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制造业逃离大陆 “世界工厂”处境尴尬

人气 138

【大纪元2012年07月02日讯】(大纪元记者金睛综合报导)随着中国大陆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政策吸引力降低,美国制造业企业纷纷撤出中国,回到母国或其它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

美国掀制造业回归潮

目前已经有几十家跨国制造商集团已经采取较大的行动,已将部分或全部业务从中国迁回美国。此外,一些小企业已经或打算迁回美国生产。

2011年,福特(汽车公司)宣布把1.2万个工作岗位从墨西哥和中国迁回美国。

汽车配套产品供应商德国大陆集团宣布,将在美国投资大约5亿美元兴建一座工厂,为美国市场生产轿车和卡车轮胎汽车配套产品。

波音公司开始削减其他地方岗位,并在美国本土招募人手,通用电气亦是如此。

英特尔公司不断在美国本土的生产和研发砸入重金,未来5年,英特尔和IBM等公司计划联合投资44亿美元在纽约建立半导体研发中心,研究下一代芯片技术。

造锁公司Master Lock、、耳机生产商Sleek Audio、玩具生产商Wham-O、重工业设备制造商卡特比勒、ATM机器生产商NCR、发光二极体生产商Seesmart LED等等也在逐渐削减在华的生产能力,将就业岗位搬回美国。

“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不再

美国波士顿企业管理顾问公司2011年5月发布了《美国制造业归来》的报导,该报导指出,中美生产成本差距缩小,未来五年在美国一些地区制造的商品,生产成本将只比中国大陆沿海城市略高5%到10%。

波士顿顾问公司把美国在中国的制造业企业成本分解成劳动力成本、物流成本、汇率上涨诱发的外汇交易成本、电力成本、土地成本、关税成本等,并认为,这些成本加总的结果已经使企业很难获得应有的规模经济效应。

中国大陆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已经消耗殆尽。加之中国制造业长期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随着人民币持续升值,人均工资水平持续上升,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中国低成本优势在过去的几年正在不断丧失。

而与此相反,美元的贬值、低于国际市场的能源价格以及较好劳工教育系统,将缩小美国制造业与新兴市场国家的成本差距。

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增强

成本缩小的同时,美国的生产率更是超过大陆,因此,部分美资企业已从中国大陆撤离回流到美国,“中国制造”已经变身为“美国制造”。

除了生产要素情况的变化,全球经济发展,特别是欧美自身经济的发展情况也对制造业回流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两年来,欧美经济都接连遭遇危机,经济增长乏力,为增强经济增长活力,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提出制造业回归。为此,美国政府签署制造业促进法案,帮助制造业降低成本,恢复竞争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也提出了“再工业化”的战略主张。美国政府先后发布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先进制造业伙伴(AMP)计划》;欧盟先后推出了《欧盟2020》、《欧盟交通道路电动化路线图》等一系列“再工业化”的战略部署。

在发达国家给出的众多优惠政策面前,中国方面给出的优惠政策对跨国企业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中国制造”的世界份额被瓜分 

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中国转移至其它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

海外资本对印度、越南等国家的投资则正逐渐上升,使印度和越南成为备受青睐的新投资地。 

美国《时代》周刊的报导中说,现在已经不仅只是跨国公司在将制造业基地搬迁到越南,许多中国公司也在考虑将制造基地搬迁到工资水平更低的南亚国家。

制造业转移已成大趋势,东南亚、印度、巴西、阿根廷、甚至非洲等国家将会瓜分中国制造业出口的世界份额。

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中国大陆制造业产出进一步放缓。印度和印尼的情况则例外,与其他依赖出口的地区相比,6月份这两个国家对海外不利形势的抗冲击能力更强,制造业增速均有所加快。

(责任编辑:姜斌)

相关新闻
廉价优势不再 中国大量制鞋业流向印尼
中国制造国内贵于国外
世界工厂荣景不再 各地缺工严重
何清涟:中共不搞私有化?特权阶层除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