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真:半部《论语》治天下

刘子真

人气 60
标签:

【大纪元2012年08月27日讯】《论语》(lúnyǔ),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首创)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内容涉及礼、乐,《诗》、《书》,仁、义,孝、悌,忠、信,智、勇,教、学,为政,天命等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其文言简意赅,其语含蓄隽永,其论切当精妙,其道博大精深。宋初宰相赵普曾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南宋时,朱熹将《论语》、《孟子》以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合编注释,称为《四书》。

下面,我们试解《论语》之开篇,以为发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的开篇——《学而》篇(《论语》以每篇开头的几个字命名篇章名)开头的三句话。

关键字、词主要是:学、时、习、说、朋、乐、知、愠、君子。

学,学的是什么?是儒家经典,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当然也包括孔子所讲授的内容。其目的,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不是学习一般的实用知识或技能。所以孔子说:“君子不器。”

时,主要指时时,时常;有时间就。

习, 主要指温习、践行,而不是单纯的“复习”。

说,这里读yuè,指内心的欣悦。《诗•召南•草虫》有言:“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之,亦既觏之,我心则说。”这样的意思,原多用“说”表示,后来才写作“悦”。也表示“说(shuō)”。

朋,古代多指同师门的人。这里指同道之人,非亲友或酒肉朋友。

乐(lè), 指高兴。

知, 这里主要指知晓,理解。

愠(yùn), 指怨,生气。

君子, 指有修养、合仪礼、循于道的人。

如此,三句话就可以这样理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经典并时时按照其义理规范去践行,境界就会不断提高;境界提高了,当然会心感欣悦。但这种欣悦的感受,他人是无法理解和体会的,只能形诸于言以表达。所以这里用了“说(yuè)”。

如果“学”指的是学习一般的实用知识或技能,“习”指的是“复习”,“说”指的是快乐,相信没有多少人会时时、时常地进行复习,更别谈复习的快乐之感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种修身向道活动,同门之间的交流很重要。远来的同道,可以带来不同的理解和观点的碰撞,由此激发出对所学的新的领悟,那种悟道的喜悦,相信大多数人都是有体会的。因此,有远方的同门中人来交流,那自然高兴而喜不自胜啦。

结合对以上两句话的理解,那么对于《论语》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不是也就有了新的理解?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修养自己,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这是君子之所为。而其所行所得,一般是他人难以理解或难以接受的,更难闻达于世,甚而会被庶众所非议、诟病。对此种种,君子是不会愠怒的。就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古来圣贤和成大事业者,在其立业之初甚或历世之时,鲜有为世人所认同、赞许、崇尚者。然其固守己志,穷究笃行,终成宏论伟业,泽被后世,多缘于此。

由此,也就更容易理解《论语》中的另外两句话: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上对于《学而》篇的理解,应该比较接近孔子的原意。统观《论语》全篇,其论处处与此吻合。所以,这段话作为《论语》的开篇,绝非无因,它应该是学习《论语》的总纲。

相关新闻
读《论语》诗歌(430)敬其事
读《论语》诗歌(431)有教无类
读《论语》诗歌(432)道不同
读《论语》诗歌(433)辞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