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今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人气 4522

【大纪元2011年07月29日讯】历史上的今天,1914年7月28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标志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自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历时四年,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导致1,000万左右的人丧生,2,000万左右的人受伤。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属同盟国阵营,英国、法国、俄国和意大利则属协约国阵营。在战争期间,很多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加入了协约国。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

这场战争影响了至今几乎百年来的世界格局。战后,欧洲削弱,美日兴起,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埋下了20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隐患;大战期间在俄国成立的社会主义苏俄政权还引发共产主义在世界各国扩散,直接孕育了20世纪后半叶的“冷战”。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中国“五四运动”,更影响了中国近代迄今之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等各方面。

开战原因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Serbia)族学生普林西普(Princip)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Sarajevo)开枪打死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erdinand)。萨拉热窝暗杀事件引起了一系列强烈反应,奥匈帝国发出通牒,要求塞尔维亚采取行动惩罚肇事者,当奥匈帝国认为塞尔维亚没有做到的时候,进而对塞尔维亚宣战。由于种种集体协定防御条约和复杂性的国际结盟关系,在数周内主要欧洲列强纷纷卷入战争,最终演变成全面战争。

普法战争 德法矛盾

当时在德国的土地上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十数个大小不一的日耳曼人小邦国组成的日耳曼邦联,其中最具实力的大邦普鲁士为了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进而与法国等列强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便领导日耳曼邦联,于1870年诱发法国开战并击败法国。这场战争法国大败,御驾亲征的法皇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大获全胜后趁势率各邦国联合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德意志帝国。法国战败后,被逼签下了条件非常苛刻的和约:法兰克福条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普军在收齐赔款前,可驻军于法国。此外,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的登基大典于法国的凡尔赛宫举行,这大大羞辱了法国,挑起德法两国之仇恨。战后法国复仇主义盛行,亦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主因。

巴尔干战争 奥匈和俄国冲突

在1878年,在柏林会议上,俄国在保加利亚的势力大大被夺;而奥匈则在赫塞哥维纳、波斯尼亚两地取得保护权,这令俄国大为惊慌,试图以支持塞尔维亚以对抗奥地利的扩张。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和俄国的冲突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伏线。

“同盟”“协约”对立

普法战争后,德国总理奥托.冯.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采取结盟政策,以孤立法国。1879年,德国选择与奥匈缔结了秘密的德奥同盟。此外,意大利在争夺北非突尼西亚失败,让法国在1881年兼并该地。为了争取支援,意大利跟德国和奥匈结盟,是为三国同盟。

法国在1894年与俄国结下军事同盟。是为法俄同盟。在1904年,英国与法国签订《英法协约》。受法国鼓励,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其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条约》。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有感德国在鄂图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是以组成三国协约。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

经济及工业化发展催促着当时各国政府争夺殖民地以取得原料供应地及市场。两大军事集团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于1900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势以维持安全,在1905年开始建造无畏舰,并在1907年德国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更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而在陆军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国常备军由42万扩充至87万,法国则由50万扩充至80万,俄罗斯也准备由80万增加到230万,最后虽未达标,但其陆军已有140万,乃全欧之冠;奥匈的军队由27万扩张至80万,意大利由20万扩张至35万,最后美国也相应欧洲局势紧张将军队数由3万4千人扩张至16万。

导火线: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1914年6月28日,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族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一名参加塞尔维亚恐怖组织“黑手党”(Black hand)的波斯尼亚学生)枪杀。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得到德国的支援后,于1914年7月28日出兵塞尔维亚。这件事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战事爆发 世界各国参战

“同盟””协约”开仗–1914年7月28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罗斯开始总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并向法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在德俄发生战争时保持中立。法国拒绝,并进入总动员。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立国时已保持永久中立的比利时。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又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和维护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向俄国宣战。8月12日,英国 向奥匈宣战。

随后,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作战),其中以西线最惨烈。


第一次世界大战日德兰海战中的英国皇家海军。(网络图片)

土耳其参战–德国为了牵制俄国,于是答应向鄂图曼土耳其提供一亿法郎的贷款,以换取其参战。于是土耳其于1914年10月29日正式参战。

意大利转投协约国–1915年5月,意大利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阜姆和达尔马提亚,于是投向协约国一方,对同盟国宣战。同时,圣马利诺亦派志愿军

协助意大利,以及圣马利诺战地医疗队。意大利军虽然实力较弱,交战初期即损失近30万人,但却成功拖住了奥匈40个师的兵力,缓减了俄法的压力。

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1915年9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并出兵30万,配合德奥联军攻击塞尔维亚,结果同盟国很快便占领塞尔维亚全境,塞尔维亚政府及军队被逼撤退至希腊的科孚岛。

日本参战–日本自从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打败中国及沙俄后,欲向中国获得更多利益。为获得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权益,日本在1914年9月向同盟国德国宣战,发动了青岛战役,11月攻占青岛。

美国参战–1917年2月3日因德国使用无限制潜艇战,使美国多只船只被击沉,美国与德国断交。2月24日,美国驻英大使佩奇收到破获的齐默曼电报,电报称如果墨西哥对美国宣战,德国将协助把美国西南部还给墨西哥,于是美国以此为根据,于4月6日向德国宣战。


1917年4月6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宣布与德国断交的情景。(网络图片)

拉美诸国参战–在美国参战后,拉丁美洲诸国亦跟随美国向同盟国宣战,结果使这场战争的范围再度扩大。但这些国家大多在名义上参战,并未实际投入战争。

中国参战–中国当时为段祺瑞统治下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为了获取利益,于是便投向较有利的协约国一方,1917年3月14日与德断交,8月14日对德奥宣战。

大战结束

俄国退出–俄国本身为农奴制的经济体系,经不起东线持续的战事,结果其国内经济崩溃,工厂倒闭,失业率骤增,军火补给极度困难,士兵极度厌战。1916年冬,俄国内部各种矛盾加剧,莫斯科的罢工人数更达至百万人以上,结果,俄国二月革命在1917年3月8日爆发,令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亚历山大.克伦斯基领导的临时政府仍然继续战争,但又再被德奥联军击败。结果俄国工人及农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儒略历10月),由布尔甚维克领袖列宁领导了一场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共产政府和第一个共产国家。列宁其后与德国签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并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德国变天–不断传来的军事失败的消息使德国国内的矛盾加剧。1918年9月,兴登堡元帅建议在德国议会提出要“结束战争”。但德军的最高统帅部却仍死心不息,意图用剩余的海军舰只与英国海军进行最后决战。结果德国水兵因不愿送死,在基尔港发生哗变,并迅速蔓延到整个海军及全国。11月9日,德国首都柏林亦发生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并逃至荷兰。11月11日,德军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同盟国投降–虽然俄国退出战争,但德国的各盟国──鄂图曼土耳其、保加利亚及奥匈却因持续作战,致使经济崩溃,国内各民族发生起义,结果无力再战,相继向协约国求和。

巴黎和会–战后各国于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议,称为“巴黎和平会议”(Paris Peace Conference,简称巴黎和会)。会议的重大决定由美国总统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David Lloyd George)和法国总理乔治.克列孟梭(Georges Clemenceau)主持。威尔逊总统主张宽大对待德国;英国因与德国有不少经济活动交流,亦主张公平和不太苛刻的对待德国。但法国却因为复仇心作祟,主张严惩德国。最后,诸国与德签订的议和条约──《凡尔赛和约》,因应法国的要求而向德国强加了巨大的割地赔款及限制军备条款。但同时间,并未处置德皇威廉二世、兴登堡元帅、鲁登道夫将军等决策者。结果为德国在20年后挑起规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其他和约–战胜国与其他战败国亦分别签署了条件苛刻的和约,战胜国与奥匈帝国的奥地利部分签署《圣日尔曼条约》,奥匈帝国被划分为多个民族国家;与保加利亚签署《讷依条约》,保加利亚失去爱琴海出海口,并须赔款4亿4500万美元;与匈牙利签署《特里亚农条约》,匈牙利领土大幅减少;与鄂图曼土耳其签署《色佛尔条约》 ,彻底瓜分鄂图曼土耳其的领土。

以《凡尔赛和约》及其他各个和约所构成的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就是所谓的凡尔赛体系,对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国际格局巨变

四大帝国覆灭–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沙俄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鄂图曼土耳其帝国这四大帝国覆灭,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兴起,如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匈牙利和伊拉克等。

欧洲削弱 美日兴起–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而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从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这场大战也削弱了法、意、德;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纽约;日本也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并侵占了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胶州湾及山东半岛。

无产阶级革命–大战期间,俄国发生无产阶级革命,使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从此共产主义便开始在世界各国扩散,至1922年,苏俄收复乌克兰,建立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世界各地相继建立共产主义政党或政权,直至冷战结束为止。

德国复仇–《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悉数推给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还被解除武装,德国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且不许拥有空军。《凡尔赛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造成德国货币疯狂贬值,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因而引发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德国人为摆脱《凡尔赛条约》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另外,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其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本土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种种因素配合,德国在希特勒的纳粹党的领导下,终于引爆另一次规模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国“五四”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系战胜国,虽然因此停止对战败的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庚子赔款,并在巴黎和会中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但由于当时北洋政府的软弱遭受列强拒绝,并签署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此做法成为中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1919年5月4日由于山东问题中国北京的青年学生及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了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并使得之后中国政府在6月28日没有签署凡尔塞和约。此运动对中国近代迄今之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影响甚巨。

(责任编辑:肖笙)

相关新闻
德国还清一战赔款 引发中日赔款争论
黄天辰:从德国用92年还清一战赔款谈起
一次世界大战纪念日 悉尼人悼念阵亡将士
黑山奥匈帝国古城堡 将变身渡假酒店
纪元商城
这种肥皂不会耗损 永远陪伴你
每日更新:春天里的素色清道夫 不知疲倦
这种杯子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个被捕
这些亚马逊好物 让你生活品质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