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访古寻幽

访台松煤矿轻便道 寻找消失的光阴故事

font print 人气: 14
【字号】    
   标签: tags:

煤矿,曾经支撑了台湾的经济发展。随着开发成本不断提升,一条条深入地底的坑道,陆续荒废。在旅人曾造访过的侯硐、瑞芳等地,因应当地观光发展,旧坑道、老矿工似乎得到新生,其他没啥人气的矿坑就更显得孤寂,最终就无声地消失在光阴的故事里了。

自行车族寻幽圣地

旅人的脚步从石碇乌涂窟开始,地名的由来是溪谷洼地有煤脉(乌土)露出而得名。开发的时间可回溯到大正六年(公元1917年),基隆颜家到此开采煤矿,当时还有条石碇往景美运输采煤的轻便铁路。如今聚落里剩下的住民,一如惯例地只剩老人及小孩。要到这里,除了自行开车外,只有一条666公车路线。

也因此,少了热闹的车流,假日这儿成了自行车族寻幽的圣地──路旁遍植的樱花树,花季时是一条不折不扣的樱花公路;想挑战体能的,更可沿着蜿蜒的公路,一路爬升后衔接至北宜公路。

沿着聚落旁的北47-1公路前进,透早的天色伴随清新的空气,还有气喘吁吁的自行车骑士偶然经过,一切似乎如此地自然而协调。来到一处岔路(电杆蓬坪干8旁),随着路旁的指标方向转入,过桥后来到路底废弃的三户民宅,正式的山径从此开始。穿越竹林,走过一段石阶,路径转为平缓,或许已经进入矿场的范围。偶然发现野溪切割过的沟渠,还有整齐的叠石驳坎,证明了旅人的想法。

来到另一处平台,漫溢的流水,湿润的土壤将旅人的目光移向山边,一个坑口就呈现在旅人眼前;经山友考证,这里是台松煤矿旧址,而旅人走过的路径,原是运输煤矿的轻便车道。从已经积水的坑口看进去,黑黝黝的没有尽头,只有坑壁偶尔落下的水滴声与虫声合奏着。

在土角厝喝点小酒

继续沿着轻便车道前进,矿工过去活动的场域,诺大的平台已被杂木林占据,偶尔出现的地基、驳坎,像故事般地在旅人眼前重现当时的繁忙。来到另一个小空地,地上疑似铁轨的栏柱,以及一旁的石阶,或许这里就是当时矿坑的出入口。

爬上石阶来到另一个平台,陆续出现几处人工建物遗址,矿工们或许也曾如旅人这般步行其中,或许曾在其中的小面摊,吃一碗热呼呼的面食犒赏自己一天的辛劳。

爬上由山友开辟的山径后,旅人的脚步逐渐回到现实。穿过开垦地,越过小溪,来到一户土角厝。男主人热心地招呼旅人喝点小酒,没错,现在是早上8点30分,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似乎不用受到太多尘世的约束。

谢别主人后,沿着柏油路来到另一处十字路口,左边是旅人回程的路线,原本在一旁的墙上,登山队钉着指标提示方向,但是旅人今天却未看到,或许是当地居民不希望人来人往,打扰了原本平静的生活,而将它拆除。还好旅人前几周曾拜访过。旅人在此右转,来到路底,继续往前进入茶园,沿着居民取水的水管进入树林。

静匿树林里的煤窑

山径由农人的凉棚接上另一条水平的山径,左侧出现的土地公庙,虽然已不见土地公踪影,不过代表着这条山径曾是重要的交通路线,而路幅相较一般农路又宽了许多。往前约500公尺,左侧林间出现一座煤窑。山友考证后发现是和先前经过的台松煤矿同时期的修记煤矿。二个颇大窑洞,上方有着明显的通气孔,附近还有废弃的灶和蓄水池──静匿在树林里的遗迹,已经沉睡了许久。而矿坑口呢?还等待缘分到的一天,相信终会再现风华。

继续前进,路迹仍清楚平缓,或许这段山径也曾是轻便车道的一部分吧。后续进入了当地农人的苗圃,顺着之字形的农路接回了北47-1公路。右转可接上北宜公路风露嘴,旅人选择左转回程。

平缓的公路搭配凉爽的温度,是适合健行的路程;鸣唱的长尾山娘——台湾蓝鹊不时在林间跳跃,或许这段公路也能被戏称为蓝鹊公路吧!来到另一处岔路,右侧林间挂满登山路条的阶梯,是大格门古道的入口,可通往北宜公路上的聚落——水底寮。旅人则继续沿着公路往乌涂窟方向前进。

挡土墙上方的小土地公庙,吸引了旅人的目光。走上阶梯,庙里供奉的是一尊石刻土地公,但庙体却是现代的水泥建筑。或许里面的神像是由方才经过的废庙移请过来的吧?

石板桥的历史见证

接着来到一处茶厂,阶梯旁的电杆系着万国旗般的各家登山路条,这里就是四分子保甲路的入口了。古朴的旧路已铺上了水泥,路中的石板桥被保留下来做为历史的见证。这一段保甲路的出口是福安宫,较兴盛的香火使得翻修过的庙体较先前的土地公庙大了许多,里面奉祀的仍是尊石刻土地公,有趣的是,神像还抱了枝毛笔,说不定是附近的信众需要考试运的加持。

穿越马路,继续沿着水泥阶下山,最后于民宅旁接上公路。沿着下山的方向前进,路旁的信箱是明显的指标,转入岔路,回到早上经过的十字路口,右转继续四分子保甲路的行程。

这段路程两旁仍有几户住家,石砌的墙面依然保留了时间的痕迹。陆续遇上的两座土地公庙,代表附近地区已消逝的繁华,及这段由石碇通往坪林的保甲路的重要性。即将来到出口前,还有座隐藏版的石板桥——长寿桥。

经过时,桥面已铺上水泥,一端的立石,刻印着当初奉献捐款建桥的人名、金额及修建时间──大正11年,公元1922年。从桥头绕至桥下,水泥桥面下,原来的石板桥仍承载着行人的重量,两端的叠石桥墩,仍坚固对抗溪水的冲击。

接回公路后,约10分钟的光景就回到了出发点。矿坑、老庙、烧炭窑及石板桥,这趟丰富的历史怀旧之旅即将结束,旅人的念头还没跟上脚步,仍停留在曾经的时光里。

--转载自《看杂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