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浩然气 千里快哉风

——读苏轼词有感
李亮
font print 人气: 204
【字号】    
   标签: tags:

说起宋代大学士苏轼,就不能不提起他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才华。他的诗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苏轼的诗词,我们可以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是我最喜爱的两句词,语出苏轼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原词是: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这首词上阕由新建之亭及亭前景象忆及早年在扬州平山堂见到的山光水色。由此及彼展开思路,对先师的怀念,对快哉亭前风景与平山堂前风光相似之观感,还隐隐透露今日词人遭厄运与当年醉翁受挫。下阕写亭前所见长江景观。所以全篇之要旨在下阕。其以“风”为线索,突出浪中“白头翁”形象,“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两句更是突出地刻画了一个不怕风吹浪打出没于浪涛之间的老船工的形象。苏轼此词,富于联想象征,写景之中抒发心志,且笔力纵横、气势磅礡,洋溢着一种悲慨清逸放旷豪迈的浩然之气。

我喜欢词最后这两句,其实也是整首词的亮点:“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大意是说:如果一个人胸中具备了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惬意的快哉之风!

“浩然气”之说源于《孟子•公孙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快哉风””则源于〈风赋〉:“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

“浩然气”可以说是苏词的精神底蕴,是苏词创作的情感生发。读苏轼的词,往往给人一种“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的感觉,使人体会到他的确是因气而生词,借词以抒气。

苏轼天资超迈,学养深厚,却政治失意,遭际坎坷,这是苏词中浩然之气形成的主客观方面的原因。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神宗元丰三年(1080)御史台兴“乌台诗案”,苏轼(45岁)被以“谤讪朝廷”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祐初,哲宗年幼,高太后主政,起用于反对熙宁变法的旧官,苏轼受到太后特别的器重,累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苏轼又不赞成司马光等尽废新法,因政见不合,就主动请求出知杭州、颖州等地。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改元绍圣,罢“元祐党人”,苏轼于绍圣初年(1094)四月以“讥斥先朝”罪贬知英州,尚未到达贬所,八月又贬惠州,绍圣四年四月再贬儋州。在儋三年,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徽宗朝立“元祐党人碑”(罪人碑),苏轼碑上有名。高宗朝才得正名,赠太师,谥文忠。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轼的仕途艰难而曲折,屡遭贬谪。这使苏轼对政治与人生进行了全面的反省,在思想上缓入佛、老哲学作为对儒家信仰的补充。旷达虚静,随遇而安,而又桀骜倔强,不改正直的品性、济世的初衷,坦荡堂正,从而形成了苏轼最为世人崇敬的人格魅力。

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以充塞天地的浩然正气,书写了光辉灿烂的人生画卷: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说,体现了儒家学子的高尚情操;文天祥的〈正气歌〉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岳飞的精忠报国;关羽的大义凛然;李白的不事高官权贵;李清照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都体现了与日月星辰同辉、与山川形胜同质的浩然正气。

看当今天下,一派末世颓败景象:无论官场、商场,还是学府、庙堂,到处充满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魔气、鬼气。但有幸法轮圣王来人世洪传法轮大法、济世救人,最具有浩然正气的便是那些跟随法轮圣王修炼法轮大法的弟子和心持善良正义的人们。他们胸怀正信和正念,面对外界一切巨大诱惑或威胁,也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胸怀浩然气,神鬼惧十分”的崇高境界。他们在波涛汹涌、泰山压顶的困境中仍旧内心刚强、思想快乐,不改修炼正法,返本归真之志;在万魔出世、邪恶挡道的危难中,仍旧心怀慈悲、不辞劳累、不计回报去济世救人。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是修炼法轮大法的弟子们豪气冲天、惊世骇俗行为的真实写照。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再一次告诫人们:浩然之气是天地之正气,当人与天地合一时,就可以金刚不动,怡然快乐。做人,当有浩然正气!!!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永遇乐〉是苏东坡有一次住在江苏彭城燕子楼上,梦见了以前居住在这里的关盼盼所作...
  •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苏东坡的一生中曾写了很多的随笔偶记,既不必有什么传统的包袱,也少了严肃的使命感。却多了些温暖亲切,宽和成熟。也成了他极为人所喜爱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 苏轼与庞安时,一位是大文学家,一位是伤寒学派的大医家,本来是少有交集的,但是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使两人在历史上相遇,留下一些逸闻趣事。自古儒医是相通的,儒生在做事之前,儒生都强调要调息、静心,要打坐的,苏轼也不例外,他虽然是读书人,但也颇通医道,还有《苏沈良方》传于后世。
  • 苏轼在静心打坐的时候,体悟医理,还写了一篇〈与庞安常〉的医学短文,与其讨论切磋:
    “端居静念,思五脏皆止一,而肾独有二,盖万物之所终始,生之所出,死之所入也。
  • 苏轼入宫任翰林学士时,一夜高后与哲宗同御便殿,宣苏轼入见。高后追忆神宗知遇,苏轼不觉悲泣,高后、哲宗与众人亦皆感泣。图为《帝鉴图说》插图。(公有领域)
    太皇太后这才说:“这是先帝(指宋英宗,此时已去世)的意思啊!先帝每次朗诵您的文章,都必然感叹:‘奇才!奇才!’只是没有来得及使用您罢了!”
  • 苏轼对福建的壑源茶情有独钟,他说佳茗似佳人...
  • 中国历代品茶讲究茶艺、茶道,宋朝尤为盛行。宋朝人喜欢饮茶,饮茶不仅仅为品味解渴,而上升成一种高雅的意义,受宋代理学的清谈的影响,宋代的茶道有着清雅、淡泊的特性。
  • 苏轼在词中提到,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不失为一个美好的境界…
  • (shown)苏轼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