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壶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558
【字号】    
   标签: tags:

紫砂壶的原产地在江苏宜兴,故又名宜兴紫砂壶,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集诗词、绘画、雕刻、手工制造于一体的陶土工艺品。紫砂壶的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制作紫砂壶的材料是紫砂矿土,由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泥构成,统称紫砂泥。好茶者认为,用紫砂壶泡茶,茶味隽永醇厚,紫砂壶因其特殊的双气孔结构,能吸收茶香、茶色、茶味,茶壶使用越久,泡出来的茶越香、越醇。因紫砂壶吸色、吸味的特点,有“一壶不侍二茶”之说。
  
紫砂茶壶吸附性能好,使用时间长了颜色变深,光泽油润,很值得欣赏把玩。紫砂壶长期使用,在壶的内壁会结附一块块海绵状物质,俗称“茶山”。有了茶山,即使倒入白开水,倒出的水也有茶水色、香、味。

起源

宜兴紫砂壶精品(国立故宫博物院)

紫砂茶壶的起源没有一致说法。据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记载:“创始;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说明明朝正德年间已有紫砂壶,其后清代吴骞的《阳羡名陶录》、光绪年间日本人奥玄宝《茗壶图录》,均沿用周高起的说法。

1976年,宜兴羊角山紫砂古窑出土,被认为宜兴紫砂源自宋代的依据。宜兴羊角山古窑址调查文稿曾指“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早期”,并引用北宋梅尧臣《宛陵集》中“……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苏东坡“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为其依据。

明代正德及嘉靖年间龚春所造的茶壶,今天仍奉为上品,被称作“供春壶”,当时茗茶者指它“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吴梅鼎的《阳羡瓷壶赋》记载:“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

紫砂壶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位于太湖之滨的宜兴丁山(丁蜀镇),是一个普通而美丽的小镇。镇里的村民早出晚归做农活,闲暇时便用陶土制作日常需用的碗罐,过着无忧无虑而平淡的生活。

有一天,镇上来了一个僧人,他一边走一边大叫:“富有的皇家土!富有的皇家土!”村民都很好奇,也很疑惑。僧人发现村民眼中的疑惑,便又说:“不是皇家,就不能富有吗?”人们越发不明白,眼睁睁看着他走来走去。

不一会儿,这位僧人提高了嗓门,旁若无人地快步走了起来,有一些有见识的长者,觉得他像一个奇人也就跟着僧人一起走。走着走着到了黄龙山和青龙山,僧人便突然间消失了。长者们开始四处寻找,发现有几处新开口的洞穴,里面有各种颜色的陶土。长者们搬了一些彩色陶土回家,敲打铸烧,神奇般的烧出了和以前不同颜色的陶器。

就这样,一传十、 十传百。紫砂陶艺便慢慢形成。@*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记者彭瑞兰台湾新竹报导)茶的故乡新竹县,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区办理茶体验系列活动。9日召开记者会,文化局吕副局长宣布,“好客,上好茶”主题特展。从3月12日开始至6月12日止,透过茶中四艺、老茶新窨、老茶故事、生活茶等展览及茶事展演,结合陶艺、竹艺、家具、柿染、工艺、服饰等文创品展出,带领民众认识新竹饮茶文化。
  • 茶文化渊源流长,绵亘幽深,而对于茶道的推崇从古至今,连绵不绝,耐人寻味。品茶论道自古被认为是君子所为,而茶室历来为文人雅士相约之所。
  • 日前,影星许晴亮相福建泉州,出席某知名茶叶企业举办的“铁观音”全球巡回品鉴会启动仪式。深谙东方“茶道”的许晴还练就了一手好茶艺,她也是中国首位代言茶文化的女影星。在她的推动下,中国的茶叶文化已正式进驻法国巴黎的繁华街头。
  • 茶文化渊源流长,绵亘幽深,而对于茶道的推崇从古至今,连绵不绝,耐人寻味。品茶论道自古被认为是君子所为,而茶室历来为文人雅士相约之所。
  • (大纪元记者彭瑞兰台湾新竹报导)文建会推动的“社区营造亮点计划”,是为鼓励基层公所、社区组织推动跨界或跨行政合作,发展具永续性的文化产业或其他创新发展机制,从去年征选,今年收件、审查,从全台71件提案,最后选出“社造文化小镇”5处、“社区跨域合作”7处,其中新竹县峨眉乡入选。
  • 唐代诗人元稹的一首宝塔诗,写出了中国茶文化的意境。
  • 湖南常德的土家人,有一种招待贵客的茶叫做“擂茶”...
  • 虽说岩茶遍布武夷山地区,而最正宗的“大红袍”目前只有六株,年产茶叶八两,使其更显弥足珍贵。几年前曾有二十克“大红袍”拍出了十八万元的天价。
  • 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之一,它通过礼法使人达到修心养性、善待他人。并且品茶者能静心、静神,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今天,学习茶道已成为日本妇女出嫁前的必修功课,茶道文化已贯通于日本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 古人饮茶,向来都很看重煮茶之水,称“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清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饮茶中择水、辨水很为重要。在古人辨水中,至今仍然流传着数段佳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