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神” 黄道婆

作者 : 意文
font print 人气: 198
【字号】    
   标签: tags:

在中国早期的半神文化中,被人们尊称为“蚕神”的嫘祖,是传说中创造纺织法的女神。而另一位被称为“棉神”的黄道婆,却是宋末元初的真实人物。可惜人们不太重视这位平民妇女的事迹,所以在史料中并没有给她立传。

黄道婆约生于南宋理宗淳佑五年(公元1245年),卒年不详。故乡松江(今上海市郊外)一带至今还流行的一首民谣:“黄婆,黄婆,教我纺纱,教我织布,两手织二疋。”松江棉纺织业主要为农家兼营,从事纺织的主要是妇女,也有一些城乡居民以棉纺织为主要谋生方式。松江的纺织工人都将她奉嗣为纺织神。

黄道婆,出生在松江乌泥泾镇上的农民家庭,十二、三岁时,被送给人当童养媳,由于不堪忍受丈夫及公婆的凌虐,就逃到道教寺院出家,由于她姓黄,人们就称她为“黄道姑”,又称“黄婆”。后来黄道婆为了更加远离这种环境,就逃到海南岛南端的崖州黎族地区。

当时的海南岛是中国的主要植棉地区之一,海南岛黎族地区“妇人不事蚕桑,惟织吉贝(棉花)花被、缦布、黎幕”。在黎族生活期间,学会了黎族的纺织技术,以及纺织工具。

约在元成宗元贞年间(公元1295~1296年),黄道婆带着捱崖织机和椎弓等纺织工具,和精湛的技术,搭船回到了阔别三十多年的故乡。推动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松江一带兴起了改革纺织机具的风气。

黄道婆与乡亲们经数年的努力,终于将黎族先进的纺织技术,和传统的蚕丝纺织经验完美的结合起来,同时创制了一套完整的轧棉、弹棉、纺线、织棉的棉纺工序。这套工序在中国流传了四五百年。

轧棉

松江地区一向是以人工方法来取棉籽,改为采用黎族以铁棒取籽的方式,进而改进到用轧棉车来取棉籽,取代人工方式。两者的效率相差颇大。

弹棉

松江原有的弹棉花弓,是一条一尺多长的丝弦小弓弦,弹花时,必须一手握弓,一手拨弦,以手拉弹显得费力,如此弹出来的棉花也不够柔软。而崖州黎族人所使用的弹棉花弓,椎弓有四尺多长,以竹弯弓,丝绳作弦,弹力较强。

使用时不直接以手弹拨,而是以“弹椎击弦”的方式。弹椎是用坚硬的檀木做成的,使用时先用小端敲击弓弦数次,先使棉花松软,然后再用弹椎的大端使力一击,让棉絮因体轻飞散到较远处落下,而棉花中所含的杂质,因较棉略重只能落到近处,如此的操作方式恰好起到“开棉”和“除杂”的作用。

纺线

自汉代以来一直延用的手摇式一锤古纺车,经黄道婆改良为使用踏板式的三锤纺车,这种轧棉机具踏车的中心装置有一根铁轴,铁轴与另一个直径较大的木轴相配合,由于两轴直径不相等,转动的速度也不同,把籽棉放入两轴之间,当棉籽被挤压出来后会落在踏车的后面,脱籽的棉纤维就被滚轴携带到前面。

如此一来不但轻松省力,效率大大提高,产量相对也就增多了。这种纺车,使工效提高了三倍,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工具。

织棉

“织”就是把棉纱织成布匹。织前要按照布幅的宽窄,颜色的搭配,先整理分成络和调整经线,然后才搬上织布机具。过去主要靠手工整理经线,黄道婆改进了整理经线的工具,使得织棉的工作得以变成连续不断的生产过程。

黄道婆改良传统的单纯织布法,她根据棉纱的特点和织宽幅布的要求,对传统的蚕丝织机也作了重大改进。

她用“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先进纺织工艺,在宽幅布匹上织出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或装饰花纹,色彩艳丽,美如绘画,效果达到了“粲然若写”的境地。

手脑灵巧的乌泥泾镇妇女,都学会这种新的织布法,她们所织的布,世人称之为“乌泥泾织”行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日本和朝鲜,有“衣被天下”之称。世人誉之为“松江美布”,还有一种名为“斜纹布”的高级棉布,这种布采用“经直纬错”的织法,非常具有立体感,史书记载此布“望之如绒”。

黄道婆去逝后,乌泥泾镇人建造“先棉祠”来祭祀她,以表示感念她的恩泽。@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今天是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的妈祖圣诞,斗六市特举办民俗文化节热闹庆祝。今年由新兴宫妈祖庙承办,灯笼彩绘、抬神轿比赛、民俗团队表演、康乐晚会等活动热烈展开。在斗六大街小巷穿梭的妈祖出巡绕境祈福游行,所到之处鞭炮声不绝于耳,热闹滚滚。一年一度的妈祖圣诞绕境游行,今天在斗六市举行,市公所结合各界首度举行民俗文化节系列活动,让宗教民俗增添一份艺文气息,吸引许多民众的热烈参与,新兴宫涌进祝寿的信徒,家家户户在门口设置供桌插香拜拜,斗六街上则是人潮滚滚,争赌年度妈祖出巡绕境盛会。斗六市公所在新兴宫附近安排民俗团队表演,有虎尾国中醒狮团、顺武堂功夫特技团、褒忠花鼓阵等精彩节目,绕境游行队伍有艺阁、受注目的蜈蚣鼓、圣母銮驾等数十个阵头,直到下午五时许结束游行,晚上还有康乐晚会等活动。
  • 【大纪元4月3日报导】(中央社记者赵宏进台中县三日电)台湾大甲妈祖国际观光文化节“媒体人民俗文化研习营”,今天在台中县立文化中心演讲室举行,将近有二百人参加,提供文史工作者、教师、旅游导览人员相关专业知识,以深入认识妈祖传统文化意涵。
  •  财神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户户悬挂财神像,希冀财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吉,象征平安﹔利,象征财富。人生在世既平安又有财,自然十分完美,这种真切的祈望成为人们的普遍心理。求财纳福的心理与追求,充分反映在新年敬祀财神的一系列民俗活动中。
  • 台中县大雅乡原住民综合服务中心,今天举办台中县都市原住民民俗文化活动,活动主题为原住民传统舞蹈展现,现场并有原住民传统风味美食活动、原住民传统手工艺品现场制作与展售,吸引许多民众前往参与。
  • 【大纪元2月28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吴哲豪彰化县二十八日电)国立仁爱实验学校今天上午举办制作灯笼活动,邀请彰化区的国中小学学生和实验学校学生共五百多人,自己动手作彩绘灯笼。校方表示,举办彩绘灯笼除了让同学们更为了解传统民俗文化之外,也提供机会让实验学校学生和一般国中小学同学相亘交流。
  • 人们一遇到有好事就会想到让当事者请客请客,有时候我们会把这样的动作联想到“敲竹杠”。就像时下流行的“乐透”,要是有人中了头彩,都不愿意曝光,一个是怕被人敲竹杠,一个是怕被偷抢。但大家可知道这“敲竹杠”一词是出自于何处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