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之宝

作者 : 紫悦
font print 人气: 22
【字号】    
   标签: tags:

武则天曾经召集膝下诸位皇孙朝见,让他们坐于殿上,观察群孙嬉戏情况,并且命人取来西域各国所进贡的玉制环、钏、杯、盘等珍物,排列于前后,下令孙辈们极力争取,利用这种机会来观看他们自小所立的志向。所有的孙子们,没有不拚命奔走竞逐的,几乎人人都获得丰厚赏赐,独独玄宗(备注1)一人巍然端坐,不为所动。

武后心中大奇,抚着他的后背说:“此儿应当是太平天子哪。”于是派人取来“玉龙子”赐给他。

玉龙子,是唐太宗在晋阳宫中无意得到的,文德皇后(即唐太宗之妻长孙皇后)常常将其放置在衣箱之中,等到大帝(即长孙)满月后三日,悄悄取出玉龙子,并特别用红色丝织品包裹赐给他。此后,经常收藏在内府,一般人难得见。虽然它直径不过数寸而已,可是制工精巧、玉色温润,一看即知非人间所有,因此,成了唐代皇宫的珍宝。

等到玄宗即位,每遇京师干旱缺雨,必定拿着玉龙子虔诚祈祷,倘若天将降甘霖、大雨即刻要倾注时,把它拿过来仔细看,那玉龙子身上的龙鳞,奋起张开,龙鬣晃动不已,就像要腾空飞起、风云大作一样。

开元中,三辅(长安一带)地区大旱,玄宗再次拿出此宝祈祷,可经过十几天依然无雨,于是皇帝取出玉龙子,秘密投入大内南边的龙池中,顷刻之间,云雾暴起,风雨随即大作,解除了旱象。

等到他临幸西蜀一地,车辇仪队经由渭水,将渡河时,驻跸(帝王出行的车驾叫驻跸)于水滨,左右侍御之人,有几个趁着空档,跑到河边洗濯或戏水的,有人就在泥沙中摸得了此宝,将它献出。皇上听闻此事,异常惊喜,详细审视之后,泫然流泪,说:“这是我昔时所宝贝的玉龙子呵,如今失而复得。”此后,每夜之中,玉龙子散发出的光彩,辉映烛照一室。

皇上回归京城之后,此宝却被小黄门(即小太监)偷窃去赠送李辅国(备注2),李辅国时常放置于柜子中。后来李辅国不法行为即将败露时,一夜,耳听柜中有声响,打开探视,玉龙子已经亡其踪影。

由此事件,不但可以证明“万物皆有灵”,而且这些具灵性的宝物,都该是“有德者”才配拥有;一旦所事“非人”,它就会无缘无故失踪,再去寻觅另一个“有德者”做新主人,是这个道理吧!@

(事据唐 郑处诲《明皇杂录》)

【备注1】
李隆基是睿宗李旦的次子,武则天之孙。公元712年,睿宗让位给李隆基,次年改号开元,即是唐玄宗。玄宗是历史上十分著名的皇帝,在位长达四十四载,前半期政通人和,呈现“开元之治”盛世,天下太平,物阜民丰,足堪与唐太宗时之“贞观之治”相比拟。

【备注2】
李辅国,唐肃宗时当权宦官。本名静忠,曾赐名护国,相貌奇丑无比。李辅国四十岁之前无所作为。安史之乱期间,劝说太子李亨继承帝位。唐肃宗即位后,被加封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开始掌握兵权,并改名为辅国。之后又因拥立代宗即位,被册封为司空兼中书令。大权在握后,李辅国更加为所欲为,最后被人刺杀身亡。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朝末年,大明朝开国军师刘伯温的好友宇文谅,在少年时就品学兼优、修养有素。到青年时出落得仪表不俗、俊秀文雅,犹如天上的金童临凡、前朝的的潘安转世。非但如此,尤为突出的是才华出众、德昭日月。最令人佩服的是他不欺暗室、守身如玉,全人名节、守口如瓶。称得上是一个出奇的真君子,超群的大丈夫。
  • 宽容之心,是一种仁厚的心境,是圣贤人的心境。不但为他人带来如沐春风的和悦,其实,也在为自己种下幸福的种子了。
  • 廿一世纪初,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七年来,一个年轻的艺术团巡回世界演出,各大城市首席剧院冠盖云集。这个艺术团表演的是世界上唯一幸存的文明古国殊美的乐舞。没有任何预警,人们坐下来观赏这群来自纽约的年轻艺术家们,却不知为什么泪流满面。
  • 一只名叫“爰居”的海鸟,停在鲁国都城东门之外已经三天了,臧文仲(鲁国之卿,即臧孙辰)便要都城里的人去祭祀它。
  • 少群居,多独宿。多收书,少积玉。 少取名,多忍辱。多行善,少干禄。 便宜勿再往,好事不如没。 …
  • 代河南杞县的刘理顺,青年时曾在一富翁家设馆授徒。主人为了尊师,特地雇一婢女,专门侍候他的饮食起居。婢女不仅年轻貌美,而且天性聪慧,朝夕在他的身旁听候使唤,晚上便在他的寝室旁的床榻上就寝。
  • 广辅、陈广弼兄弟二人,家住安徽巢县。一天,听说半空中有龙出现,他们便登上城墙去观看。
  • 我很小的时候听老人讲述这样一个发生在清朝年间,一个老长工行善得好报的故事。
  • 宋元佑年间,曾鲁公(曾巩)到京城游历,住在市场的旁边。
  • 祖是远古时代颛顼帝的玄孙,到殷代末年时,彭祖已经七百六十七岁了,但一点也不显衰老。彭祖少年时就喜欢清静,对世上的事物没有兴趣,不追名逐利,不喜爱豪华的车马服饰,把修身养性看成头等大事。君王听说他的品德高洁,就请他出任大夫的官职。但彭祖常常以有病为借口,不参与公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