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欣赏:闭关

季黛
font print 人气: 146
【字号】    
   标签: tags:

  闭关  白居易
我心忘世久,世亦不我干。
遂成一无事,因得长掩关。
掩关来几时?仿佛二三年。
著书已盈帙,生子欲能言。
始悟身向老,复悲世多艰。
回顾趋时者,役役尘壤间。
岁暮竟何得?不如且安闲。

【作者简介】

白居易(公元772-846),字乐天,是唐代有名的大诗人。他的诗语言通俗、明白流畅,在风格上自成一体(世称“元白体”)。他长于各种诗体,特别是叙事长诗,其中“长恨歌”和“琵琶行”是其代表作,对后世影响极大。

【字句浅释】

题解:白居易被贬之后,虽则消极、耽酒、信佛,但在杭州刺史任上,他政绩斐然,关心民间疾苦,最为人称道的是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名所筑之堤为“白堤”,此外,还浚城中六井,以供市民饮用。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五月,在杭州任期满。以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洛阳。于是,他卜居于洛阳履道里。至此为官20来年,竟然凑不足买房钱,只好以两匹马抵偿,于此可见他为官之清廉。这首闭关写的是不问世事后的体验与感想。

盈:满。帙:装书的套子。趋时:随时势而转移。役役:劳苦不息。

【全诗串讲】

我的心忘却世俗已久,世俗之事也与我毫不相干。所以成了一个无所是事的人,因而得以长期闭关不问世事。

闭关多久了?仿佛才二三年哪。可我所着的书,已装满了整个书套,生下的儿子也能说话啦。

这下才体悟到,自身已走向衰老,又悲叹世道的困苦艰难。回头看看那些随时势而转移的人,在红尘浊世间,终日劳苦不息。

在这年终岁尾的时刻,究竟能得啥呢?不如像我一般,且安闲自在的闭关去吧。

【言外之意】

此闭关并非修道人的闭关,而是闭门著书、不问俗事的半隐居生活。可白居易也有不少心得哪。这些都是饱读诗书的人才会有的体悟,怪不得苏轼也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啊!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苦,是人人都希望回避的;但苦来自何方,却不是人人都知道。唯其如此,人们才不能有效的避苦趋乐。其实,如果人人都知道苦和乐都只是心的感受,是来自心的,因而一遇到苦就向心里找、一想要乐也向心里找,事情就大不一样了。人心,这才是苦乐的真正根源。
  • 这首寓言诗全用双关写法,句句都是在写鸟,但句句也都在说人。作者心中满怀哀怨之情,但总以和缓的口气说出,有君子温柔敦厚之风,写得哀而不伤,是为五言古诗之正法。
  • 此诗语言简淡平直,但却情、景相生,意、境相谐,形像生动,颇具诗歌艺术的写作技巧。长策:好的计谋或策略。穷通:“穷”即“不通”,“通”指处境顺利、仕途显达。浦:水滨。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家住绿岩下,远离尘嚣,不受俗人烦扰。没有人造访,庭前杂草丛生又有何妨?新生的藤蔓缠绕着树枝和崖壁缓缓的爬下来,将生命的信息悄悄涂抹在自然的画面上。千年古岩,冲天而起,在风雨的侵蚀中始终保持着凌人的气势。
  • 他还在卧病时卖掉了自己过去游历时骑的骆马,决计不再游览;又将多年来伺候自己的两个贴身小妾“放归”了,这无疑是一种剜心的舍弃,但同时也必然积了不小的德。说来也奇,年高患者,又断了医疗,他居然又恢复了下肢的功能。
  • 焦炼师已经得道上百年,她独自一人每天就炼丹。居住在孤峰顶隔世悠远,每天见三花似伴着春天。白鹤在青翠山气中飞翔,黄精长在幽深的溪涧边。我才知客居尘世的俗人,哪里比得上隐者在山间。
  • 许多人把记梦的诗都归入游仙诗,使人产生一种错误印象,好像记梦的诗也是以一种假托的手法来表达作者不便直言的思想内涵。再说,许多人认为记梦的诗即使真的在记梦,那也同样是虚妄不真的,和假托手法的游仙诗没有本质区别。产生这种想法的根本原因是这些人不承认梦和现实或未来事件之间有确定的联系。其实,古今中外都一直有人能够根据梦来作出对未来事件的预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