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神传文化】大系列之“点睛传统”(1)

倾听历史的涛声(代序)

千载雪
font print 人气: 22
【字号】    
   标签: tags:

前些日,几位朋友约我到一个半岛的最南端游玩,因为那里有两个大海的分界线。在门票上看,这两个大海真的算是“泾渭分明”,分界处一条白线一清二楚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我们到这里的时候,海雾出奇的大,根本看不清分界线,我只好到海边的礁石上独自坐在上面,领略一下那雷霆万钧的磅薄气势。后来,大海到了涨潮的时间,只见一浪高过一浪的海水怒吼着向岸边的礁石扑了过来,无数的水花溅到我的身上。

身上很多地方都被海水淋湿了,可是我依旧如一座雕像般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因为我在想:这巨大的海浪用这种雷霆万钧的夺人气势,在涨潮的时候直扑岸边,那些赭红色的礁石像一部部石化的书页般静卧在那里。一种不可驾驭的“动”,与这般万古的沉静相依相偎构成了一幅绝妙的景致。

那么反观中华民族的煌煌历史,不也是这样吗?多少生命与历史事件,在那滚滚的时间与机缘的潮流中,保持了生命的傲然本色,顺应时代和历史,给今天的人们开创了那万古不朽的篇章。

历史是流动的,但是历史的动力不会改变。就像海水总是按照它自己的规律有序的潮涨潮落,在阵阵的涛声中,彰显规律的无情。而那些在历史中涌动的“风流人物”,正因为他们要给今天的人类留下一段闪亮的胶片和坚实的足迹,所以才显得那么难能可贵。

那么,本系列就是通过对一些历史人物真实的经历,告诉人们,那些古往今来的大德与高士们有着怎样的经历,才能促成他们为后人奠定那段绚烂多彩的历史与文化呢?

说得再浅白一点就是:什么样的经历会让屈原用投江的方式,证明自己对国家、百姓的一片忠心呢?文天祥为何能做到“留取丹心”,卞和为何能做到即使双脚都被砍掉了,还能坚信那是一块玉且执意要献给君王?袁崇焕为何能如此的铁骨铮铮等等。

一个风流一时的人物,作出可以让无数后人敬仰的事情,不是头脑发热而做,是需要从小到大所受教育或某种机缘的奠定,而促使他能在那一生作出那么杰出、感人的事情,令后代敬佩。

这个系列就是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要把传统写“活”了,换句话说,就是让传统“活”起来,而非简简单单的成为一种说教或理念,使其成为一种有血有肉的生动历程,这才是我写这个系列的根本目的。这个系列也是《神传五千》传统文化大系列中的分支系列。

就让那两大海相遇时所发出的阵阵涛声伴我们走进历史,倾听那先人的脚步声吧……

是为序。@*

2011.6.4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华文明是以水治为开端的。从原始先民虔诚的海河崇拜、奇异的神话传说,到先秦诸子以水喻道的洞见,以及外师造化,终得心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无一不浸透着流水的神韵和大道的空灵。
  • 古今中外的无数先贤、学者对“水”的体悟,都和老子的理论大体一致。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据说泰勒斯曾向埃及人学习观察洪水,很有心得。
  • 杨万里,南宋杰出的诗人。他自幼读书勤奋,博学广闻。他为官清正廉洁,人们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这正是他清贫一生的真实写照。
  • 当天夜晚,他梦到县城隍到省城南门,撤走随从,只留下一位穿青衣的人驾驶马车,并告诉农夫说:“你暂且跟我去参加会议!”于是,农夫便跟随他,来到一个省府县城隍都在的地方。
  • 在中国悠久的文明历史中,“和”一向是中华民族推崇的传统道德,是涵盖自然、社会、内心等层面与各领域的基本原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规定,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一种高尚的民族精神。
  • 君子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孔子在《论语》一书中多次提出“君子”,并对其道德内涵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阐释。
  • 古人学习始终以致用为纲,重在实践,讲求无倦与精进,学贵有恒,最忌一曝十寒。也就是对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功到自然成,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看似一个简单的“德”字,却紧密联系着朝代的兴衰。明君有德而国兴,昏君无德而亡国。历史大量的篇章,足以见证德的价值何其威严。
  • 古人所谓“和”,是“异”中之“和”,无“异”就无“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
  •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桓荣被任命为议郎,教授太子读书。桓荣博学敦厚,光武帝对他十分满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