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强国富民的经济政策

作者 : 郑重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389
【字号】    
   标签: tags:

经济政策,是国家的首要政策。康熙皇帝的强国富民的经济政策是怎样的呢?本文即试图探讨和回答。

康熙帝(即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第三代皇帝,也是中国杰出帝王之一。他在位共六十一年(1662~1722年),创造并成就了强国富民的巨大伟业。他在发展经济事业中,尽心竭力,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较为主要的有:

一、调整政策,废除“圈田令”

原先,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主北京后,满洲贵族大量涌进内地。清朝政府为了满洲贵族的利益,曾在四年中,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圈地。当时圈占的地区是直隶、山东、山西三省,其中以直隶的保定、河间、易州、遵化、永平等县为最。圈地的结果是人民破产、逃亡,既破坏了生产力,又人为的激化了民族矛盾,造成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康熙帝有鉴于此,便于康熙八年(1669年)下令:“比年以来复将民间房地,圈给旗下,以致民生失业,衣食无资,流离困苦……自后圈占民间房地,永行停止。”(《清圣祖实录.卷三十》)至此,祸国殃民的圈地举措,得以彻底结束。

二、免除“人头税”,实行“摊丁人亩制”

在中国以往的社会里,人民除交纳田赋外,还要另交丁税(即人头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政府宣布以康熙五十年的丁银额作为固定丁银额,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清圣祖实录.卷二四九》)。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康熙皇帝又下令在四川、广东两省,进行试点,不再另收丁税,把固定的丁税,按地亩的多少,分摊下去,合并到地亩税里,一体征收。这种办法叫做“地丁合一”或“地丁银”,也叫作“摊丁入亩”制度。

摊丁入亩的数额大致是:原来纳一两银子的田赋,摊入一二钱的丁银,使田赋改为纳一两一二钱,不再另收人头税。这种税收制,不仅保证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也减轻了穷苦百姓的负担。到了雍正时期,这种税收制度,终于在全国普遍实行,并一直成为中国税收的定制。

三、招民垦荒

康熙帝为了开辟荒地,多次宣布放宽荒地起课年限,后来又发展为凡新垦土地,均“不事加征”。他又鼓励地主乡绅组织人民垦荒,规定凡垦田20顷以上,授以县丞或把总之职;垦田百顷以上,授以知县或守备之职。

这种办法施行的结果,使天下田土“开垦无遗”,收到“尽皆耕种”之效。据统计,到康熙六十一年时(1722年),比顺治年间耕地面积增加了将近600万顷。

四、行“更名田”

在明末农民起义过程中,有不少官僚地主和皇亲国戚的“庄田”,已转为农民和中小地主所有。清王朝建立之初,曾规定这些土地,除缴纳常税以外,还要交纳“易价银两”,作为地租,政府才承认这些农民和中小地主对“庄田”的所有权,叫作“更名田”。

康熙九年(1670年),康熙帝发布诏令:承认这些田地可以“永为世业”,与其它民田一样,只交常税。对于已交过“易价银两”的,可以从来年的常税中冲洗。这个诏令,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对于发展农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

五、修治黄河,淮河和永定河

清朝初年,黄河多次泛滥成灾,在河南、安徽一带经常决口,后来竟改道与淮河合流,从今天的苏北地区入海,既影响了漕运,又使许多良田成了沙洲,严重的威胁着国库的收入和人民的生活。

对此,康熙帝表示十分关切。他曾把“三藩、河务、漕运”作为其时三件大事,并亲自书写成条幅,悬挂于宫中大柱上。他选派靳辅(人名)为河道总督,又对治河专家陈湟,委以重任。经过十年(1677~1687年)的辛苦经营,终于使黄河、淮河各归故道。

永定河原名浑河,又称“小黄河”,在流经北京附近时,常常淤塞成灾。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政府招募了十几万民夫,在芦沟桥附近的良乡到东安,开掘了一条200里长的新河道,使原来的斥卤之地,成为膏腴良田。康熙帝曾亲自视察,并将浑河改名为“永定河”赋予永远安定之义。

六、“利商便民”和取消“海禁”

在清朝初年,凡手工业工匠,均另有匠籍,要按政府规定服劳役,或者交纳班匠银代役。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他下令将班匠银并入田赋中征收,从而使工匠们,都摆脱了人身的控制,有利于促进手工业发展。对于商业,康熙帝也本着“恤商”和“利商便民”的原则,禁止官商利用权势,强索、购买私人的工商业品,不得向商人征收重税和摊派苛捐杂税。

特别要强调的是,康熙帝宣布取消“海禁”。原来,在清王朝建立之初,为防止东南地区的张煌言、郑成功等人北上抗清,曾颁布过“迁海令”,规定凡山东至广东的沿海各省居民,均得内迁30里,并禁止片帆只船出海,否则以通敌论处。这样一来,渔民不敢出海捕鱼,盐户无法在沿海煮盐,连外国的商船,也不能停泊靠岸。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他下诏取消“海禁”,让原来被迫内迁的人民,重返故地,重操旧业。又准许国内商人,出海贸易。对于外国商人,则设立商馆,以利通商。为了发展对海外诸国的贸易,康熙帝还诏令在广州、漳州、宁波和云台山等四处,设立海关,作为对外贸易的港口。

以上是康熙帝为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由于调整了国家的各项政策,革除了过去的种种流弊,使得在他治理的后期,社会秩序安定,国库储存充足。

即以耕地面积而言,据统计:在顺治八年(1651年)时,全国耕地面积为290多万顷,至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时,已增加到740多万顷。又如人口一项,据统计,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只有2,460万(这个数字显然不够准确),由于废除了在中国行之几千年的人头税,人口急剧上升,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全国人口达到2.055亿多人。到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更增加至3.6亿人以上。在封建社会里,人口增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正是:

一代圣君,
强国富民;
呕心沥血,
废食忘寝;
尽智竭力,
举措公允;
政策恰当,
施惠众生;
家国双利,
青史芳馨!@

(事据《清史》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邻村有位姓张的老人,向人讲述了他家往上第十六代祖先“张百忍”的故事。
  • 宋真宗时,有一个占卜之人,上书议论宫中的事情,被判死刑,抄没其家。宋真宗还得到报告,一些京城官员,也曾经去了那人的家,请他占卜吉凶。宋真宗大怒,要将这些官员,交付御史治罪。
  • 强盗尚且都能受到道德的感召,我们普通人又有什么理由不应该坚持正义良知呢?
  • 南山寺是漳州一座有名的古刹。在漳州南门外中山桥之南,庙宇宏大,佛像尊严,为此地古迹名胜之一。每逢节日,仕女优游,络绎不绝,尤其新年,车水马龙,途为之塞。
  • 老子提出效法天道,尊崇道德,返本归真,清静无为。唐代很多人求仙访道,唐代社会弥漫着浓厚的神仙气息,诗歌的创作更是充满仙风道味。很多道士诗人及文人士大夫如初唐的王勃、卢照邻、陈子昂,盛唐的李白、贺知章,中唐的刘禹锡、李贺,晚唐的杜牧、李商隐等,都受道家思想影响较深,对道家的无为、清静、抱朴、守真的思想多有涉及。从其诗中可以体会诗人内心的平静怡然和对“道”的崇尚。
  • 光绪年间,有一个江苏人某甲,在上海租界某洋货商行从商,主人欣赏他的诚实,对他很信任。某年端午节前几天,主人派某甲带着小皮囊去南市收款。某甲从早上到中午,收得银洋一千八百余元。某甲又饥又渴,又惦记赶紧回去,匆匆在十六铺茶楼喝点茶,就回商行了。
  • 古人心目中,“知恩图报”、“受人点滴之恩,当思涌泉相报”等,都是最为醒目的格言。“有恩不报非君子”、“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等则历来为世人所不齿。恩德有很多,养育之恩、救命之恩、知遇之恩、培育之恩等等。
  • 所谓“义”,是指道义、正义等超越物质利益之上的道德价值;所谓“利”,是指金钱、财富等物质利益。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做事以道义衡量,“见利思义”,而小人只讲究私利,以利来衡量,会为利益舍弃道义。
  • 佛家讲佛法无边,慈悲普度众生。唐代人们普遍敬信神佛,深信因果,民风淳朴,八方来朝。唐诗中空静的境界,淡泊而又深厚的含蕴,包容万物的精神,就是从这里来的。
  • 代的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叙述了这样一件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