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经伦:靠约谈控制通胀 能走多远?

张经伦

人气 3
标签: ,

【大纪元2011年04月27日讯】在当前通货膨胀严峻的形势下,中共发改委马不停蹄“约谈”了众多企业及行业协会,各商会也集体保证重要消费品不涨价。然而,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定价的影子忽隐忽现,通胀的苦果民营企业能扛多久?

控制通胀有多种经济学办法,不外乎增加商品供给,减少货币流通,降低企业成本,但最近又长了见识,从中国大陆看到了“约谈”。

在当前通货膨胀严峻的形势下,中共发改委马不停蹄“约谈”了众多企业,近期已约见了康师傅和联合利华等企业,还有华润雪花、青岛、燕京、百威等四大啤酒巨头,此前还“约谈”了多家面粉企业与食用油企业。除此之外,中共发改委还“约谈”了包括全国工商联在内的多家行业协会。

“约谈”效果明显。康师傅公司原打算将方便面价格每桶上调0.5元,宝洁、联合利华、立白、纳爱斯四大日化公司原本也想上调旗下洗涤类日化产品价格,但经过发改委的“约谈”后,康师傅公司随后声明暂缓方便面涨价,联合利华也宣布暂缓原定在4月1日的价格调整,各大超市的四大日化公司的洗涤类日化产品也暂时保持了价格的稳定。

此外,全国工商联这一号称非行政机构的协会,也跟着发改委这一行政机构“吹起了喇叭”。在经过发改委“约谈”之后,据媒体4月13日披露,全国工商联将召开新闻发布会,为了抑制通胀预期,发稳物价倡议书,由各个商会集体宣布,保证重要消费品不涨价。

民企“被要求不涨价”之无奈

公众虽然不清楚发改委与企业及协会具体谈了什么,但根据企业和协会在相关声明中的字里行间,可以间接了解大概,明了企业“被要求不涨价”之无奈。

众所周知,中国通胀的根源来自于中共的滥发货币,43万亿的货币超发是导致通胀的罪魁。2010年前三季度,美国的GDP是14万亿美元,广义货币 M2(包括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的活期和定期存款)是8.7万亿美元。中国的GDP转换成美元是4.3万亿,而广义货币M2转换成美元达10万亿多。中国支撑不到美国三分之一的GDP却用了比美国还多的货币,盲目指责美国带来通胀的中共从不会反思自身。

超发的货币带来各种基本工业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对于企业而言,上游原材料成本的上升一浪又一浪,资料显示,2010年制造企业原材料价格上升30%到50%,而人力成本大约上升30%。

总体成本的上升令企业不堪重负,依靠内控已经无法消化成本上涨因素,产品涨价成了通货膨胀中求生的最后选择。

以日化企业为例,2010年下半年原材料上涨达60%以上,这也就是为什么宝洁、联合利华、立白、纳爱斯四大日化公司不约而同希望提价的原因之一。

而康师傅公司也称去年运费上升,同时面粉、棕榈油等各项原料价格持续上升,对利润产生压力,成本的增加是提价的主要原因。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富强面粉价格大约上涨15%左右,大连期货市场棕榈油价格也上涨约43%。此外,汽、柴油标准品价格每吨都上涨了600元以上。企业产品成本的增加是无疑的事实。

然而在中共发改委“约谈”之下,企业被迫“不涨价”,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定价的影子又忽隐忽现,企业被迫要消化成本的上升,为通胀买单,为政府的错误政策买单,还要背上中共所谓“搭车”涨价的骂名,成了政府的替罪羊。

垄断国企涨价之轻松

当然,也并非所有企业都被“约谈”禁止涨价,垄断国企就没有,而且还得到了发改委的支持。例如两大石油企业:中石油、中石化。

4月7日,发改委宣布再次调整汽柴油价格的通知,汽油每吨上涨500元,柴油每吨上涨400元,这也是发改委今年以来的第二次上调成品油价格,国内成品油价格创出历史新高。在2月19日的今年第一次提价中,汽柴油售价每吨提高了350元。

成品油的不断涨价似乎从来都不缺乏理由。国内官方专家称,涨价除了跟国际接轨之外,利比亚战局的长期化复杂化也是主要原因。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在利比亚的原油进口只占整体原油进口的3%,而且所谓“影响进口”还只是预期,更何况,经济学家郎咸平研究发现,中国进口原油只占每年总原油量的约37%。由此发现,与其说本次涨价依据的是利比亚战局的复杂化影响中东石油产区进而影响中国原油进口,倒不如说“跟风涨价”。

而且成品油价格一旦涨上去,再降价就成了奢谈,与国际油价接轨的论调在国际油价下降时发改委就完全失忆。

中共相关部门也承认中国成品油价格远高于美国,中国人均收入远低于美国,但最不可理解的是又提出了“裸油”理论,称中国成品油价格不含税价格低于美国成品油不含税价格,所以还能继续涨。

这令许多民众反感,除了暴露中国成品油税负高达42%,是美国的将近7倍之外,一些民众表示这给人一种“无耻”的感觉。

垄断国企为何是“约谈”的例外?

中石油中石化并不是亏损的企业,而且中石油、中石化更是号称世界上十大最赚钱的企业之一,亚洲最赚钱的公司。

媒体也曾报导,中石油2010年的净利润高达1399.9亿元,中石化去年实现净利润707.13亿元,两大公司加起来达2,100多亿元利润。这些利润除了送给国外股东外,其余的用途就知之不详。而资料显示,中国商品的总成本中运输成本占去了约15%,成品油价格上涨对推升物价的威力也不可小觑。

让成品油不涨价或降价,将会导致商品成本的下降,自然降低了物价上涨的压力,也许中石油、中石化的盈利会有所降低,但这也可以看作是这两家号称全国人民共同占有绝大多数股份的企业(国企)给全国人民“分红”的办法,那些全国“股东”们并不看重捞走多少利润,而看重能不能给他们实惠。

然而成品油价格频繁上涨,中共发改委为什么不“约谈”中石油、中石化?有人说他们是一家,有人说垄断国企惹不起,也有人说这两家企业是中共捞钱的工具。不管怎么说,两大石油巨头在质疑声中不断的调高着油价,而且得到了发改委的支持,成了挂着国企之名“抢劫”国民的垄断企业。

“约谈”为啥不找税收部门?

中共的税收是全世界税收最重的政府之一,重得令几乎所有企业都要做两套帐骗政府才能生存。

就中国高物价来说,学者郎咸平测算,中国税收占消费品价格的比重竟然高达64%,而商品本身的比重只有36%,中国老百姓每购买100元的商品中就包含有64元的税收,超过商品本身近1.8倍。如此惊人的高额税收加到商品价格里面,自然会造成物价高高在上。

这令减税成为减缓通胀可以考虑的方法。既然税收在消费品价格中占比重高达64%,中共政府降低税收必然能大幅降低企业的成本,使物价暂缓上涨,以降低通胀的压力。

但事实证明,中共没有,也绝不会把伸在民众口袋中的手拿出来,而是挖空心思找到了“约谈”的办法,将通胀的苦果加在民营企业身上。

“约谈”还能走多远?

依据最新的统计局数字显示,3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5.4%,创32个月来新高,而工业品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7.3%,经济学家称PPI对CPI的影响很快会传导过去;此外,3月份中国外汇储备突破3万亿美元,银行贷款增速也超过预期,通胀压力倍增。

没有解决通胀的根本问题,靠“约谈”来控制企业不涨价,最终或者导致资金力量薄弱的企业倒闭,或者使企业靠产品质量下降短斤缺两来维持成本保证生存,除非政府私下做出减税的承诺。有媒体报导康师傅和伊利一些产品已经开始采用新包装来减量不减价。

作为企业来讲,无视“约谈”是最好的应对通胀办法,不过估计有这样胆子的企业不多,除非被逼上了绝路。但随着通胀形势的进一步恶化,被逼上绝路的民企或会大量增加。

究竟发改委的“约谈”效果能坚持多久?

市场将会很快给出答案。◇

本文转自220期【新纪元周刊】“中国经济观察”栏目
http://mag.epochtimes.com/gb/222/9300.htm

新纪元杂志PDF版订阅(52期10美元)

相关新闻
通胀恶化热钱涌入 专家指中共两难
担心通胀影响政权 中共祭出物价管制
中共称“通胀老虎”美国制造  专家:欺骗百姓
澳媒:中共担心通胀威胁社会稳定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