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赏析】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

作者:刘晓

人气 55822
标签: ,

【大纪元2014年10月19日讯】在现实生活中,对于道德修养、学识、能力等比自己强的人该采取什么态度?贬低?甚至嫉妒、畏惧退缩,害怕与他们交往?同样,对于在很多方面不如自己的人又该采取什么态度?讥笑、轻视,因而沾沾自喜?很明显,这些都不是正确的态度。

对此,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在《论语•里仁》中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说,见到贤能的人,就应该主动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以其为鉴,避免重蹈覆辙。

而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是这个意思。据说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很多人都想追随他并拜其为师。鲁国有个叫叔山无趾的人,因为违犯了法律而被砍掉了一只脚,他也想成为孔子的学生。孔子一开始不太想接收他,认为他现在再补救以前犯下的过错也是无济于事了。

不过,叔山无趾却这样说道:“我只是因为不明白事理,所以才会失去脚。现在我找到你,是因为还有比脚更为尊贵的东西存在,我要保全它。天没有不覆盖的地方,万物都被地所承载,我本来把夫子当成天地,没有想到夫子您是这样的态度!”

孔子听后非常惭愧,便对叔山无趾承认自己浅薄,希望可以认真听其讲述道理,但叔山无趾却没有理会,转身走了。

孔子于是就对弟子们说:“我今天竟然犯了这样大的错误,怎么能根据一个人以前的善恶来判断他呢?像叔山无趾这样因为犯错而断了一只脚的人,都还努力求学以弥补以前的错误,何况是没有过错的人呢!我们一定要记住啊!即便只有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也一定有人可以做我们的老师,要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把他们的缺点当作自己的借鉴而改掉,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的进步!”

连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都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懂得见贤思齐,何况普通人?

类似的故事历史上还有很多。与“亚圣”孟子有关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代代流传。故事讲的是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了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于是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便将家搬到集市旁。可孟子又学了一些做买卖的和屠杀的方法,孟母再次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小孩子居住,就将家搬到了学宫旁边。在这个地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从此在这里定居下来。

孟母煞费苦心,几迁居所,就是为的让孟子学习贤者,而摒弃不好的影响,这也是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的原因。

还有东汉桓帝时的司隶校尉李元礼,风度高雅庄重,颇以弘扬儒家礼教、明辨是非为己任,后辈读书人到他府上聆听教诲的,被称为“登龙门”。李元礼受到当时士大夫的推崇,而他效仿的榜样则是荀淑与钟皓,他这样说道:“荀淑清明的见识,别人很难超越;钟皓高尚的品德,可供效法。”而他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如他不畏宦官权势,亲自率领吏卒到宦官张让家抓捕其犯了罪的弟弟张朔。虽然此后张让向桓帝诉冤,但遭到了李元礼的驳斥。

显而易见,儒家提倡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因为儒家认为决定人的地位高低的,不是财富,而是道德水平和学问高低。如果每个人都能如此,时常看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自身道德自然会不断完善。

责任编辑:古言

相关新闻
孔子   论语(学而第一)
孔子   论语(为政第二)
《论语》里的故事:孔子与颜渊
[名句赏析]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