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越农 咖啡达人愿传授秘诀

font print 人气: 138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4月6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方沛清河内6日专电)每天上班前,先来杯咖啡已成为许多越南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当地文化的重要步调之一。

事实上,自法国殖民时期,越南就开始种植咖啡,每年为越南赚进大笔外汇,也成为世界第2大咖啡出口国。

在河内和胡志明市,街头巷尾咖啡店林立,有的装潢气派,有些则是街头热情的小贩,兼卖点心和热茶。三五好友相约喝杯咖啡在越南是极普遍的社交方式。

而在越南大勒(Dak Lak)则以生产咖啡闻名全球和国内,在当地种植30公顷的台商黄启峰表示,大勒自法国殖民时期就开始种植咖啡,有一定的种植技术和水准,但当地农人不太重视品质,不论好坏、成熟与否的咖啡果实一起采收,因此中高品质的咖啡豆会一起卖给收购商,品管难掌控。

一谈到咖啡,民国44年出生的黄启峰很快的打开话匣子,如何种植、如何提高品质,如何烘焙,处处都是学问,丝毫马虎不得。

黄启峰4年前由种植茶叶转型种植咖啡,他说,这是很困难的过程,大勒地区种植茶叶和咖啡都是好地方,但大勒的茶叶被污名化,台湾媒体普遍报导越南大勒茶叶有残余农药,或是越战时期遗留的“落叶剂”,使得台商在当地种植茶叶很难生存。

身兼林同省台湾商会副会长的黄启峰强调,从越南出口到台湾进口要经过多少关卡,安全性绝对值得信赖;至于落叶剂问题,他说,考证越战时期落叶剂是散布在中西部的一些交战省份,林同省是完全沾不上边的。

黄启峰在大勒的咖啡园采用有机肥料施肥,与越南农人采用化肥的方式不同;在强烈要求品质的原则下,黄启峰生产的咖啡在越南和台湾已具相当知名度。但他表示,这里的咖啡农荷包永远不够用,赚不到什么钱,利润大多由外国公司收购商赚走。他的咖啡则是自制自销,大多销往台湾,部分销往日本、欧洲。

黄启峰说,茶叶工人愈来愈少,是他转型种植咖啡的最主要原因;目前已经营了4年,每年可以生产30吨咖啡生豆。

他说,咖啡是一个很不错的产业,在大勒颇具发展潜力。他希望将自己种咖啡的知识和经营管理方式传授给越南农民,让他们也能提升咖啡品质和产量,造福越南农民。(本文附有照片及影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别于都会区的生活习性,南投县的鹿谷乡一进入夜晚就十分地宁静。深夜十点多,有位来自远方的都市游客找到了许佑存,在品尝和他的“冻顶咖啡”咖啡之后,心满意足的说:“啊!终于让我找到这么好喝的咖啡了!”
  • 〔自由时报记者王善嬿/嘉义报导〕云林咖啡农黄进仲,20年前因台风天修屋顶不慎摔下,造成脊椎碎裂,一度无法行走,他靠意志力复健并种植咖啡,如今成为咖啡达人,并与南华大学合作建立行销管道,将咖啡外销日美。
  • 劳委会台南职训中心在古坑新庄村举办“咖啡生产与调制技能训练班”,首度邀请咖啡达人指导种植咖啡树,从根本提升咖啡品质,职训局表示,希望借此建立台湾“华山咖啡”名号,3年后验收成果,将台湾咖啡带进世界舞台。
  • 嘉义县梅山乡民陈皇仁连续3 年勇夺台湾精品咖啡豆评鉴特等奖,荣耀得来不易,县长张花冠今天亲自拜访,并致赠“香冠全台”奖牌,陈皇仁则分享种咖啡豆的成功经验。
  • 【大纪元2011年01月24日讯】〈大纪元记者邱金蝉嘉义报导〉嘉县梅山乡民陈皇仁连续3年勇夺台湾精品咖啡豆评鉴特等奖,县民与有荣焉,县长张花冠24日下午由县议员郭芳宜和农会总干事黄世裕等人陪同,亲往陈宅表示祝贺之意,并致赠“香冠全台”奖牌,而后一起分享他种植咖啡豆的成功经验。
  • 神与我们并肩作战,高智晟,维权
    人类战争史上,法西斯集团发动战争大多以抢掠为目的,但中(共)国政府发动对人民的战争其阶段是有些异势。战争大多是在野蛮抢劫完成后,受害公民企图依法维权时打响。“太石村血腥暴力事件”“汕尾杀人事件”及山东省(当局)发动针对盲人陈光诚的战争其规律无不如是。
  • 尽管莫札特的生命短暂(1756年─1791年),但他创作了六百多部不同流派和风格的作品; 他创作了交响乐、室内乐、管弦乐作品、歌剧、合唱音乐和歌曲。 他创作的歌曲鲜为人知,经常被大众忽视,其实他的歌曲有其独特的美感和音乐趣味。
  • 神与我们并肩作战,高智晟,维权
    二○○三年以来,不断发生类似太石村及陕北油田事件般官员虐民的冷血事件,受到残暴伤害的公民规律性地状告无门,和平的抗争必遭野蛮报复,中国的出路何在?中国人的出路何在?
  • 神与我们并肩作战,高智晟,维权
    对中国公民而言,尤其对具有法轮功修炼者身份的中国公民而言,他们的人身自由甚至是生命,实际上是处在一种完全不能确定的、恐怖的风险状态中,当当局感到有任何的“不安全”——有时根本就是一些官吏偶然的臆症发作——灾难即会降临。
  • 香港拥有一百年的殖民史,东西文化交汇,曾和很多文人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1974年,台湾诗人余光中赴港任教,写下“姑且叫它做家吧”,其后他有11年时间在港度过,这段时间是他的黄金创作期,沙田山居成为他生命中最愉快的日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