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王阳明(十)

作者﹕刘翰青
font print 人气: 362
【字号】    
   标签: tags: ,

前世今生

通常情况下,故事讲到这个地步就该结束了,可是王阳明的人生之戏既然有个神异的开场,自然也该有个神异的结局。

嘉靖六年(1527年),世宗把正在家教书的王阳明调去总督两广军务,平息民变、剿除匪乱。平乱后王阳明肺病加剧,又一次上疏要求辞职回家。途经桂林时,阳明下船游历了一番,无意间走到了伏波庙。一进庙门,他就呆了--庙内情境与他十五岁梦中所见丝毫不差,一生起伏兴衰,原来冥冥之中早有安排,阳明感慨之余,赋诗以识之:

四十年前梦里诗, 此行天定岂人为?
徂征敢倚风云阵, 所过如同时雨师。
尚喜远人知向望, 却惭无术救疮痍。
从来胜算归廊庙, 耻说兵戈定四夷。

这一番慨叹发出没多久,他又经历了一件更神奇的事。

江西大余有座灵岩寺,乃是一座“江西有数,赣南为甚”的江南名刹,自南唐创建后,一直香火鼎盛。王阳明途径此地,自然要去拜谒一番。

他在寺中各处游历了一番,发现有个房门是锁着的,于是好奇的问寺中和尚,这里边是啥?为什么要锁门?和尚说,这是一位祖师的房间,祖师圆寂前吩咐过,除非等到他自己回来,不然门不能打开。佛家的轮回转世之说,即使对我们现代的中国人来说,也并不陌生。和尚越是这么说,他就越想进去看看,于是,王阳明随口说了句:“就是等我来啊”,和尚一怔,随即把钥匙给了他。

他开了锁,推门就进。昏黄的夕照里,只见一位圆寂的老僧端坐在蒲团上,王阳明一看,咦!怎么和自己的容貌如此的相像?他环顾房中事物,见书案上有本落满灰尘的书,于是轻轻走过去,拿起来掸去灰尘,书页上竟赫然写着:“五十七年王守仁,启吾钥,拂吾尘,问君欲识前程事,开门即是闭门人。”

王阳明心中一惊,儿时的梦、格竹致知、龙场悟道、宸濠之乱--几十年的人生历程如同一张四维立体画,一瞬间呈现在眼前,前世今生,早定因缘,世间繁华,过眼云烟。

少年时“何为第一等事”的疑团,似乎此刻才彻底解开。他默然下山,回到船上。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10日),王阳明在南安青龙铺(今大余县青龙镇)的舟中去世。当时他的学生周积陪在身边,哭着问他有“何遗言?”他微笑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门弟子扶阳明先生的灵柩回归故里,一路上“士民远近遮道,哭声振地,如丧考妣。”

名留后世

阳明先生去后,他的心学广传到朝鲜、日本,影响相当深远。日本“维新三杰”中的西乡隆盛、大盐平八郎等都是“阳明学”的门徒,近代日本著名海军将领东乡平八郎,更是以“一生俯首拜阳明”表达他对阳明先生的折服。

然而,在阳明心学的发源地,窜改了儒学原义的朱熹学派却继续占据统治地位。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接触到“阳明学”后,成了王阳明先生的超级粉丝,因此台湾的很多校名、地名、路名都改为“阳明”,著名的阳明山国家公园即是一例。

翰青有诗为赞:

静心凝神恃方寸,
平叛安民定乾坤。
灵岩寺内见偈语,
方知比丘乃前身。
封侯拜相非所愿,
由儒入道始归真。
终明之世三百岁,
治乱能臣第一人。

刘翰青
己丑年正月 于德瑞边境
壬辰年七月 修改

(全文完)

参考书目:

《明史》 (清.张廷玉等 编撰)

《近思录》 (南宋.朱熹 吕祖谦 编辑)

《顺生录》 (明.王守仁 着)

《传习录》 (明.王守仁 着,徐爱等 收录编辑)

《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难录》 (明.冯梦龙 着)

《明儒学案》 (明末清初 黄宗羲 着)

《赤雅》 (明末清初 邝露 着)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据《后汉书》记载:郑玄曾拜马融为师,马融当时已经是很有名望的大师,有学生四百多人,所以,只有高级学生能够听到他亲自讲课。郑玄和其他同学一样,只能听高级学生转述老师讲过的内容。即使这样,郑玄没有因此懈怠或偷懒,依旧勤奋研读,如此三年而不辍。
  • 苏东坡命张二先把欠绸缎商的二万钱连本带利还了帐,然后将剩余的钱给张二作本钱继续做买卖。就这样,一件难办的案子被苏东坡轻易的了结了。
  • 陶渊明的心境,犹如他的名作〈桃花源记〉一样的高洁。他的真隐,是一种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厌恶。
  • 庄姜由于婚后无子,遭到冷落,生活并不快乐。卫庄公后来娶了陈国之女厉妫,再娶了厉姒的妹妹戴妫。卫庄公对庄姜的暴戾冷漠,让美丽的庄姜在每一个漫漫的长夜里,寒冷深宫,孤灯长伴。
  • 像许穆夫人这样杰出的爱国女诗人,二千六百多年前,就出现在中华大地,说明中华人民的爱国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
  • 如同一夜暴富的土财主不能称为贵族一样,“彬彬三代”方可称为世家,王阳明恰恰出生在这样一个“精神贵族”的家庭。
  • 王守仁的爷爷--王天叙老爷子坚持认为,自己这个孙子将来必成大器,之后的历史似乎也是要向后人宣示,王老爷子的那份淡泊,比起他状元儿子那份对读书登第的热衷,要高明的多。
  • 自从十三岁那年生母去世,王守仁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更深刻了,生与死之间原来不过是一步之遥,世间的功名利禄似乎没什么可追求的了,那么,人生到底是为啥呢?
  • 有连格七天竹子的劲头,对付“应试教育”自然不在话下,二十一岁这年,王守仁顺利中了举人。他注定一生都要与传奇相伴,那次乡试考场,半夜里来了两个巨人,穿着大红大绿的衣服,自言自语的叨咕“三人好作事”,然后两人就不见了,看到这一幕的人吃了一惊,却不明所以。
  •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样的“领袖”身边,自然不是什么好人能呆住的地方,于是,继王振之后,又一个祸国殃民的“著名”太监--刘瑾登台亮相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