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相】苏共和中共勾结分裂外蒙古(下)

人气 571

【大纪元2012年09月06日讯】

【历史真相】苏共和中共勾结分裂外蒙古(上)

1945年10月外蒙举行了全民公投,在苏共占领军的控制下,这个公投可想而知无法表达真正的民意。投票并不是公平的无记名投票,而是要每个人站出来在大众眼前,选择在独立或者不独立栏目里签名,这样没有人有勇气在苏共面前表达真实的想法。另外很多蒙古人不识字,那么由傀儡政府当局的工作人员来指示签名应该在哪一拦里写。另外,如果参加投票人数少于50%,投票将无效,那么政府就把每个人都编号,若缺席,则政府代为签字同意,甚至一些驻蒙古的苏军也参加了投票。最后苏共创造了50万人口100%赞成票的奇迹。

1946年1月5日,民国政府发表简短声明,承认外蒙古独立。苏共利用其强权终于在霸占外蒙古这个事情上再一次得逞。

时间进入1949年,现在该轮到中共登场了。中共从早期就一直支持外蒙古独立。中共于10月1日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那时它称中华民国政府是国民党反动派,那么它完全可以理直气壮的废弃反动派们所签订的条约。但是中共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仅仅半个月的时间,就于10月16日急切宣布同蒙古建交。而在那时与蒙古有建交关系的只有苏共和中共。

为了欺骗国内的民众,人民日报在1949年8月14日发表中共的御用文人郭沫若的奇文《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外蒙古独立》来给国内民众洗脑,文中称:“…倒是外蒙古人民比我们争气些,比我们觉悟的早,比我们更清醒地能和社会主义地苏联做朋友,因而得到了帮助,而比我们早解放了。我们假如是站在大公无私地立场,我们倒应该向外蒙古人民告罪、向外蒙古人民致敬、向外蒙古人民学习地。更那里有什么理由跟在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地后面,来对苏联“愤慨”呢?…”,“…人民中国和人民蒙古今后应该是亲密的兄弟,我们不能够固执著那种宗主和藩属的落后观念了。那是丝毫也不足引为光荣的!…”这篇中共官方社论对苏军占领蒙古是一派羡慕,恨不得苏军也能够更早的占领中国,同时高调表明中共支持外蒙古独立。

此时中华民国政府因为苏共背弃了不支持中共的协议,宣布当初和苏共签订的协约作废,并开始反思当初轻信苏共,被迫承认外蒙古独立这件事情。

于是人民日报再一次在1950年2月24日发表党史专家黄华的社论《只有国民党反动派才痛恨蒙古独立》,文中把1919年徐树铮奉民国总统之命收复蒙古歪曲为“…日本帝国主义又利用了中国北洋军阀安福系将军徐树铮侵入蒙古,在那里建立了亲日的军事独裁。…”。对于蒙古独立,社论中说:“…承认蒙古独立,对每个真正爱国的中国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值得欢呼的事。只有国民党反动派才痛恨蒙古独立,他们在当时被迫承认了蒙古独立,事后又大肆造谣,侮蔑人民的蒙古,侮蔑苏联,说:“蒙古独立是中国领土的丧失”…”。

这篇文章点明了国民政府是被迫承认外蒙古独立,同时承认了对于中共来说,外蒙古独立是天经地义,是值得欢呼的事。这篇文章除了欺骗以外,还充满了对于反对外蒙古独立的民众的赤裸裸的威胁。因为文中称只有国民党反动派才痛恨蒙古独立,而我们都知道,在5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那可是要杀头的罪名。

1950年10月毛泽东再派周恩来去蒙古主持主权移交仪式。同年中共与蒙古交换地图勘定边界,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可见,中共在49年建政前后,是迫不及待的,并且是理直气壮的把外蒙古推出国门之外。

1952年民国政府意识到原来的先和平发展再谋求外蒙古回归的计划短期无法成功,开始寻求别的办法试图拉住外蒙古这离家的游子。民国政府先是在1952年联合国大会上控诉苏联没有履行当初的条约。联合国大会在调查后,证实控诉属实。在联合国控苏成功后,随后民国政府在1953年2月声明当年关于外蒙古独立的公告失效。由此可见民国政府蒋介石始终没有真正放弃外蒙古回归。

1955年,苏共谋求蒙古加入联合国。美国最初反对,但苏共威胁,如果蒙古无法入会,苏共将反对西班牙,日本等美国盟友加入联合国。美国别无选择,只能回来做民国政府的工作。11月22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致信蒋介石,称“13个国家热切渴望加入联合国,因此值得付出同意苏联5个卫星国加入联合国的代价。我们不能伤害大多数,否则相当于帮助了共产主义,也会严重损害我们在联合国的影响。”他在信中还建议民国政府不一定要对蒙古投赞成票,只要弃权即可。他特别强调此事“对我们双方都十分重要”。11月26日蒋介石回信艾森豪威尔,指责美国应该为外蒙古独立负一定责任,“我们听从了美国政府的好心建议”,才与苏联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55年11月28日,艾森豪威尔总统再次致信蒋介石,警告他如果滥用否决权,将是对安理会大多数成员意愿的对抗。蒋介石这次干脆没有回信,而是在第二天公开发表了一份新闻声明,正式宣布将会对蒙古加入联合国投反对票。美国则通过新闻署发表声明,批评民国政府的态度。12月13日,民国政府在联合国大会上对蒙古入联投了反对票。这也是民国政府在联合国期间投的唯一一次否决票。作为报复,苏共随后否决了日本等国的申请。

1961年又是外蒙古独立的关键的一年,苏共纠结一些非洲国家再一次谋求外蒙古加入联合国。苏联和非洲一些国家达成协议:苏联支持非洲的毛里塔尼亚入联合国,而非洲国家支持外蒙古加入联合国。当时中华民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但被激怒的非洲国家会因此支持中共加入联合国,在这种情况下,投否决票就相当于民国政府自绝于联合国,若民国政府退出联合国,那么中共必定乘虚而入,最终外蒙古还是会入会,美国肯尼迪政府非常紧张,他们不想看到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施压民国政府不要行使否决权,这造成了民国政府和美国外交关系的空前紧张。历经几个月外交上的交涉,最终民国政府同意不否决蒙古入联合国,而美国也不可以投同意票。作为交换条件,肯尼迪第一次公开声明美国坚决支持中华民国政府;并使中共国入联合国一案成为联合国的“重要问题”,即要三分之二多数同意才能通过;且肯尼迪承诺如果任何时候美国的否决能有效地防止中共进入联合国,美国将使用否决权。


10月25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蒙古入会案。中华民国未参加投票表决。蒋介石1961年11月在国民党会议时谈到这次事件得失时称:“就整个世界战役来说,在防阻匪伪入会的间接目的上,我们可以算是换取了一次迂回战的胜利;但在防阻伪蒙入会的直接目的上,无可讳言,乃是我们一次严重的失败和耻辱!”12月1日,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等提出议案:任何涉及中国代表权变更问题的议案都是“重要问题案”。12月15日此案以61票赞成,37票反对,7票弃权,被通过为联大第1668号决议案。

中共虽然那时还不是联合国成员,但它也没有闲着,为了帮助苏共达成这个阴谋,中共甚至专门在1961年7月11日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庆祝所谓的蒙古人民革命成功四十周年,其实就是纪念从1921年起苏军占领外蒙古四十周年。第一张邮票上主图是中蒙两国的国旗。第二张是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政府大楼。中共选在那个特殊的时刻发行这种邮票,目的是为蒙古加入联合国呐喊助威。

在共产党邪教猖獗的那个年代,外蒙古终于最终加入了联合国,在独立的路上又走远了一大步。苏共和中共再一次合力,把外蒙古挡在了祖国门外。

现在中华民国政府的中国版图是一个秋海棠叶的形状,而不是一个公鸡的形状,一个大的区别就是地图里仍然包括外蒙古。虽然由于时间的流逝,近年来一些民国政府的人员忘记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对外蒙古的定位出现模糊,但外蒙古回归的大门在中华民国一侧一直是开着的。

共产党,这个危害世界百年的幽灵,是造成外蒙古独立的根本原因。1991年苏共解体后,外蒙古民众终于能够独立自主,两个月后,他们就把那个虚假的“人民共和”从国名中拿掉,蒙古人民共和国就此消亡,一个民主的蒙古国成立了。今天,中共在天怒人怨中也濒临解体。在不久的将来,中共消亡后,这个浸满民众献血的“人民共和”也一定会从中国的国名中永远消失。一个民主的蒙古面对的将会是一个民主的中国,那时,这位在外流浪百年的游子也终于能够有机会选择是否重返祖国的怀抱。


(视频:不朽的光荣—— 伟大的中国卫国战争: 1945年8月,蒋中正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历时14年艰苦卓绝浴血抗战,采用白崇禧上将率先提出的抗日持久战战略,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迎来了近代历史上最伟大与荣耀的时刻。)


(视频:1945年10月10日,日军北平投降: 中华民国首任国防部长、抗日持久战最高战略制定者、国军多场重大战役策划部署指挥者白崇禧上将亲临现场监督,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代表中国在日军投降书上签字,北平十万余民众与美、苏、英、法代表观礼,激动高呼“中华民国万岁”、“中国万岁”、“蒋委员长万岁”、“胜利万岁”,声震屋瓦,响彻云霄。)


(视频: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1970年在台湾阳明山中山楼的演讲: 中华文化无人可以毁灭,中共兽性不相容。)


(视频:捍卫中华 战神白崇禧——碧血黄花岗 万世流芳颂


(视频:《一寸河山一寸血》(23) : 1939年,日机轰炸蒋中正故乡,灾民遍野,白崇禧论克敌制胜, 桂南会战昆仑关攻坚战大捷,消灭日本钢军。


(视频:《一寸河山一寸血》(14)—— 1938年,徐州会战血战台儿庄, 蒋中正亲临视察, 白崇禧助李宗仁获抗日首场大捷。


(视频:《一寸河山一寸血》29 —— 历史的血迹: 抗战期间,国军坚持敌后游击战,毛泽东和中共表面上拥护蒋委员长和国民政府抗日,背地里对日军游而不击,破坏抗日,乘民族危难发展壮大中共实力。 )

(转自看中国,全文完)

(责任编辑: 林远山)

相关新闻
专访辛灏年(五):苏共阴谋与中共卖国
最大卖国贼   江泽民出卖的国土
宋紫凤:透视《人民日报》“九一八”社论
卖国证据 网上惊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货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