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傀儡”的由来和传说

明珠
font print 人气: 1057
【字号】    
   标签: tags:

说起“傀儡”这个词,现代人马上会想到木偶或受到别人控制的人。在中国古代,傀儡的名字叫“倡者”,本意是会唱歌跳舞的人。偃师是最早造出“傀儡”这种东西的人。

偃师造“傀儡”,能歌擅舞

如果说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比现在的高很多,也许有很多人不相信。其实现在最先进的机器人,都比不上三千年前中国的偃师所造出来的傀儡。

据《列子.汤问》记载,周穆王(约公元前1001年~公元前947年)曾到西部视察。他越过昆仑山,到达弇兹山--又名崦嵫山,在今甘肃省天水县西境,古人认为那是太阳降落的地方。

返回时,尚未到达中原地区的路上,有人自愿奉献技艺给周穆王,此人名叫偃师,穆王召见了他,问道:“你有什么才能?”偃师说:“我能按您的想法去造任何东西。我已经造出一件东西,希望大王先看一看。”穆王说:“过几天你把它带来,我们一块儿看看。”


明.戴进〈观戏〉


过了一天,偃师又来拜见穆王,穆王召见了他,说:“和你一道来的是什么人啊?”偃师回答说:“是我所造的能唱歌跳舞的人。”穆王惊奇地看着它,行走坐卧就和真人一样。

偃师摇摇它的头,它便唱出了符合乐律的歌;弄弄它的手,它便跳起了符合节拍的舞。你想叫它干什么它就能干什么,千变万化。穆王以为是个真人,便叫随行的嫔妃及宫女一起来观看。表演快要结束时,那个会唱歌跳舞的人眨了眨眼睛,向穆王的左右嫔妃招手。

穆王大怒,立刻要杀偃师。偃师十分害怕,连忙剖开那唱歌跳舞的人让穆王看,原来都是用皮革、木料、胶水、油漆、白粉、黑粉、红粉、青粉等材料凑合起来的,穆王仔细察看,发现傀儡体内的肝、胆、心、肺、脾、肾、肠、胃,体外的筋骨、四肢、骨节、皮肤、汗毛、牙齿、头发等,全是假的,但却一应俱全,聚合起来又和一开始见到的一样。

穆王试探着拿走它的心,它的嘴便不能再说话;拿走它的肝,它的眼睛便不能再看东西;拿走它的肾,它的脚便不能再走路。穆王这才高兴地赞叹道:“人的技巧竟能与创造万物的天帝具有相同的功能吗?真神奇啊!”于是命令偃师坐上副车一同回到中原。

古人的创造比现代神奇多了

春秋时期的鲁班曾造出攻城用的云梯,下无支撑点,却可以凌虚仰攻;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曾用木材造出木鸢,能在天上飞三天而不用停下来。他们都自称是最高的技能,而他们的弟子东门贾、禽滑釐听到了偃师的技巧,便告诉两位老师。尔后两人再也不敢谈论自己的技艺,却时时拿着规矩(古代制造用的工具)在研究。

现在的人用现代科学的原理来推理中国古代的科技,认为那都是不存在的,只是一种传说而已。其实中国古代的科学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子,直接按照天地万物演化的原理来研究,所以古人造出来的东西可比现在的东西神奇多了。偃师造的这种“傀儡”不用电能,想叫它干什么它就能干什么,能像一个跟班的带着走。现在的机器人没电还不好使。

“傀儡”这个词最先出现在唐代的典籍中,见于《贞观政要.慎所好》:

贞观七年,工部尚书段纶奏进巧人杨思齐至。太宗令试,纶遣造傀儡戏具。太宗谓纶曰:“所进巧匠,将供国事,卿令先造此物,是岂百工相戒无作奇巧之意耶?”乃诏削纶阶级,并禁断此戏。

唐太宗禁止在朝廷中观看这种傀儡戏耍,认为工部尚书段纶既然推荐巧匠给朝廷,那一定要用在对国家有用的制造上,而且君臣应把精力用在国事上,看这种戏耍对治理国家没有任何益处,还容易犯上玩物丧志的毛病。工部尚书段纶的官位因此被削减了等级。

唐代“傀儡”戏耍,似现代“提线木偶”


现代常见的“傀儡”就是指木偶剧中的提线木偶,木偶的身上各个关节连了很多线,由人来控制它做各种各样的动作。并由人配音来表达剧情。(Getty Images)


唐玄宗李隆基曾写过一首〈傀儡吟〉诗:“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全唐诗.卷三》)

由唐玄宗的诗中可以看出,偃师的技巧并没有流传下来,唐代这种用于表演的傀儡可能跟现在的“提线木偶”差不多,必须由人来操纵连在木偶身上的线以控制傀儡(木偶)的动作。唐玄宗不遵守唐太宗的禁令,在朝廷中又恢复观赏这种傀儡的戏耍,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以至于出现了安史之乱,断送了开元盛世。

据说傀儡在汉代用于丧乐及嘉会,隋唐已用于表演故事,宋代更加盛行,有杖头傀儡、悬线傀儡、药发傀儡、水傀儡、肉傀儡等。据宋朝高承《事物纪原.博弈嬉戏.傀儡》记载:“世传傀儡起于汉高祖平城之围,用陈平计,刻木为美人,立之城上,以诈冒顿阏氏,后人因此为傀儡。”

高承的记载也只是一种传说,因为《史记》及《汉书》中有关平城之围记述都比较详尽,汉高祖被冒顿单于围困在平城,确实是采用陈平的计谋,派使者用金银珠宝贿赂单于的王后阏氏,请阏氏为之关说而脱困。并非用木偶刻冒顿阏氏于城上。

在中国古代,还有一种东西也被称为傀儡,就是被一些有道行的道士役使的狐妖。据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记载,乾隆四年在京师有一道士,会使用五雷天心的法术役使狐妖,且过后必须弄一些鸡蛋及白酒给这些狐妖吃,作为报酬。道士还特别说明,如果役使狐妖去偷东西、害人或做一些淫邪之事,那么“天谴立至(报应马上就到)”。

我们现在常见的“傀儡”就是指木偶剧中的提线木偶,木偶的身上各个关节连了很多线,由人来控制它做各种各样的动作,并由人配音来表达剧情。

笔者前几年看了这种木偶剧,曾有所领悟:世人都不愿意当傀儡,怕被他人控制。可是人的七情六欲,各种欲望的执著及一些后天形成的观念,就如同傀儡身上的线,它控制着人无知地做着错事,在人世间为了名、利、情而争斗不休,并由于造业(做坏事)而承受着各种灾难和病痛,有很多人不相信报应,认为灾难和病痛是自然发生的。

人只有去掉那些不好的欲望和后天形成的观念,返本归真,才能真正地主宰自己,不当傀儡。

--摘编自《看杂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杭州雅扇”自古有名。尤其是南宋迁都临安(即杭州)后,制扇工艺更为发达,形成了许多的著名商号,如“徐茂之”、“青茂”、“陈家”、“周家”等品牌。自南宋以后,杭州制扇业极为发达,与丝绸、茶叶齐名,被视为“杭产三绝”,也是杭州“五杭”(杭剪、杭线、杭烟、杭粉、杭扇)之一。
  • 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隋唐之后,羽扇与纨扇大量出现,而这时期的文人墨客喜爱把玩扇子,视其为“怀袖雅物”,一些诗人词人,除了饮酒作诗,经常边摇纨扇边吟诗作赋。历代文人墨客们还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抒情言志,形成了独特的“扇子文化” 误点成蝇 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三国时,汉恒帝曾赐曹操一柄“九华扇”,十分名贵,其子曹子建特为此写了一篇《九华扇赋》。 曹操便请杨修为他画扇,不料杨修不小心将一滴墨掉到了扇上,他急中生智,将扇上的墨点画成一只欲飞的苍蝇,曹操看后竟误以为真,忙用手去拍打。从此,“误点成蝇”的典故流传至今。 唐伯虎巧画扇面 唐伯虎很擅长画扇面,他技艺超群,远近闻名,有好事者不服气,就故意出难题刁难。 一天,有人来请唐伯虎画扇面,要求他在小小的扇画上画100只骆驼。唐伯虎什么也没说,点点头就开始画了起来。只见他先画了一片沙漠,又在沙漠中间画了一座孤峰兀立的大山。随后在山的左侧画了一只骆驼的后半身,它的前半身正被山壁挡住;在山的右侧画了一只露出前半身的骆驼,正被主人牵着。画完后,唐伯虎放下了笔。 来人一看就急了,说:“这可不够一百只啊!”唐伯虎立即又拿起笔来,在旁边题了一首诗:“百只骆驼绕山走,九十八只在山后,尾驼露尾不见头,头驼露头出山沟。”来人一看,哑口无言,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没过几天,又一个秀才模样的人让唐伯虎画扇。他自己命了一个题,叫《花香》,但扇面上不要一瓣花。唐伯虎点点头,就在扇面的右边画出几片绿叶来,一群蜜蜂,一只蝴蝶,正飞了过去。然后,唐伯虎在扇面上题了“花香”二字。秀才看了,赞叹不已。◇
  • 【大纪元2011年03月18日讯】箫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箫源自远古时期的骨哨,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其音量较小,常用于独奏、琴箫合奏或丝竹乐演奏。由最初的四孔发展为现在的六孔(前面五个按音孔,后面有一个吹音孔)。 在秦汉至唐,“箫”一词主要用作指编管的排箫,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即直箫。 现代的箫可分为洞箫、南箫和琴箫。传统洞箫沿用古制,五音6孔;琴箫为8孔,为改进后降低声音,适宜与古琴合奏;南箫,由中国唐代尺八发展而来,与日本目前流行之现代尺八分别为唐尺八所不同的两个支派,目前仅见于民间和传统南音音乐。 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叠音等,但灵敏度远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等表现富有特性的技巧。但却适合吹奏悠长、恬静、抒情的曲调,表达幽静,典雅的情感。
  • 古筝作为中国传统弹弦乐器,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筝曲古朴雅致。
  • 一张八仙桌,或四边摆四张长凳、或两侧放两把椅子,吃饭饮酒、喝茶待客,显得稳定平和。
  • 埙(音同熏),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一种吹奏乐器,也是中国民族乐器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埙一般是用陶土烧制而成。因此又叫“陶埙”。这种乐器除了陶土制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制成的。
  • 笙是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在古代八音的乐器分类中(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笙属于匏类。
  • 九州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中国的泛称,其来源于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
  • 徽州民居的白墙灰瓦,徽州祠堂的底蕴厚重,徽州牌坊的宏大精美,被称为“徽州三绝”,已经成了今天徽州人的三大宝贵遗产。看了徽州牌坊的人都说:“徽州三绝,牌坊为最。”
  • 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时期,创始于隋,又延续至元、明、清三代,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年之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