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神传文化】大系列之“点睛传统”(3)

上善若水--老子篇(下)

千载雪
font print 人气: 119
【字号】    
   标签: tags:

老子出关

老子在周都居住了很久,后来见周王朝日渐衰败,于是决定离开周都。他开始到处云游,一方面清修自己,另一方面也想把自己的理念传给更多人,教化一方百姓。

老子骑着青牛往西要到秦国,途中得经过函谷关。函谷关大概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后来关口移到今天的河南新安县。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

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尹喜爱好观天文,爱读古籍,这天他正站在城关上瞭望着,只见关谷中一团紫气云集,从东方冉冉飘来。关令尹喜是修养好、学识高深而根基非常好的人,与老子有很大的缘分。

他一看此气象,心里一顿,这是圣人将来的吉兆啊!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今天一定有圣人要经过我的城关了,不知是哪一位?关令尹喜早就听过老子的大名,心想莫非是老子来了?于是赶紧派人打扫街道,夹道焚香,恭迎圣人。


老子(clipart.com)


不一会儿,就见到一位气质非凡、仙风道骨的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果真是老子!

关令尹喜知道他将高飞远走了,心想一定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于是缠着他,要他写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老子当然是不乐意,但不答应,关令尹喜是不会放他出关!没办法,老子只得答应。另外,老子答应他还有一个原因,他观看关令尹喜长相,知道他非一般常人。

相传,关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关尹子》。当然,老子也颇为欣赏关令尹喜,知道他也是的大智者,所以有种得遇知音的感觉。因此,也就为他著书,实则是经由他的手,把此种清修无为的方法留给人们,但又不能写的太明白,所以很多人看了不知所以。

当时老子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字一字地写在简牍上,先写上篇,接着写下篇,据说写了几天。写完一数,共有五千多字,取名《道德经》,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共分成八十一章。

终于,一部五千言惊天动地的伟大著作《道德经》诞生了!当老子写完的时候,他看到天空出现一只特别美丽的仙鹤在那里翩翩起舞,还看到天上诸仙的笑容。

关令尹喜读到如此玄妙的著作,心中大为折服。他对老子说:“拜读您的著作,我再也不想当边境官,就想跟您一起出走了!”老子莞尔一笑,答应了。传说,关令尹喜真的跟着老子走了,后来还有人看到他们两人一起出现在西域流沙,而且都活了好长好长岁数!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老子来到中原大地,横跨江河,西游出关,传道度人,南下蜀国讲经救世,最后留下其智慧结晶《道德经》一部。因此,《道德经》是中华神传文化的瑰宝,教人向善、返本归真、顺应天意,目的是给世人奠定修炼文化。自古以来,一直为中国人所尊崇,也深受其益。

如今,很多人只是把《道德经》当作学问来研究,几千年来,也研究不明白。其实那些文字所表达的是一种境界,一种心态,为的是脱离这种世俗,而不是让人沉浸在研究学问的误区中;那么反过来说,当人们洞彻宇宙与生命奥秘的时候,自然就会成为人中的智者!

当时光流转了两千多年之后,今朝回顾老子的成道经历,就会发现,一个人要想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须先有“大德”才会具有一种“奇缘”!

“上善若水”哉!@*

(本文完)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华文明是以水治为开端的。从原始先民虔诚的海河崇拜、奇异的神话传说,到先秦诸子以水喻道的洞见,以及外师造化,终得心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无一不浸透着流水的神韵和大道的空灵。
  • 古今中外的无数先贤、学者对“水”的体悟,都和老子的理论大体一致。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据说泰勒斯曾向埃及人学习观察洪水,很有心得。
  • 杨万里,南宋杰出的诗人。他自幼读书勤奋,博学广闻。他为官清正廉洁,人们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这正是他清贫一生的真实写照。
  • 当天夜晚,他梦到县城隍到省城南门,撤走随从,只留下一位穿青衣的人驾驶马车,并告诉农夫说:“你暂且跟我去参加会议!”于是,农夫便跟随他,来到一个省府县城隍都在的地方。
  • 在中国悠久的文明历史中,“和”一向是中华民族推崇的传统道德,是涵盖自然、社会、内心等层面与各领域的基本原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规定,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一种高尚的民族精神。
  • 君子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孔子在《论语》一书中多次提出“君子”,并对其道德内涵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阐释。
  • 古人学习始终以致用为纲,重在实践,讲求无倦与精进,学贵有恒,最忌一曝十寒。也就是对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功到自然成,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看似一个简单的“德”字,却紧密联系着朝代的兴衰。明君有德而国兴,昏君无德而亡国。历史大量的篇章,足以见证德的价值何其威严。
  • 古人所谓“和”,是“异”中之“和”,无“异”就无“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
  •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桓荣被任命为议郎,教授太子读书。桓荣博学敦厚,光武帝对他十分满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