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蒋介石影响台湾食文化 专家:共匪饼有咸甜两滋味

人气: 381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12年10月21日讯】(大纪元记者钟元台湾台北报导)台湾知名美食作家、中央大学中文系专任副教授焦桐20日专题讲座时表示,1949年蒋介石来台后对台湾的饮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焦桐说,有一天他开车在路上,看到一个极大的招牌“共匪饼”。共匪饼有咸、甜两种口味。

蒋介石对台湾的饮食文化影响深远

埔里酒厂地窖里出现了一大批陈年绍兴酒,这一瓶酒上面写15年窖藏。(摄影:钟元/大纪元)

中华民国为庆祝101周年国庆,由中正纪念堂管理处与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大风起兮─民国初年知识分子文化救国历程特展”,并举办第二场大师讲座,由焦桐副教授以“蒋介石反攻复国的滋味”为题主讲。

焦桐表示,1949年蒋介石到台湾来,他总觉得自己像勾践一样总要复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他想到成功以后要办庆功宴,于是请了台湾的公卖局酿造古越国的绍兴酒,酿了四年才成功。

焦桐说,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到海外去请能人异士来帮忙酿造,成功以后每年都给蒋介石来品评,最好的酒不上市储存在埔里的地下酒窖,准备将来反攻大陆时在南京办庆功宴时要用的。焦桐说,蒋介石当然没有办法尝到反攻复国成功的滋味,酒窖是1999年9月21日台湾921地震时被震出来了,在当时是头条的新闻─“埔里酒厂地窖里出现了一大批陈年绍兴酒。”他解释,“这一瓶酒上面写15年窖藏,因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不能写超过20年,否则表示反攻大陆无望了,“这一檀酒香的不得了,而且每喝掉一瓶,人间就少了一瓶。”

“蒋介石其实并不重视吃,但台湾的饮食文化受他影响非常的深远。”焦桐表示,中国有一句俗话说:“一代会住,三代会穿,五代会吃。”这意思是吃饭是最困难的,假使我们不主动追求与学习,家里的财富必须累积超过5代,我们才渐渐懂得知味、辨味,才慢慢了解食物背后的文化的热度。

台湾街头的共匪饼店。(摄影:钟元/大纪元)

台湾街头的共匪饼

焦桐说,有一天他开车在路上,看到一个极大的招牌“共匪饼”,“我被吓一跳,心里犹豫要不要下来一看究竟,还是要跑去收惊。”结果一进去以后,问卖饼的女孩,为什么要叫共匪饼?她说:“我是福建来的,我是大陆妹,我卖的饼就叫共匪饼。”焦桐说,共匪饼有咸、甜两种口味。

台湾知名美食作家、中央大学中文系专任副教授焦桐。(摄影:钟元/大纪元)

台湾是保存中华文化最好的地方

焦桐表示,1949年前后2、3年,蒋介石大概带了120万军民到台湾来,他们来自全中国各省份、各地,这意味着中国八大菜系同时在台湾集合。之后台湾的经济起飞,而这时候中国大陆经过了反右、文化大革命运动等等, 几乎把传统文化都消灭了。台湾是保存中华文化最好的地方,甚至有些老菜在大陆失传了,在台湾保留下来。

“台湾当时只有酒家菜,菜色是融合闽南、广东及日本料理,大部分以福州菜为主调,也是台菜后来的基础。”焦桐说,蒋介石先生来台湾之前,那时候太平洋战争结束,台湾的物资相当匮乏,以台北市来说首善之区根本没有餐厅,蒋介石到台湾来以后,跟他有关系所带动的那些影响,也让台湾变成一个有容乃大的地方。

焦桐提到,国共战争所带来的影响,120万军民到台湾来,那是饮食非常重大的变革,被安迁到各地出现了眷村,用竹篱笆围起来的眷村,就是所谓社会学里面的异乡人,虽然住下来了但对附近的人感觉有点疏离,但是对遥远地方的人感觉很亲近,这种固着与漂泊两种矛盾的性格,在整个眷村的文化里面形成了眷村菜,若在外面营业表现为“客饭”,比较多是四川菜、湖南菜为主。他认为,客饭的“客”字,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思乡情,内化成自己情感表现在菜肴方面。

[[14]]

新唐人电视台举办的2011年第四届“全世界中国菜厨技大赛”初赛59号川菜系,詹益胜,料理名称:豆瓣鱼。(摄影:林伯东/大纪元)

文思豆腐。(摄影:爱德华/大纪元)

他说,除了客饭之外还有很多别的东西,蹄花黄豆是江浙菜,狮子头是扬州菜,回锅肉、豆瓣鱼是四川菜、炒腊肉是湖南菜,酸菜白肉火锅来自东北,这些菜其实安慰了一些饥饿的乡愁,召唤他们的集体记忆。他笑着分享,在台湾一家著名江浙菜餐厅的文思豆腐,他到厨房去看到厨师拿大菜刀切豆腐,让他终于知道金庸武侠世界是真的,“好快的刀法!”

他也说,120万来台外省人中有一半是军人,刚来台有一种流离、离散的滋味,但经过几十年,当时外省族群的家乡味,已经内化为台湾味了,“子孙辈可能会觉得你讲话带着乡音,但是当你回到大陆去,你的家乡人会觉得你讲一口台湾国语。”

国旗米干店。(摄影:钟元/大纪元)

米干。(摄影:钟元/大纪元)

国旗米干店

焦桐提到,在中坜龙冈及清静农场有滇缅边境被接到台湾来被安置的孤军,滇缅游击队1950年代中期撤退到台湾,他们要营生卖“过桥米线”也透露出一种辗转迁徙流离失所的味道,以及集体记忆的热度。

他说,在中坜龙冈有一家店很有名叫九旺米干店,老板是张火旺,他的父亲是当年滇缅军队游击队的大队长,战争时物质匮乏,他的妈妈就很艰难的用手工缝制国旗,用来鼓舞士气。因此造就张火旺老先生热爱国旗的潜意识,他的米干店屋子里外、甚至巷道悬挂了上千面的国旗,而且每年国庆日还举办升旗典礼,意外的吸引很多游客来,后来干脆改名为“国旗米干店”。

牛肉面见证本省人、外省人族群融合

牛肉面。(摄影:钟元/大纪元)

“四川没有川味红烧牛肉面、台湾才有;福州没有福州面,台湾才有;蒙古没有蒙古烤肉,台湾才有;温州没有温州大馄饨,台湾才有。”焦桐指,这些都是在台湾发展出来的料理,“你到福州去休想吃到福州面这个东西。”

他举例族群融合的例子,本省人本来并不吃牛肉,牛肉面刚开始被视为外省人面看待,但台湾人以为四川人喜欢吃辣,就在牛肉面里面加辣椒、红烧,便发明了“川味红烧牛肉面”,现在牛肉面已经变成国面,台湾目前有3万多家到处吃得到。而且大陆、港、澳、日本、南洋到台湾来,他们都指定要来吃牛肉面,台湾牛肉面现在是全世界最有名的,依他观察最好吃的牛肉面,大部分都在眷村周围。

台北是全世界中华料理的火车头

对于中华文化与中国菜之间的关连,焦桐表示,我们想了解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他们的肚皮;因为饮食是文化最核心的那个部分,我们看到这个民族吃什么,就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我们通过中华料理可以来了解中华文化。

台北是全世界中华料理的火车头,在台湾不仅是八大菜系在这边发展、集合,餐饮业者也不断在发展他们的服务品质,改善用餐的环境及卫生的条件。焦桐表示,而且连前端上游的畜牧业、农业、养殖业各方面都展现很认真、老老实实的美学手段,这些是台湾同步在发展支撑餐饮业的背景,这个部分是大陆远远不能比的,香港也不能比。

自然猪。(摄影:钟元/大纪元)

焦桐表示,在畜牧业,台湾养了一种猪叫自然猪,自然猪是台湾的梦幻猪肉,从出生到屠宰180天,没有磺胺剂、荷尔蒙、生长剂、抗生素,有3个科学单位认证,让他自自然然、快快乐乐的长大。在宜兰泰雅族不老部落里面的鸡、鸭、鹅全部放山,一天只喂食一次,晚上鸡、鸭、鹅全部回到宿舍只吃一顿饭,其他时间在外面觅食满山遍野的跑。

他表示,在农业方面,我们知道稻米在收成一定要喷洒农药,因为稻田里面有很多的福寿螺和负泥虫,除都除不尽。台湾有一种米叫禾鸭米,宜兰的农民很聪明在稻田里面养鸭子,鸭子喜欢吃福寿螺和负泥虫,并且吃的干干净净;鸭子的排泄物又变成有机肥料,这样稻子根扎得比较深,吸收了比较多的矿物质,所以稻米的细胞壁就比较厚,而且吃起来就比较香甜。

台湾有一种米叫禾鸭米,宜兰的农民很聪明在稻田里面养鸭子,鸭子喜欢吃福寿螺和负泥虫吃的干干净净;鸭子的排泄物又变成有机肥料,这样稻子根扎得比较深,吸收了比较多的矿物质,所以稻米的细胞壁就比较厚,而且吃起来就比较香甜。(摄影:钟元/大纪元)

他说,不老部落里面所有的蔬菜都是自然农耕法,“我随手摘了一个白萝卜,溪水涮一下好香甜。”他就问部落主人,你什么东西都没放,也没有农药,为什么蔬菜连一点虫咬的痕迹都没有?他说蔬菜会有虫来咬,是因为虫没有天敌。他没有喷农药,所以这些菜虫的天敌很多,每天都忙着应付它的天敌,没有时间来吃他的蔬菜。再如香菇,一般平地培育的香菇3个月就可以收成,但若用自然农耕法一定要12个月才能收成,但现采香菇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烤来吃。在那边吃香菇才发现这么香、这么好吃让人忘不了。

台湾养殖业用盖游泳池的方法盖鱼塭,接着从山上引泉水下来,从另外一个洞口排出去,整个鱼塭保持活水状态。(摄影:钟元/大纪元)

“养殖业也是这样,台湾最大的养殖业是吴郭鱼,过去这种鱼上不了大餐厅的台面,因为有非常顽固的泥土味。”他强调,台湾养殖业用盖游泳池的方法盖鱼塭,接着从山上引泉水下来,从另外一个洞口排出去,整个鱼塭保持活水状态。接着改善吴郭鱼的伙食,不让它们乱吃东西,买豆饼,甚至用碎米煮饭给它们吃,这样的吴郭鱼吃不出一点点泥土味。

台北有名的一家餐厅经营得很成功,订位要3个多月,只有大自然的天籁,都是榻榻米,你一进去就自然安静下来了。(摄影:钟元/大纪元)

餐厅的情境也很重要

焦桐分享,台北有名的一家餐厅经营得很成功,订位要3个多月,只有大自然的天籁,都是榻榻米,你一进去就自然安静下来了,时光变的悠长、节奏变的缓慢,好像不小心走近宋代文人画的意境去了。他说,餐厅靠的不只是瀑布、溪流、山岚,这只是外在;但内在最重要就是用餐的情境,不知道餐厅是怎么训练员工的,但有天一大早看到老板带员工读佛经,原来好像修行一样;感受那种情境及氛围,吃饭是无上的享受。

焦桐,1956年生于台湾高雄市,台湾《饮食》杂志创办人,台湾饮食文化协会理事长,二鱼文化出版公司负责人。著有《蕨草》、《暴食江湖》、《台湾味道》、《台湾肚皮》 等诗歌散文集。任台湾“年度餐馆评鉴”专家团召集人,酷爱美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