合称“宋四家”。

有一日,宋徽宗与蔡京论书法,宋徽宗召米芾来,令他“书一大屏”,并指定要用御案上的端砚。米芾接过文房四宝,一挥而就,字字珠玑,获得满堂喝彩。米芾趁机捧着端砚,跪着向宋徽宗请求道:“此砚已被臣下所污,不能复为皇上所用。”

宋徽宗听后,哈哈大笑,随后便将这方珍贵的端砚作为奖赏赐给了米芾。米芾捧着端砚,高兴万分,手舞足蹈,“余墨沾渍袍袖”也在所不惜。宋徽宗见状,对蔡京说:“癫名不虚传也。”米芾的“癫态”显示出他对端砚的无比钟爱。

米芾爱砚如命,对砚研究也颇深,他著有一本《砚史》,世称“米史”,记载了砚材二十六种,对其石质、颜色、发墨等功能阐述精细、翔实,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砚渚清风 包公与端砚

宋代名臣包拯在端州任知郡事三年(公元1040~1042年),铁面无私,公正廉明。他听说历任地方官借进贡端砚为名,盘剥百姓,砚工苦不堪言。包公查处了经办贡砚的书吏张考文,并出告示儆戒官员、士绅不得任意扩大贡砚数目,不准向砚工摊分工钱,减少贡砚,为端州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在《宋史列传第七十五.包拯传》中就记载着包公“不持一砚归”的事迹。

包拯离任时,船出羚羊峡,突然波浪翻腾,狂风骤起。包公事感跷蹊,经查问得知端州砚工为了表达他们的敬仰,特意托人送来了一方用黄布裹着的名贵老坑端砚。包公便将这方端砚抛进西江,刹时,江上风平浪静。

后来,那方砚化成了一块陆洲,这就是肇庆广利镇的“砚洲岛”。包砚的那块黄布形成了一片黄色的沙滩,人称“黄布沙”。后来人们在砚洲岛上建起了包公祠,至今香火不断,这就是西江二十景之“砚渚清风”。

岳飞与端砚

宋代抗金名将岳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英雄。据清人梁绍壬所着的《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岳飞使用的端砚“砚色紫,体方而长,背镌‘持坚、安白、不磷、不淄’八字”,以此表明抗金卫国、还我河山的意志,和绝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决心。岳飞还曾用端砚写就了气壮山河的〈满江红〉。

在岳飞遇害一百年后,宋末爱国诗人谢枋得不知从何处得到了这方砚。他一看砚铭,发觉砚铭的字体很熟悉,于是找出了家藏的岳忠武(岳飞)的墨迹,一对照,证实砚铭确是岳飞所书。谢枋得为了使后人能认识和妥为保藏岳飞这方砚,在砚背刻上一行字,“枋得家藏岳忠武墨迹,和铭字相若,此盖忠武故物也,枋得记。”

谢枋得与民族英雄文天祥是同榜进士,两人意气相投,交情甚笃。谢枋得对文天祥的品德深为敬重,就在文天祥起兵抗敌的前两年,他不惜割爱,将珍藏的岳飞砚赠给文天祥,文天祥在砚背上镌铭以记此事:“岳忠武端州石砚,向为君直(即谢枋得)同年所藏,咸淳九年(即1273年)十二月十有三日,寄赠天祥。”

文天祥还写了一首砚铭同时刻在砚背以明其志:“砚虽非铁磨难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据《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岳飞那八个字是行书,谢枋得写的是真书,文天祥的是草书,三人的书法“皆遒古”。@*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文房四宝中的砚,以广东的端砚和安徽的激砚名列前茅。歙砚原料产于婺源龙尾山、仙霞岭一带,绵延数百里。尤以龙尾山西麓武溪乡产高档的砚石料。龙尾山高二百仞周三十里,幽谷谋潭,草木葱贫,溪流湍湍,怪石兀立,素有“现山”之誉。从《婺源县志》上看,产石之佳者,不尽在龙尾山,尚有驴济,洗泥坑、洞灵岩等处。统称歙石,或婺源石。
  • 徽墨的生产始于南唐。创制人是奚超、奚廷父子。唐中叶至唐未,由于藩镇之乱,连年征战,大量的人口和经济重心南移,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县)南迁,为黄山白岳之奇和练溪、新安之妙所吸引,遂定居歙州。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此时得皖南的古松为原料,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终于创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经久不褪,香味浓郁的佳墨。南唐后主李煜,酷爱书法绘画,召奚廷担任墨务官,并赐给“国姓”。于是,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李廷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宋宣和年间,就出现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
  • 关于宣纸的由来,迄今尚无可靠的文字供考证。倒是生产宣纸的泾县,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一二一年),蔡论的弟子扎丹在皖南造纸,他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老师画像,以表缅怀之惰。年复一年,终未如愿。一天,孔丹徘徊于峡谷溪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溪上,由于流水终年冲洗,树皮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而洁净的纤维。 孔丹取以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大功告成。这就是后来的宣纸。还有一说,宋末天下战乱,有个叫曹大三的人,从太平县徒迁经县避难,见峡谷水清檀肥,逐定居于此,以察论本为生业,世代相传。如今小岭纸厂的曹运声、曹慈源、曹于南三位老艺人,均系曾氏后裔。可以说,宣纸的生产如纸的发明一样,绝非成于一旦,功就一手,也是无数能工巧匠经过长期苦心研制的结果。
  • 宣笔的产地泾县青戈江上游的花林,是个青山叠嶂、碧水如带、翠竹壁合、幽逸秀丽的地方。泾县产笔,历史久远。相传古代自有书契以来,中国便开始有笔,不过早期的毛笔很简易,也不叫笔。战国时期楚称笔为聿,吴称不律,燕称弗,到了秦代始称为笔。据记载,公元前二二三年,秦将蒙恬南伐楚国,路过中山(即现在宣城、泾县一带),得到毛纯质佳的兔毫,遂制造出第一批改良的秦笔。后人因称豪恬为笔工之祖师,那么,这种以中山之毫所制的亲笔,应该说就是宣笔的祖先了。
  • 歙砚和端砚并称,而端砚又较歙砚更佳,据说历代皆采端溪,到南唐李主时端溪石已竭,不得已才采用次之的歙。
  •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经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著功勋。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
  • 毛笔虽然是书写的工具,但随着毛笔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进,使毛笔日益完善和精美,逐渐也成为收藏,鉴赏的珍玩古物。但毛笔不易保存,笔毫易坏,所以毛笔的鉴赏更着眼于装饰意浓厚,色彩艳丽的笔管上。
  • 砚和笔,墨的诞生好比是孪生兄弟,几乎是同时出生,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它们发端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成形于商周,成长发展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明清为其鼎盛时期,并一直沿用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正渐渐地成为实用而精美的艺术品,在各个不同时代表现出不同特色,并产生了一些光耀古今的代表人物及艺术作品。
  • 您知道过去中国北方在冬天为了防止墨水冰冻,发明一种可以在砚台底下注入温水的“暖砚”吗?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即日起,至三月二十日止,将展出唐朝起至民初及日据时期,共五百多件古色古香的文房四宝及让你意想不到的有趣文房珍玩,欢迎民众在黄历新年期间参观。
  • 您知道过去中国北方在冬天为了防止墨水冰冻,发明一种可以在砚台底下注入温水的“暖砚”吗?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即日起,至三月二十日止,将展出唐朝起至民初及日据时期,共五百多件古色古香的文房四宝及让你意想不到的有趣文房珍玩,欢迎民众在新年期间参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