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马克思(4)

自大的马克思--鲜为人知的马克思之二
真言
font print 人气: 17
【字号】    
   标签: tags: ,

我是尘世生活的造物主。——马克思

如果说自信是优点,那么自负便有点过了,自大则不靠谱了,自大狂就可怕了,而一旦自大狂到了以救世主自居的份上,那简直就是疯狂了。马克思便是这样一个疯子。


1835年10月,马克思中学毕业后离家去外地读大学,从此步入了一个崭新的人生天地,他的个性也随之发生了至关重要的变化——伴随着自我的迅速膨胀,一个自信、自负的马克思很快变成了一个自大狂的马克思。

所谓自大狂,简单地讲,就是将自我膨胀到极限,惟我独尊,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用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讲,也就是“老子天下第一”!在自大狂的心目中,“我”永远高高在上,“我”就是一切,“我”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尽善尽美。马克思大学时代的诗歌作品,清晰地呈现了这样一个自大狂孕育和诞生的精神轨迹。

在西方传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是基督教的神本主义,它视上帝为宇宙的最高主宰,认为人处于受上帝支配的从属地位。而后起的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则相反,用人取代了上帝原有的至尊地位,强调人尤其是个人的价值。受到这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进入大学后的马克思迅速抛弃了他此前信仰的神本主义世界观,转而强调人的价值和主观精神的作用。

他在《幽灵》中写道:

书里分明写着,
万物是怎样创造出来,
是创造者的勇敢呼唤,
孕育了万物的胚胎。

人间和天上的奥秘,
已经在书中细说分明,
是美妙的梦想和崇高的心灵,
使天地之间变得充盈。(1)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1卷第568-569页

显然,对于“万物是怎样创造出来”这个古老问题,诗中已明确作出了与基督教截然相反的判断——“孕育了万物”的不是上帝,而是作为“创造者”的人,“使天地之间变得充盈”的并非神灵,而是人的“美妙的梦想和崇高的心灵”。

如果说《幽灵》中的这几句诗强调的还只是泛泛意义上的人,人的心灵和精神,那么《寻找》中进而强调的则是马克思自身的个人意志:

我寻求的世界应该产生于我心中,
它在我胸膛里升起向外涌动,
我的生命之泉将化作它的滔滔巨浪,
我的灵魂的呼吸将造成它的漠漠苍穹。(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1卷第792页

显而易见,这里的“我”、我的“寻求”、“我的生命之泉”和“我的灵魂的呼吸”,都不过是马克思个人意志的代名词。它不但在“胸膛里升起向外涌动”,而且将化作“涛涛巨浪”,造成“漠漠苍穹”,创造出一个理想的世界,可见其威力之大。

在马克思的诗作中,《感触》堪称是一首表达个人意志,直抒胸臆的代表作。马克思在诗中先是自称“不愿碌碌无为听天由命”,接着直言不讳地写道:

我要拥抱万里长空,
我要把世界融汇于心胸,
我愿在挚爱和仇恨之中,
让生命之泉不断喷涌。

我想获得一切,
获得神的种种恩宠,
我要勇敢地获取知识,
掌握艺术和歌咏;

这万千星球我要亲手破坏,
因为它们不是由我创造出来,
因为它们不听我的呼唤,
却受魔力驱使旋转于天外。(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1卷第560-562页

这三段诗,通篇都是“我要”怎样、“我愿”怎样和“我想”怎样,而且“我要”、“我愿”和“我想”的都是一般人不敢要不敢想的东西和事情,其背后的潜台词无非是说我是老大,万物应该皆备于我,应该都听命于我的意志,为我服务效力,我想要什么就应该有什么,我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这不正是典型的唯我独尊吗!只不过这种自大狂意识不是用理性的语言,而是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罢了。

类似的自大在《暴风雨之歌》中也清晰可见。

诗中,马克思先是对暴风雨大加称颂——无论是人类还是山丘,都无法将它们羁留,它们没有衰朽的躯体之累,它们的心灵有充分的自由,它们可以席卷宇宙,可以冲向宇宙的心脏尽情诅咒,大声宣泄它们的愤恨,大声诉说它们的哀愁!它们还可以向苍穹挑战,进行一场殊死的决斗,让熊熊燃烧的烈火把层层云雾穿透。(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1卷第876-877页

接着,马克思笔锋一转,又对暴风雨表示出不以为然——“你们的歌声并不悠扬,/就像孩子在咿呀学唱,歌声低沉从天而降,/又匆匆传向大地的远方。”(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1卷第877页

但马克思这么说并非真要贬低暴风雨,他的不以为然其实是在为后面抒发和衬托自己的豪情壮志做铺垫。瞧,他接下来写道:

只要我心底涌起波涛,
那巨响定会把你们压倒,
你们是那样微不足道,
根本不配暴风雨的称号。

我将打碎一切镣铐,
让心中烈焰冲天燃烧,
燃成一片熊熊大火,
满腔激情将世界拥抱。

我将质问上帝和世人,
我要追究他们的责任,
我在自己的痛斥声中,
感受到内心的力量和激愤。(6)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1卷第878页

本来,“可以席卷宇宙”的暴风雨已经够了得的了,但在马克思眼里,它们却是“那样微不足道”,因为他能比它们“更猛地呼啸,/去把崇山峻岭推倒,/再将苍茫大地横扫”,他“将打碎一切镣铐”,“满腔激情将世界拥抱”。他甚至还要“质问上帝和世人”,“追究他们的责任”。可见此时的马克思已是何等的自高自大,自命不凡。在这个意义上,所谓《暴风雨之歌》,不就是《马克思之歌》吗?!

有时,喜欢直抒胸臆的马克思也采用托物言志的方式来表达自我。比如下面这首《海边礁岩》:

一座大理石巨岩耸立在水面上,
利齿般的峰顶刺破了天空,
那漂浮着浮株烂叶的浊浪,
轰然冲击着幽深的岩洞。
巨岩傲然俯视它脚下的深渊,
昂首挺胸就像铁柱立在水中。(7)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1卷第805-806页

借助“耸立”,“刺破了天空”,“傲然俯视”,“昂首挺胸”这样一些颇具视觉感的词语,这首诗极为生动地描绘了一座挺立在水中,远远高出于深渊之上的巨岩的雄伟身姿。但大家千万别以为马克思是在单纯地状物写景——他可没这份闲情逸致,其实他完全是在托物言志,把自我投射在客观对像上。那“傲然俯视”脚下深渊的巨岩,正是自大的马克思对自己的传神写照。

除此之外,马克思的自大还表现为一种明星的道德自负。以《同—-对话》为例,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歌手和琴弦之间的对话:

有个盛装的歌手站在那里,
怀中紧紧地抱着三角琴,
充满激情地把琴弦拨动:
“我的琴啊,你为什么咏叹歌吟?
为什么琴音里仿佛有个昂扬的魂灵,
为什么你好像充满火一样的激情?”

“歌手啊,难道你以为我不理解心灵的斗争,
不理解光明磊落的胸怀,
不理解你热情向往的那些图景?
它们晶莹纯净如天上群星,
它们奋起呼啸像烈火翻腾,
它们让我看到崇高的生命。”(8)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1卷第797页

从字面上看,这段对话是在通过琴弦之口,称颂歌手“光明磊落的胸怀”,“热情向往的那些图景”,和他“崇高的生命”。但研究马克思早年诗歌的人都知道,“歌手”其实是马克思经常用来指代自己的一个形像,称颂“歌手”实际上就是在称颂他自己。这种道德自负,不也是自大狂的一个特征吗?!

甚至于有时做梦,马克思都会陷于自大狂的幻觉。这在《梦境》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灯光摇曳,映出了一个太阳,
心潮澎湃,震撼着整个穹苍。
四周的空间一起震颤倒塌,
我拔地而起变成勇士,身高如塔;
我在黑夜里目光庄严、威风凛凛,
那铺天盖地的风暴是我的琴音,
惊雷如歌,使我的心激动狂跳,
我心中的爱将化作太阳,痛苦将化作祟山峻岭。(9)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1卷第795页

在梦境中,马克思“拔地而起”,变成了一个“身高如塔”的“勇士”,他澎湃的心潮“震撼着整个穹苍”,以致“四周的空间一起震颤倒塌”。最后,他还大言不惭地宣告:“我心中的爱将化作太阳,痛苦将化作祟山峻岭。”若非自大狂,谁会做这样的梦?(待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虽说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创立了共产主义思想,但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则公认是马克思。
  • 这件事足以表明,马克思对待儿女并不像他的崇拜者们描绘得那么开明,也有专制的一面,在这一点上他的控制欲也是显而易见的。
  • 在马克思身上,这一点也得到了印证——面对着比自己强大得多的社会秩序,他被压制的控制欲同样也转化成了反抗和破坏这种现存秩序的强烈冲动。
  • 刘佳听到“为它卖命,能好吗?”这句话,感觉自己从牢笼里跳出来似的,大声说:不好,当然不好,我就是被这个邪党害苦了!从小到大听它的话,结果怎么样?拚命工作,刚到中年还被一脚踢开!让多生孩子,生了养不起了,还不是自己的孩子受罪!它哪个政策是为老百姓着想?瘟疫来了,全国封控,控制不住了又全面放开,拿民生当儿戏。
  • 茂利一边装菜,一边对大车司机说:这岔路口把两块地分开,东边的老地用老法子种,菜好看还好吃,我们西边的差点误入歧途,我就是听了好人言,三退了,得到神保佑了。人活着啊,走什么路,选哪边太重要了,你选正的神就保佑你,你给坏的邪的站队,就没个好。遇到岔路口,可得好好想想走哪边。
  • 老蒙在离休前是个“长”,“平稳着陆”退下后,买花草,认识了老郑。一来二去熟了,老蒙跟老郑说,现在朋友多数相互利用,称兄道弟也不见得为情谊,我们的花缘比金子珍贵。
  • 记得我整个小学阶段好像都在捡破烂,学校每学期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上交多少斤废铁,还捡过废纸。家里能上交的东西都交出去了。那垃圾箱,臭水沟我们都不会放过。我们很大一片家属区的孩子都在同一间学校上学,全校的学生都要求捡废铁,到哪里去捡呢?
  • 大陆知名媒体人江雪的文章《长安十日——我的封城十日志》,记录了一些封城细节和感受。在严厉控制言论的墙内,作者只是用平和的文字表述,但仍然难掩内心愤怒的呐喊。
  • 郭晶是位社工,她以社会工作者独特的眼光,在封城后有意识地持续书写、思考、细腻的记下自己的日常生活,写出了城里人们的恐慌、惧怕、焦虑和坚强……
  • 我不解为何眼前世界如此单纯的状态无法持续永恒?清醒后人们终究会以领土、种族、宗教、国籍、语言,或生存作为借口,持续争执甚或战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