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僧介绍:明本国师

郑重
font print 人气: 931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天目山中独坐时,王臣膜拜道巍巍,
祥心不离莲花国,净土诗成阐化机。

这首诗中的主人翁,就是元朝时被仁宗皇帝尊为国师、被信众奉为“江南古佛”的中峰明本禅师。师(本文中专指明本禅师,以下同此)虽身为临济宗门下高足,然亦传承宋代以来南方佛教的思潮,以禅僧而兼修净土,并大力弘扬念佛法门。师主张“禅是净土之禅,净是禅之净土”。所作《怀净土诗》一百零八首中有云:

“禅外不曾谈净土,须知净土外无禅。两重公案都拈却.熊耳峰开五叶莲。”又《劝念阿弥陀佛偈颂》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三世诸佛、证此心佛,六道众生、本来是佛,只因迷妄、不肯信佛。智者觉悟、见性成佛,释迦世尊、开示念佛,弥陀有愿、接引念佛.观音菩萨、头顶戴佛。势至菩萨、摄受念佛,清净海众、皆因念佛,六方诸佛、总赞念佛,祖师起教、劝人念佛。捷径法门、惟有念佛,一代宗师、个个念佛,古今名贤、人人念佛,我今有缘、得遇念佛。念佛念心、念心念佛,口常念佛、心常敬佛…。”师孳孳以念佛行法、接引群萌的殷切婆心,跃然纸上!

师生于南宋理宗景定四年(纪元一二六三年),圆寂于元英宗至治三年(纪元一三二三年),世寿六十有一、僧腊卅七。师俗姓孙,浙江钱塘人。出生前夜,母李氏梦见一位道者,持灯笼至其家,翌日,师即呱呱坠地。师生而“神仪挺异,具大人相”,方始学步,便能盘脚趺坐;甫开口说话,即好歌赞梵呗;而游戏时,亦不离佛事。九岁丧母,十五岁时,师即决志出家,平日,“礼佛燃臂、誓持五戒”,白天诵持《法华》、《圆觉》、《金刚》等经典,入夜,则经行不卧;疲困时,辄将头碰触柱身,以自醒觉。

师廿岁时,因阅及《传灯录》中:“明知生是不生之理,为什么却被生死之所流转? “心生疑情,乃往参天目山(浙江临安县)高峰原妙和尚(宋理宗嘉熙元年至元成宗贞元元年,纪元一二三七至一二九五年),高峰原妙和尚(以下简称高峰),嗣法于临济十七祖雪岩钦禅师,于悟明心法后,至天目山立“死关”以成办大事,时年卅八岁。高峰居天目山,阅十七寒暑,足不出关,廿年影不出山,每以“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教人极力参究,务以克证为期。惟高峰一向孤峻严冷,不假辞色,参学之徒若应答不契,即闭门不见,是以“望崖而退者众矣!”高峰知师为法器(佛门中的重要人物),一见即欢然欣许,欲为师祝发(之前高峰未尝亲手为其徒剃度),其时师年廿四岁。明年,元世祖至元廿四年( 纪元一二八七年),师遂从高峰出家;出家前,师即因诵持《金刚经》至<持经功德分第十五>品:“…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恍然开解,此后凡诸内、外典籍,皆能通达其义趣。

师剃染后,随侍高峰清居天目山中;“昼服力役,夜事禅定。”十年胁不沾席,终能洞契高峰言下机趣。高峰特书一赞偈付师,俾众人知所依归,赞曰:“我相不思议,佛祖莫能视;独许不肖儿,见得半边鼻。”师虽独得高峰青睐,委以重任,却益发谦牧韬晦,不敢以师道自任。

元世祖至元廿九年(纪元一二九二年),松江瞿公霆发施田二百七十顷,就天目山之莲华峰,兴建大觉正等禅寺。三年后(元成宗贞元元年,纪元一二九五年),高峰行将迁化,将以大觉寺属师,师推辞不就;该年十二月,高峰圆寂,师作像赞一首,偈云: “揭开天目.坐断死关;峰高万仞,险绝难攀。”崇仰之情,溢于言表!尔后近十年期间,师行化于安徽、山西、江苏等地之山林湖海间,所至之处“王臣归依、龙象参诣。”师虽却避而拒之,而来学者却愈众。赵孟頫在浙江担任儒学一职时,曾请师开示“心要”,师为彼说“防情复性之旨”。赵孟頫入职翰林院后,仍多次遣使咨问佛法大要。赵公每传书师所为文示,又画师像,以分送同参道友,共沾法益!元成宗大德八年(纪元一三0四年),师四十二岁,返回天目山,庐居于高峰塔下;越明年,出主师子院。

元武宗至大元年(纪元一三0八年),皇太子赐号“法慧禅师”,师时年四十六岁。不久,师复辞师子院,云游四方;师德高望重,法化无疆,“所过辄成宝坊,俗率自化;海内学者望风信慕,识与不识,皆尊之曰大和尚。”其时,许多高官显贵,亟请师住持浙中诸山名刹,惟师固辞不就。师认为要做一位名实相符的好住持,须具备三种力:一道力,二缘力,三智力。师有云:“道,体也;缘、智,用也。有其体而缺其用,尚可为之,但化权不周、事仪不备耳。使道体既亏便无异无算,虽缘与智,亦奚为哉?或体用并缺,而冒焉居之,曰因曰果,宁无慊于中乎?”师自认为:“某无其实,故不敢尸其名!”其务实之风,凛然不可犯!

师虽自律严苛,接众却一本慈怀,随宜说法,未尝以高下贵贱而易其心眼。元祖顺比丘《中蜂和尚行录》云:“师之法量汪洋,辩才无碍。至于悲愿诱掖,谆谆诲谕。户屦日满,一无倦容。…闻说人过失,则俯首不答,凡传记语涉攻讦毁訾,则掩卷不观。僧有卧疾者,则济以汤药,而策其进道;僧有省亲者,则施以财法,而勉其孝养。 ”师诚为一善于自行化他、自牧牧人的如来使者。

此外,师(亦即明本国师)言行一致,所立言示训,若非平素躬身践履者,绝不轻易出口;而天性淡泊,视名利如敝屣;志乐头陀、谨慎细行等特德,皆可为学人百世之规范。师每痛斥“只尚言通,不求实悟”之辈,常叹道:“今之参禅不灵验者,第一、无古人真实志气;第二、不把生死无常,当作一件大事;第三、割舍不下累劫以来所积习染,又缺乏不退转的长远身心!”其根本的病因,出在众生不识自家性真圆明的本心,执迷逐妄、虚受生死轮回之苦。

师认为三世诸佛,历代祖师权巧示现,广设种种方便,其目的无非是要“破除众生生死情妄”,解决此一根本大事。因此,师每提醒学道信众,应当心系三要:第一、要为生死大事之心切;第二、要识破世间虚妄浮幻、荣辱得失等相;第三、要办一片长远决定心,永不退转。师并指明:“此三要苟缺其一则废,缺其二则失。三者俱缺,纵使背通三藏教,深读五车书,惟资业识、谩长高心,殊无所补于己躬也!”因此,学人若思得真实法益受用,当致力于根本之学也!

师最后一次归返天目山,是在元仁宗延祐五年(纪元一三一八年),五十六岁时;该年九月,仁宗为褒扬师德,特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并赐金襕裟,改师子院为师子正宗禅寺。此后,人们尊称师为“中峰国师。(中峰为师别号)。虽贵为一国之师,师却自认为只是个一无是处的“幻人”,曾应请作自赞诗云:“参禅禅未明,学道道何悟?从来只解平实商量,脱略人前只成笑具!年来衰病满空身,任运帷依幻而住。寄言怪怪学道人,动着何曾不相遇?呵呵呵,有甚长处!”

直到示寂前一年,元英宗至治二年(纪元一三二二年),师仍耿耿以未能顺遂其效学头陀苦行之初衷为憾,加诸身上的世间荣耀,只不过是因缘偶合的幻报罢了!遇佛诞及三元日,师每领众于观音大士像前发四十八愿,其一愿云:“从我今生,尽未来际,临命终时,无诸疾苦;正念现前,心不颠倒。生极乐国,见佛闻法,即悟无生。更往兜率内院,瞻拜慈氏。然后退位,出生娑婆,广度群迷,同登彼岸。”

英宗至治三年(纪元一三二三年)八月,师于天目山东冈端坐而逝,遗偈曰:“我有一句,分付大众。更问如何,无本可据(诸法皆空意)。”师殁之日,白虹贯于山顶;停龛三日,身体温润,容貌如生。师能诗善文,遗著有《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卅卷及《天目明本禅师杂录》三卷。目前佛教界常采行依净土法门荐亡的“三时系念”佛事,其仪规即出自师之手笔。

最后,谨再恭录明本国师《怀净土诗》一首,以显彰明本国师禅净双修之旨趣。诗云:

弥陀西住祖西来,
念佛参禅共体裁。
积劫疑团如打破,
心花同是一般开!

(文据《高僧行谊》)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富争议色彩的人物。秦始皇正面的作为,对于中国之大一统、政制的创建、中国版图的确立等,起到了关键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说过:“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 老子是春秋时代楚国苦县曲仁里的人,姓李,名耳,字伯阳。传说他的母亲有一次看见空中大流星飞过后就怀了身孕。老子生于开天辟地之前,是天的精灵神魄,由于是上界的神灵之气出现在李家,所以老子生下後姓了凡人的李氏。
  • 中国有一句成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现在被用来形容女子的美貌,但其实它最早是专指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贵妃。上述成语中的“沉鱼”,指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美女西施。
  • 东方朔的父亲张夷活到二百岁时仍面若童子。东方朔出生三天后,母亲田氏死了,这时是汉景帝三年。一邻家妇女抱养了东方朔,这时东方刚刚发白,就用“东方” 作了他的姓。东方朔三岁时,对天下任何经书秘文,都过目成诵,还常常用手指着空中自言自语。有一次,养母忽然发现东方朔丢了,过了一个多月才回来,养母就打了他一顿。
  • 清明节扫墓活动,来源于寒食节。寒食节在黄历三月,清明的前一、两天。汉代以前的寒食节,禁火时间较长,约一个月,后慢慢减少,至唐宋时期已减为清明前一天。
  • 据《后汉书》记载:郑玄曾拜马融为师,马融当时已经是很有名望的大师,有学生四百多人,所以,只有高级学生能够听到他亲自讲课。郑玄和其他同学一样,只能听高级学生转述老师讲过的内容。即使这样,郑玄没有因此懈怠或偷懒,依旧勤奋研读,如此三年而不辍。
  • 岳飞对子女教育极为严格。他每天对子女们的文武功课抓得很紧,学业完成之后,岳飞还要他们拿着畚箕,扛着铁锹,到菜园里劳动。
  • 武训(1838~1896)是清代平民教育家,今冠县柳林镇武庄人。因在兄姐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名训则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武训7岁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14岁后,多次离家当佣工,屡屡受欺侮,甚至雇主因其文盲以假账相欺,谎说3年工钱已支完。武训争辩,反被诬为“讹赖”,遭到毒打,气得口吐白沫,不食不语,病倒3日。吃尽文盲苦头,决心行乞兴学。
  • 提起“张三丰”,人们就会想到武侠小说和影视中那个仙风道骨、神功盖世的武当派宗师。尤其是金庸笔下的形象,更是令人荡气回肠。但那些描写大多都是杜撰,真实的张三丰在历史上是一位影响深远的修炼大成就者,他发扬了中华道家文化,创立了武当派道统和武功,留下了许多传唱不衰的神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