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华人谈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人气 521

【大纪元2012年09月29日讯】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四大节日之一,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即使是在澳洲这个西方文化国家,这里的华人也还是守着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中秋节与家人和朋友相聚,共赏月饼,共享中秋团圆饭。当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文化氛围的不同,人们对中秋的感受和中秋节的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就不尽相同。以下是几位不同人士各自对中秋节的看法。

中秋的团圆特色体现了儒家文化

袁先生是一名学者,多年前从中国移民澳洲。他认为中秋的团圆习俗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儒家的道德理念,特别是儒教君臣父子的社会伦理。他说,中秋是由来已久的民族节庆,得以保持几千年,是因为有着深层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中秋节的特点是团圆,思亲,体现了家庭和谐的重要性。一个家庭中夫唱妇和,子女尊重和孝敬父母,有辈份,讲礼仪,家庭就和谐。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和谐了,社会也就和谐稳定了。进一步看,如果家庭重孝道,讲礼仪,那么一个国家就会重道德,重礼仪,君与臣,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也就能够理顺了,这就是儒家仁义治国的理念。

袁先生说,中国文化中古人对中秋节的来历和中秋节庆祝仪式的记载,古代文人借中秋圆月抒发思乡和思亲情怀的佳作,都加深了中秋的寓意和文化内涵。中秋的圆月象征了家庭的团圆,亲情的温馨和人伦的和谐。年复一年,中国人在庆中秋时沿袭的喜庆方式和团圆思亲形式也起到了维持家庭伦理和维系社会人伦关系的的作用。

袁先生指出,文革后,传统文化被当作四旧,受到严重破坏。中秋的形式还在,文化内涵却已不再受到人们的重视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秋的月饼和团圆饭被注入浓厚的商业和社交色彩,月饼越做名堂越多,标新立异,以迎合社会送礼卖人情的需要。团圆饭也经常成了谈交易和拉关系的社交手段。现在的人对古人望月生情,思念故乡和亲人已经觉得可笑了:思亲还不如思钱,钱才解决一切问题。在对金钱和物质的强烈追求之下,维系家庭和社会和谐的伦理已被埋没了。
袁先生认为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华人保持了较多的中秋文化内涵,特别是台湾和香港的华人,在庆中秋时注重的还是家庭的孝道和家庭成员间的和睦。

海外华裔的中国文化根

澳洲华人历史文物会主席凯利女士(Daphne Lowe Kelly)是新西兰出生的华人,父母在上世纪初飘洋过海,从广东到新西兰谋生。凯利女士从小受的是西方文化教育,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知之有限。但她说,她的家庭一直保持着过中国传统节日的习惯,如新年和中秋节。她的父母并没有对孩子们讲述过中秋的来历和与中秋有关的神话传说,但他们知道,中秋是全家团聚,赏月和吃月饼。

凯利女士的先生是一位美国人,她的家庭是中西合璧的形式。对她来说,中秋节是与朋友相聚,互叙友情的机会。她认为这个形式很重要,因为中秋节的聚会维系了海外华人的相互联系,相互沟通和情感交流,也维系了海外华人对自身文化和习俗的联系,使其保持了中华文化的根。

澳洲人对中秋文化的共鸣

洪女士和林女士的丈夫都是澳洲西人,但都很尊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中对月亮的理解与中国文化很不相同,月亮在西方文化中只是一个实体星球,没有任何的寓意和象征。洪女士曾将嫦娥奔月和吴刚砍桂花树的神话传说讲给她的丈夫听,他听后很受感动,感觉中国文化中的月亮竟是那样具有浪漫色彩,那样的诗情画意,真是很美,从而,他理解了为什么华人对中秋节那么的认真,原来其中有很深的内涵,并且可以促进家庭的和谐,使家庭有更多的幸福感。

林女士的先生也从妻子那里得知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他觉得一个传统的中国节日竟有着这么动人的传说,很有意思。每到中秋节时,他会主动到华人的商店买月饼回家与妻子分享。他也把中秋的故事告诉自己的家人,并让他们也品尝中国的月饼,让他们了解中国的习俗和感受中国文化的美好。

两位女士认为,通过传统的中国节日,向自己的西人丈夫介绍中国文化对家庭是很有益的。夫妇在相互了解各自不同文化的基础上能更好地增进相互的理解和尊重。尽管文化不同,中秋的美好寓意会启发人的善念,在道德伦理的理解上产生共鸣,由此增进家庭的和睦。

 

相关新闻
中秋佳节倍思亲 “何事长向别时圆”
传统中秋感悟
传统中秋感悟 人气 80
郑欣然:今秋谁赏月?
华人中秋感念上天恩赐 思乡寄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