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商帮”长盛不衰的秘诀

作者 : 刘盛
font print 人气: 46
【字号】    
   标签: tags:

清代著名徽商刘淮,在嘉湖一带囤积粮食。一年,当地大旱,有人为其庆幸,认为大发横财的机会到了,就劝他“乘时获得”,他拒绝了:“如此做法怎比得上让百姓度过灾年,重新复苏?!这才是大利!”于是他将囤积的粮食降价出售,还搭建“分粥棚”救济饥民,此举赢得百姓的赞誉和信任,生意也日渐兴隆。

后来,刘淮到四川乐山经营药材生意,遇上乐山瘟疫盛行,病死的人不计其数,老百姓又怕传染,导致“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刘淮在这关键时刻,舍利取义,把救治百姓的性命放在第一位。

夏天疫情最为严重时,他让伙计将病人抬到自己家来。家里整个厅堂、走廊和院子里都住满了人。他自己还特设一榻与危重病人住在一起,时时照顾。他还将自己仓库里的名贵药材拿出来医治病人。这些病人无一例外的痊愈了。

有人笑他傻,错过一次赚大钱的机会,刘淮却说:“我现在有能力承担起更多救危扶困的责任。我赚的钱过去是取之于百姓,将来还要取之于百姓,百姓就是我们生意人的衣食父母,没有什么比人命更重要。钱没了,我可以再赚;命没了,百姓向谁要呢?”

当刘淮离开乐山市,百姓们敲锣打鼓,夹道相送。就是因为刘淮坚守“义”,才成就了长盛不衰的“刘家商帮”。

明代称徽商为“儒贾”,含义有二:一是徽商多为“业儒”出身,是深悉儒家文化的商人;二是以“儒学饰贾事”,经商遵守儒道。《史记》上载:“本大道,为权衡,绝无市气,协同人,于信义,不失儒风。”儒家文化的“仁义观”使徽商立于不败之地,长盛不衰。以义取利,为义让利,“非义之财不取,非义之财不求。”@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南山寺是漳州一座有名的古刹。在漳州南门外中山桥之南,庙宇宏大,佛像尊严,为此地古迹名胜之一。每逢节日,仕女优游,络绎不绝,尤其新年,车水马龙,途为之塞。
  • 所谓“义”,是指道义、正义等超越物质利益之上的道德价值;所谓“利”,是指金钱、财富等物质利益。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做事以道义衡量,“见利思义”,而小人只讲究私利,以利来衡量,会为利益舍弃道义。
  • 佛家讲佛法无边,慈悲普度众生。唐代人们普遍敬信神佛,深信因果,民风淳朴,八方来朝。唐诗中空静的境界,淡泊而又深厚的含蕴,包容万物的精神,就是从这里来的。
  • (一)
  • 张伯行,字孝先,号敬庵,河南仪封人,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的清官,历任内阁中书,福建、江苏巡抚,礼部尚书等。他严于律己,爱护百姓,不贪名利,深受康熙皇帝的器重和百姓的爱戴。康熙称赞其为“操守为天下清官第一”。
  • 近代华人体质相比西人而言未免孱弱,然而古代并非如此。古代魏国挑选“武卒”的标准是穿上胸甲、臂甲、胫甲,手执十二石强弩,背五十枝箭、一杆戈,戴头盔,佩剑,携带三天干粮,半天跑完一百里。根据历史记载,隋朝的麦铁杖能日行五百里。
  • 阳峤,在担任国子祭酒(官职名)时,曾对人说:“我虽然是三品官,不算不富贵荣耀。可是我心里常常感觉不如往日作一个县尉时,那么踏实、愉快。官高多危,稍有不慎,即落深渊。”他为官敬慎,作风清廉。当时的舆论,都很敬重阳峤。
  • 古典小说中有大量宣扬伦理道德的篇章,其中许多人物形像,本身就是伦理道德的载体。受传统文化意识尤其是儒家思想影响,以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为代表的道德伦理体系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封神演义》中说︰“民知有忠孝节义,不知妄作邪为。”
  • 明朝正德年间,在苏州府昆山县大街,有一居民,姓宋名敦,妻子卢氏,二人都已年过四十尚无子嗣。因求子心切,所以经常到寺庙中去烧香许愿,但始终也不见有什么效果。
  • 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涵盖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只要依循天道运行的轨迹过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等,渺小的个人,自然在天地诸神无私的庇护里,心安理得。所以古人都明白︰“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名位利禄皆前定,道德操守能立身。”因而少欲望,鲜烦恼;高品德,乐修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